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7的文章

改變電腦名稱 hostname

圖片
最近重灌了 Fedora 27,不過裝置名稱的 hostname 取名時跟上次不一致,導致 Deja-dup 在備份時跳出提示,說裝置名稱某某與先前某某不一致,如果是不同裝置最好備份到不同位置。怕後續麻煩,就乾脆來改成一致的好了。 其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透過 GNOME 的圖形介面直接改。「設定值 > 詳細資料 > 關於」,接著將「裝置名稱」修改就行。 在 GNOME《設定值》下修改裝置名稱 不過這裡有個小問題,以前我設定的名稱確實叫做「Pavilion-13」沒錯,可是這裡設定後,Deja-dup 說目前名稱是「pavilion-13」和之前不一樣。疑?可我明明設定大寫啊!所以找了指令來查 hostname。  hostnamectl status 看了一下輸出結果,有分 static name 和 pretty name。利用 GNOME 介面設定的話,大寫只會在 pretty name 看到,static name 會全用小寫。 為了要讓 Deja-dup 能繼續一致運作,就重新設定 hostname 為「Pavilion-13」。   hostnamectl set-hostname  new-name 這個指令只設定 static name,所以就 OK 了~ 資料來源: How to set the hostname on Fedora

bundle 套組, widget 元件/小元件, component 組件, extension 擴充套件, addon 附加元件, plugin 插件

之前翻過,但差點忘了,記錄一下上次的用語。 bundle 套組 (noun) bundle 合捆 (verb) software 軟體 program 程式 package 軟體包 註: 前三者相等 ,只是軟體包強調把同個軟體的所有個別組件整理成了一包的概念(但還是在講軟體)。 office suite 辦公套裝軟體 software bundle 軟體套組 package software 套裝軟體 註:這三者強調一次提供一整套,強調是個整體不拆分的概念。 toolkit 工具組 tooltip 提示框 widget 元件/小元件 component 組件 extension 擴充套件 addon 附加元件 plugin 插件(插入式元件)

軟體自由協會與 GNU 網站翻譯計畫

圖片
今年初我在軟體自由協會中提案過希望能翻譯 GNU 網站上的內容,長期目標是希望能翻譯完自由軟體基金會出版的《Free Software, Free Society》和《Free as in Freedom (2.0)》這兩本書。 其中《Free Software, Free Society》是 Richard Stallman 的文選,基本上都放在 GNU 網站上,所以只要翻譯好 GNU 上對應的文章即可完成,計 43 篇文章與 2 篇附錄,為本翻譯計畫的優先實現目標。 目前已完成 1-1 The Free Software Definition , 1-2 The GNU Project , 1-5 Why Software Should Not Have Owners , 1-10 Selling Free Software , 2-13 Categories of Free and Nonfree Software , 3-21 What Is Copyleft? 至於非書籍文選方面,則翻譯好 GNU 官網 首頁 、 common distros 、 gnu 、 about gnu 、 gnu history 、 philosophy 。 GNU 專案網站 非常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同協助翻譯! GNU 網站中文翻譯的郵遞論壇:www-zh-tw- translators@gnu.org 郵遞論壇訂閱網頁: https://lists.gnu. org/mailman/listinfo/www-zh- tw-translators 翻譯參與指引: https://www.gnu.org/ server/standards/README. translations.html#how 翻譯的任務協調、議題追蹤站 Savannah: https://savannah.gnu. org/projects/www-zh-tw/ 翻譯者手冊: https://www.gnu.org/ software/trans-coord/manual/ web-trans/ 翻譯的官方建議優先序: https://www.gnu.org/ server/standards/translations/ priorities.html 翻譯流程: ...

