Domain 屬域/網域 取得連結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10月 05, 2023 Domain 在泛用情境下,稱為「屬域」,譬喻為領地,即所屬之域。例如 SELinux 這套強制性取用控制架構中,就會用到 Domain 這個詞,作為分類檔案所屬領域之用。Domain 在網路管理情境下,則稱為「網域」。 取得連結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
直行橫列,以及 line (列/行), column (欄), row (列) 5月 05, 2023 行,其字形本源是中央一條大路,左右旁開兩條小路的十字路口。 往前走向中央的大路,演變出行(ㄒㄧㄥˊ)走的意思;也是直行(ㄏㄤˊ)的由來。 列,其字形本源是歹加刀,歹是裂開的圖像,再加刀代表用刀劃開。 分開、劃開變成多個,演變出擺開、排開、一個一個的意思;也是橫列的由來。 在指稱行列時,自然是以眼前方向為直向,稱為行;左右擺開一個一個為橫向,稱為列。 台灣延續直書與行列的本源傳統,依然採用直行、橫列來描述排版的文字方向。 然而數位設備最早誕生自橫排為主的西方國家,數位化時也為了相容常見的歐美文字,漢字跟著橫向排列,於是橫書成為數位排版系統中最早支援的漢字排列方向,早於直書支援。 最早的軟體中文翻譯,是明確區分橫列的,例如「列印」(print)、「命令列」(command line)、「換列」(change line)、「新列」(new line) 等,皆是出自這個時期。 後來文書排版系統興起,也有越來越多軟體支援直書。而直書的所說的行,也因為排版軟體通行之故,大眾依口語直接被挪用至橫書情境使用,行的語義開始擴及並滲入橫書。這也約莫是圖形介面軟體、Windows 作業系統開始大幅流行之時。 文書排版系統中,有一指稱文字流方向的特定術語,Line,沒有區分方向,亦即可以是直書,也可以是橫書。 早期譯者還會視程式特性,在如終端機、文字編輯器軟體中,會將其翻譯為「列」,如「換列」(change line)、「列號」(line number)、「列印」(print) 等。在中文排版軟體興起後,開始出現「換行」(對應至英文的 new line 或 change line 或 line wrap)、「行號」的說法,並逐漸被大眾挪用到橫向語境中。 因此,目前臺灣的程式翻譯,在確定文字明確用於橫向情境,或譯者確定該程式沒有直書情境時,例如終端機、命令列程式、程式碼編輯器,會採用「列」來對應 Line。 至於同時能支援直書或橫書的軟體,例如文書編輯器,或是譯者無法確定程式的文字方向時,則採用廣被接受可同時指稱直書與橫書的「行」來對應 Line。 總結來說,「行」可以是 line,原先是直書,後來也被用於橫書;「列」也可以是 line,明確用於橫書情境。 至於試算表軟體,或其他可清晰區分直、橫單位的軟體,依然採用直行、橫列的標準譯法。 如 column 為欄(少數譯者譯為行),以及 row 閱讀完整內容
Permission 權能/取用權; Permission denied 取用遭拒; Ask for permission 請求權能/取用權; Don't have the right permission to 沒有權能/無權 11月 30, 2017 一般而言,Permission 在檔案控制權的設定情境,建議翻譯為「 權能 」。 至於其他如程式取用權的設定,例如攝相機、地理位置,或是隱私設定⋯ ⋯ 等授權程式存取與否的情境,則建議翻譯為「 取用權 」。 在軟體界的翻譯中,常見一項重大失誤,就是 Permission 的翻譯。我們來繼續看下去, 例如: 沒有權限(中文意義類同行車時沒有速限,可以 踩下油門貼地飛行囉) ;原文應譯為:沒有權能/取用遭拒、 必須取得權限(中文意義類同必須取得速限,代表不能 踩下油門 催乎盡磅了 ,必須自我設限);原文應譯為:請求權能/取用權、 給予權限(中文意義類同設定速限,同樣不能 催乎盡磅了 ,必須設限);原文應譯為:給予權能/取用權、 解除權限(中文意義類同解除速限,終於又可以 轟隆隆 隆隆隆隆 衝衝衝衝 拉風了); 原文應譯為:解除權能/撤銷取用權, 這四者皆是大錯特錯。 Permission 是 Permit 的名詞。 讓我們來看 Meriam-Webmaster 字典對 Permit 的英文解釋: Transitive verb 1 : to consent to expressly or formally permit access to records 2 : to give leave : authorize 3 : to make possible the design permits easy access Intransitive verb : to give an opportunity : allow if time permits 閱讀完整內容
正體中文、繁體中文? 4月 21, 2013 在尚無所謂簡體字的年代,漢字本身就可分為正體字與異體字。 過去漢字還沒有官方規範前,一個字可能很多寫法,為了方便流通與做政績,官方就找有學識的人來指定標準寫法為「正體」,唐朝的某些年代則用「定體」一詞 [可參見漢學家白川靜《漢字百話》著作]。 而正體的正,是正規、標準的意思,並非指正統;其餘的非標準寫法就稱作異體,包含各種可以表述出同個字的其他寫法字,簡化字則是其中的子集。所謂「正體」一詞,就是為了統整多個表同義的漢字寫法,從中挑選一個作為官方承認而定的規範寫法,本來就會因為時代、地區、政府不同而有所改變。 中國大陸後來刻意對大多數漢字以形聲方式作人為的簡化創造,也稱之為簡化字,或者簡體字。而中國大陸所使用的漢字系統,因為主要推行簡化字之故,所使用的整體漢字系統方案都被稱之為「 簡體中文 」, 除了簡化字外也涵蓋未簡化的正體字 ,也就是那些仍未被簡化的古典正體字,這是因為並非所有的字都可以簡化,而前述這兩類字中國大陸都有訂立各自的規範寫法。 我們可以這樣想像, 如果前朝的正體字是樹木的主幹的話,中港臺三地就是各自生出了自己的分支發展、維護下去 。 那麼 臺灣用的漢字怎麼稱呼? 在臺灣所使用的漢字,理當遵循臺灣標準,稱「 臺灣正體 」是最直覺的,這就跟國語文競賽,或是正式文件中要求你「請以正體字書寫」一樣直覺。對於 Traditional Chinese 一詞,由於臺灣地區不推行中國大陸的簡體字,因此對臺灣人而言就是指「以正體字書寫的中文」,即「正體字中文」,簡稱為「 正體中文」 。 臺灣正體字寫法也不盡與傳承的古典正體字相同,仍有些字或多或少寫法不同的。但只要因循臺灣官方規範的正規寫法,就是臺灣正體字。 而中國大陸官方所規範的整套簡化字、非簡化字方案寫法 ,也異於古典正體,因此中國政府 另外改採用「規範字」來稱呼 。 說著臺灣正體字也不完全符合康熙字體,或是寫法不符合原始造字原則云云,所以不能稱為正體中文的人,搞錯了時間、地點,反以過去古代正體為正規標準,這無疑是對正體二字的嚴重誤解,因為正體字如何寫取決於其時代背景與政治環境。 雖然也有相對於簡體中文,而將傳承下來的古典正體漢字表達為「繁體中文」的說法,但這是以簡體的觀點出發來看而稱呼。由於未簡化字的筆劃比起簡化字更「繁瑣」、「繁雜」、「繁複」,所以用「繁體」來取代過去「正體」之名。 之 閱讀完整內容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