GNU 專案術語對照表

Project, 專案 Plan, 計畫 Program, 企劃/計畫 Hacker, 黑客 Breaker, 破壞客 Cracker, 怪客 Copyright, 著作權 Copyleft, 著作傳 Free software, 自由軟體 Nonfree software, 非自由軟體 Proprietary software, 專有軟體 Private software, 私家軟體 Unix 風系統中,Kernel 和 Shell 相對,並且應區分 Kernel 和 Core。 Kernel, 內核心 (核心) Shell, 外殼層 (殼層) 提及 Linux、Hurd、Bash、fish 時,如 Linux kernel、Hurd kernel、Bash shell、fish shell 等,可簡稱為 Linux 核心、Hurd 核心、Bash 殼層、fish 殼層等,其餘情況則採「內核心」、「外殼層」。 GNU software = GNU package = GNU program Software, 軟體 Package, 軟體包 Program, 程式 Core, 核心 Core dump, 核心傾印 Core system, 核心系統 Copy, 副本 Distribute, 散布 Distribution, 散布版 Release, 發行/發行版 Source, 源碼/來源 Code, 程式碼  Source code, 源始程式碼/源始碼 Open Source, 開源 License, 授權條款 The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GNU 通用公眾授權 The GNU Lesser General Public License, GNU 寬鬆通用公眾授權 The GNU Affero General Public License, GNU Affero 通用公眾授權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GNU 自由文件授權 The GNU All-Permissive License, GNU 全寬容式授權 描述著作傳程度的用語,越寬鬆越容易被中間人奪去自由,越嚴格越可以守護著作的自由。...

GNU 專案歷史故事

最近翻譯了 GNU 專案歷史故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讀讀,計一萬七千四百多字(含標點)。 https://www.gnu.org/gnu/thegnuproject.zh-tw.html 原本打算翻譯 LibreOffice 6 和排版設計,不過畢竟 6 還在改,聽說字串還不穩定,所以就先繼續翻 GNU 專案的歷史故事了。接下來會著手處理 LibreOffice!

Permission 取用權/權能; Permission denied 取用遭拒; Ask for permission 請求取用權/權能; Don't have the right permission to 無權/沒有權能

圖片
一般而言,Permission 在描述檔案或功能的「可取用權利」設定情境下,建議翻譯為「 權能 」。 若譯為「權限」可以接受,但譯者要注意它不是 Permission 的對應翻譯,而是轉變了意思概念的說法 (即職權、特定權力範圍的概念,英文為 Authority)。 至於其他如程式取用權的設定,例如攝相機、地理位置,或是隱私設定⋯ ⋯ 等授權程式存取與否的情境,則建議翻譯為「 取用權 」。 ====== 在軟體界的翻譯中,對於 Permission 的翻譯,常見一項重大失誤,讓我們來繼續看下去, 例:Permission denied. 沒有權限。(中文實際意義類同行車時沒有速限,可以 踩下油門貼地飛行囉) ;原文應譯為:沒有權能/取用遭拒/沒有對應權限 Permission 是 Permit 的名詞。 讓我們來看 Meriam-Webmaster 字典對 Permit 的英文解釋: Transitive verb 1 : to consent to expressly or formally permit access to records 2 : to give leave : authorize 3 : to make possible the design permits easy access   Intransitive verb : to give an opportunity : allow if time permits   簡單說,Permit 對應到中文就是「允許」「許可」「得以」的概念。Permission ...

這幾天

這幾天打算把 Inkscape 網站平臺的翻譯翻完推回官方 (done. 2017/11/20),然後補一兩篇 GNU 網站上的翻譯 (2017/11/21 校對文章〈 為什麼軟體不應該有其所有者 〉; 2017/11/22 翻譯文章〈 關於 GNU 〉、〈 GNU 歷史概覽 〉)。 接著就會繼續《LibreOffice 排版設計》的翻譯了! LibreOffice 6 的 Beta 都出來了,最近會先趕 6 的翻譯,然後接《LibreOffice 排版設計》。 打算是這樣。XD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之前看到賈伯斯傳,把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這段雜誌上最後一集告別作的話語翻譯為「求知若渇、虛心若愚」。 Stay hungry 類似孔子說「學而不饜」的不饜,但不僅限於學或求知,更可以是創作、發明、設計……任何事務。讀傳記,可知賈伯斯是半途輟學的人,只有對追求目標不滿足而已。 Stay foolish 類似蘇軾說「大智若愚」的若愚,但不單純是大智,而更可能是堅持或固執……等任何態度。 讀傳記,可知賈伯斯可是驕傲自滿的人,從不虛心。 所以,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這句話 對於 Steve Jobs 本人 閱讀時的理解,推論不會是 求知 若渴、 虛心 若愚。 或許可以新創個成語:不饜執愚、常飢常愚、又餓又笨、若渴若愚。 如果想要使用類似的古人成語,或許可以「學而不厭。愚公移山。」逼近之,但仍有差異就是。 附註 斯圖爾特·布蘭特(Stewart Brand)在接受德國一家叫《The European Magazine》的媒體採訪的時候也講到了他寫下這句話的原意: The European: 你提到了關於驚訝和驚喜這樣的看法。記得在1974年的《地球概覽》雜誌的背後有這樣一句話:「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跟你剛才說的很像。是什麼意思呢? 布蘭特:它的意思是,你需要有像初學者那樣的心態去看待新事物。我們需要自信以及好奇心的結合。那是根植於我們天性之深處的一種機會主義 (opportunism),並且這是一種樂觀的心態。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有因為我的愚蠢而死呢。我們還是繼續發揚這種精神吧,讓我們一起來冒險。這句話 說的是, 我們的知識永遠都是不夠的,並且我們需要因此而做點什麼 。有了這樣的心態,你就會打開你的心智,去進行探索。它還表示你要拋開那些社會結構以及意 識形態給你的解釋。我很喜歡你們跟Wade Davis的採訪。 他就講得很清楚我們為什麼應該讓原住民的文化保持原來的狀況。這也是Rosetta項目背後的想法。大多數美國人只會說一門語言,這是有很大局限性的。而 學會了多一門語言,你才會對世界上不同的人不同的思維更為敏感。我們需要擴大我們認知的範圍。我認為有很多種方式可以做到這一點:例如擁抱互聯網,擁抱科 學,經常去旅行,去了解那些跟你不...

時間

圖片
時間,即「時」之「間」也,其如空間一同,有前後、上下、左右之立體三維,而人類之內在感知能力,僅能行走在時間的單向單徑之途,這便是人類所能直覺理解的時間。 上述解說可參見: 《金剛經》提及如來說法:「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之所以不可得,或許正是因為在時間裡,實無過去、現在、未來之分,只有存在之故。 ================= 俺是分隔線================= 原先,打算花時間讀點書,準備個考試,接著往自己想走的方向邁進。前幾日,朋友忽然提及中國醫藥大學有為醫師、牙醫師開設的針灸訓練班課程(註:依行政院衛生署七十六年十月五日衛署醫字第六八九八二八號函,醫師或牙醫師執行針灸醫療業務須經中國醫藥大學針灸訓練班結業,始得為之);才突然驚覺,「對啊!這個資訊我以前就知道了,但怎麼沒特別注意到呢?」,追查之下,得知明年四月起在台中有第100期的研修班。「唉呀,這不就根我原先想準備的考試撞期了嗎?若無法參加,其一年一度之故,只能再往後年延,實為可惜!」 試著準備考試的這段期間,要重新複習國文、生物、普化、有機化、英文這些大學科目,而普化、有機化這兩者,是我在大學時期最無法聚精會神學習的科目;生物雖然不至討厭,但重新學習與背誦相當無趣;唸起來歡喜的唯國文與英文,可以不斷複習與練習。可考試需要的是所有科目都要達到一個水準之上,否則總分相同時依序比著重科目依然會落選。於是乎,我必須在上班以外時間內重學這些科目,甚至要加強不熟或無趣的部份,而讀著讀著,總是昏天暗地,一明眼又不知是何時。 思考到這,我便查詢了各家課程綱要,而有許多部份是我當初意想之外的安排,更覺若真如原設想,勢必學習過程中要費一番功夫在應付考試上,課程中還有一些先前已讀過的科目(雖皆及格,但實話說還不甚熟稔),而我是非常討厭應付考試的,亦不想在我覺得索然無味的課程再重踏一次路程,真不得已也,有無力感。 人生此來一遭,肉身有其絕期,何不把握現有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根據自己的想法學想學的東西呢?學習的路何其多,人的價值為何一定要走上規定的途才能被證明?人就在這裡,若不願被綁縛,須開創自己的路。 去吧!把時間浪費在心裡覺得更美好的事物上吧!讓心煩悶無味之事,不去做也罷! 或許,改從所及先開始吧!而其餘時間,那...

elementaryOS 之 i18n 支援悲劇

圖片
elementaryOS 是個西方本位的作業系統。 概述悲劇問題如下: 一、預設 DPI 設定似乎有問題,使得 字非常小,導致中文字擠在一起 。 二、《系統設定值》下的「語言支援」有問題, 「Chinese」不會以漢字寫成「中文」或「漢語」 ,但日本語和韓語就用該地文字寫成,經回報臭蟲,得到「It's an upstream problem, the translation of this string may be part of some Ubuntu's package (maybe X.org?).」的奇怪回覆… 三、登入畫面的 時間格式寫死 HH:MM AM/PM ,導致不能以本地形式表述時間,例如臺灣為「上午11:26」,AM/PM 這欄理論上必須能依據翻譯的語法格式移動。 四、l10n 翻譯團隊支援非常差。先前 elementaryOS 宣佈從 Transifex 轉移到自家架設的 Weblate,然後我也幫忙翻譯了一陣子。接著無預警停止我帳號的翻譯提交權,經翻譯群的 Slack 頻道和管事的 Leonardo Lemos 反應多次,前兩次反應約半個月無回應;第三次反應後他終於回應已經從設定上改好,但我測試還是一樣沒有提交權再次反應;而對方說他要等到從 University 回家再處理,接著經過一個月,也就是現在,依然沒有消息,大概他要一兩個月才會從 University 離開回家? 五、系統設定值下的中文輸入法很有事,就算設定好了也在頂端面板上看不到輸入法狀態,因為他們用了白名單過濾,ibus 輸入法框架的面板不在白名單內。 總之就是國際化支援爛到家,而且管事者無心處理,每次看到 elementaryOS 的社交網路帳號在推大家歡迎參與翻譯時就覺得諷刺,個人不建議中文使用者採用。

羅馬的郵票

圖片
這次前往義大利羅馬參加2017年的 LibreOffice Conference,剛好有機會寫明信片寄給朋友們。 如果想要在羅馬寄明信片,有幾點值得注意的地方,分享給剛好搜尋到本篇的朋友們參考。 一、羅馬車站 Termini station 各店家都沒有賣郵票的!!!查了網路資料,義大利除了羅馬以外,一般賣菸的 Tabachi 商店都有賣郵票;但很不幸的,羅馬是個和義大利他處與眾不同的地方(義大利的天龍國?!),許多網友回報車站裡買不到郵票。一開始我也是不大相信郵票這麼簡單的東西,怎麼可能會沒賣,所以先去 Termini 內的各家書報攤問(門外有 GPS 郵務公司的郵筒),而每個店家都說要去車站內的 Tabachi 才有賣,但跑去車站內的 Tabachi 問,得到的答案還是沒有賣。所以我 Goolge Maps 搜了一下,到車站外的 Tabachi 又問了兩間也都沒有。 繼續查資料,網友建議可以去郵局買,有人成功買到;但也有人的經驗卻是得到「這裡沒賣郵票」的回應… 如果真想要在郵局買,記得先查好郵局營業時間,週日都公休,週一到週六似乎只營業到中午十二點半。我那時剛好是週六晚上,所以根本沒有機會去郵局嘗試。 二、其實週六那天下午我有去梵蒂岡博物館,裡面有梵蒂岡郵局,而且營運中。只不過當時我明信片還沒寫好,也還沒意識到羅馬其實比想像中難買到郵票,所以就被我略過了。當我確定車站內都買不到郵票,而且附近嘗試兩家菸店都沒賣時,十分挫折當時沒在梵蒂岡博物館裡寫一寫寄出去… 網友們一致都說梵蒂岡郵局寄的明信片普遍成功寄到臺灣。 三、出了 Termini station 後,只要有看到外面設有黃色郵筒的書報攤(這類郵筒非公家郵局所設,而是私家郵務公司 GPS 的郵筒 ),都可以問問有沒有賣貼明信片用的郵票(Stamps)。我問完兩家 Tabachi 後,想說放棄要走回旅館,路經一間有黃色 GPS 公司郵筒的書報攤,想說再試試看,真不行就要放棄了!這時間是晚上七點半,絕大多數店家都要打烊了… 於是,皇天不負苦心人(哈,自己說…)店家回說有啊,你要寄去哪裡?我回 Asia,然後他說一張 2.5 歐元喔~歐歐,我找了這麼久當然沒問題啊,就買了要寄的數目。店家將郵票放在 GPS 公司專用的封袋裡,裡面有詳細列出義大利各地哪裡有 GPS 自家郵筒可以投放,請務必只將貼 G...

語言列表的各語言翻譯

常見許多軟體或網站中會列出許多語言給讀者選擇,用來顯示對應的文字方便其閱讀。 這邊簡要討論翻譯到這樣的語言列表時,該怎麼翻比較好?是要翻譯成某某語呢?還是某某文?抑或是如何呢? 以下正文開始。其實今日較主流的大語言,都有屬於自己對應的文字體系,不過也有些語言因為統治政權的更移,而改變了採用的文字體系,所以心中要有個概念:一個語言,可能有多種文書寫法。 例如越南語,在法國殖民前,文字體系採用漢字改來的喃字,後來才有拉丁字母演變而來的越南文字;還有蒙古語,以前用蒙古文,但後來受到俄羅斯的影響深,改用西里爾字。 又例如塞爾維亞語,同時有拉丁字體系和西里爾字體系兩種。注意到拉丁字和西里爾字是最常拿來表述其他語言的文字,所以要記得這裡講的不是拉丁文和西里爾文,而是單指字。 所以基本上,翻譯方式如下:先直接翻譯成某某語來表達語言,若這個語言有文字體系上的變異,後方再補上某某字來表達。 範例: Japanese => 日本語 因為其目前的語言文字體系可直接對應到日文系統,所以就直接說「日本語」即可結案。 Vietnamese => 越南語 目前越南的官方文字寫法就是越南文,無須特別表明文字。 Serbian Latin => 塞爾維亞語拉丁字 Serbian Cyrillic => 塞爾維亞語西里爾字 同一個語言目前有兩種文字體系,所以要表達出文書表記寫法。 Uzbek (Cyrillic) => 烏茲別克語(西里爾字) Uzbek (Latin) => 烏茲別克語(拉丁字) 與上述塞爾維亞語同理。 Norwegian Bokmål => 挪威語書面文,或挪威語巴克摩文;前者為意譯,後者為音譯 Norwegian Nynorsk => 挪威語新挪威文,或挪威語耐諾斯克文;前者為意譯,後者為音譯 書面的挪威文形成於丹麥統治時期,受丹麥語的影響很大,可理解為書面記錄專用的「文言文」;而新的挪威文完全基於挪威民間口語,和丹麥語差別較大,可理解為口語上的「白話文」。 Chinese (traditional) => 漢語(傳承字)或漢語(正體字) Chinese (simplified) => 漢語(簡體字) 漢語的文字系統——漢字,從久遠以來就一直有一個字多種寫法的問題...

文言文與白話文

圖片
如果連文言文是什麼,白話文又是怎麼來的都不知道,那麼還真不知道到底是怎樣討論起來的?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玄奘譯 歐陽詢書 以下簡述給各位稍稍參考: 凡一語言,都是口語先形成,而後來才有了文字。漢語也是一樣,先有語言對話,才有了漢字。 但漢字起初都只有生活周遭的象形字,比起口語的音節還少,即使有些字開始對上語音,還是無法完全將語言逐字書寫下來。 隨著漢字的成長,能描述的意義越來越多,書寫上逐漸可以用這些漢字組成有意義的表達文句,這就是「文言」文,即是「書面用」語,和白話的語言依然不同。 在漢字有了更多形聲字後,漸漸可以和官話(即今日國語的前身)口語相對應了(閩語、粵語之類其他漢語分支還不行),但讀書人還沒那麼快習慣我手寫我口。後來近代有了所謂白話文運動,逐漸捨棄以往書面用的「文言文」,改以官話的「白話文」書寫,這就是白話文學的由來。換句話說,所謂的文言文也可以說是「舊書面語」,而白話文也可以說是「新書面語」。 註:粵語後來創造了許多形聲字,用來描述口語中先前尚未有漢字的詞語,所以粵語目前亦可以寫成口語;臺語則未經歷類似的造字運動,所以要將臺語完全描寫成白話文字,主流還是以教會系統的羅馬字去寫尚未有漢字的詞語。 所以文言文根本是假議題,它是現代漢文學的本源,如果想深入瞭解漢文化,就絕對離不開文言文。 當然,如果只想把學習漢字當作日常溝通工具,那麼只看、只學白話文學也沒什麼問題。 就看國語文教育的「根本目標」為何。 延伸閱讀 1. 莊萬壽【 告別文言!從白話文教育走向現代文學之路 】 2. 白川靜《 漢字百話 》

GNOME Shell 輸入整合的缺陷

圖片
目前手邊沒有相關擷圖,這邊直接取用 Wikipedia 上的資料給大家瞭解 以前還沒進入 GNOME 3 或 KDE 4 的時代前,ibus 為輸入法提供面板程式,讓各輸入法可以自由擺放圖示,而一般正體漢字輸入法都具備「中英狀態」和「全形半形標點」兩個圖示。 GNOME Shell 輸入法指示器 因為目前 ibus 的面板程式在 GNOME 下不會顯示之故,剩下右上角的 GNOME Shell 指示器,只能顯示出一個字,所以漢字輸入法都顯示「中」或「英」來指示輸入法狀態是中文模式或英文模式,但全形半形標點就無解了。 GNOME Shell 輸入法指示器選單 所以如果沒有特別去點下指示器打開選單查看,使用者只能自己憑空記憶,沒有提點指示的地方。 ibus-chewing 的系統匣圖示 ibus-chewing 另外提供了系統匣做提示,用一個圖示同時表現出中英狀態和全形半形標點,圖示中央偏左顯示中英,右下角用滿月跟新月暗示全形半形。不過 GNOME 3.26 將預設移除左下角的系統匣顯示,使用者想看系統匣時要另外去 GNOME Extension 網站安裝相關的擴充套件,例如 TopIcons 。 所以,瑕疵就是目前這些中文輸入法在切換中英狀態後只能從右上角的小地方看出來,如果螢幕很大時會是個麻煩;再來是切換全形半形狀態(例如按下 Shift+Space)時,根本看不出來狀態改變了沒,只能實際輸入看行為。 ibus 輸入法切換時跳出的選擇視窗 不過 GNOME Shell 的優勢就在於可以不限制在右上角的小區域裡,像是按下 Super+Space 鍵切換輸入法時可以直接彈出這樣的視窗讓使用者看著切換。所以,如果能加入類似的切換中英狀態視窗、切換全形半形狀態視窗,那麼也就沒有必要放在右上角的小區域裡了。 期待有一天可以看到這樣的發展啊!

邁步

圖片
目前這為期二年的 PGY 訓練計劃結束了,終於能喘口氣休息一下。 很久沒碰自由軟體的東西了,這兩年來幾乎就是單純的用戶而已,少有貢獻。最近看到常用的 Shotwell 、LibreOffice 開始出現不少英文,就覺得慚愧。說到此,就大致簡述一下目前手邊經手的自由軟體翻譯狀況,還有未來的想法。 B Gilmore - The road less travelled. CC BY-NC-ND 2.0 我想趁著這段喘息時間,出去走走,看看臺灣各地的朋友。而原先希望約兩個月左右的歇息後,一邊實行一直以來的目標、想法,一邊拿來讀書、譯書。然而,結束工作之後,也就失去了收入,麻煩的是每個月還有生活開銷,也還有學貸要繳,如此便不能一直沒有收入,至少得找個能支應花費的打工。所以,預計九月底開始會開始打工,而剩下時間再拿來利用了。 手邊維護的自由軟體翻譯有不少,概略來說,就是我自己常用、喜歡、覺得重要的軟體,其中以 GNOME 專案旗下為大體,再來就是 LibreOffice,最後是 Blender;其餘就是我覺得很好,但其實之前我也沒什麼時間碰的軟體。 近期主要的想法: 第一就是幫助很久沒碰的 GNOME 專案各軟體趕一些翻譯,尤其以我常用、喜歡、覺得重要為主,包括 GNOME Software、gnome-initial-setup、Shotwell、gThumb、Pitivi、Sound Juicer、Rhythmbox 等。再來是補完一些 freedesktop 下的翻譯,例如 packagekit、colord、appstream、fwupd、pulse audio 等。此外,很重要的是自由軟體基金會下 GNU 網站相關理念思想文章的逐步校對、補完,八月翻譯了《自由軟體與非自由軟體的類別》,後續也會再往前推進(至少一個月一篇)。 第二則是翻譯《Design with LibreOffice》一書,打算分成三個階段,先將譯文初步完成,全部校閱過後,再增補中文相關內容進去。這是我在軟體自由協會開會時的個人提案,必定優先執行以求早日達成。目前正在初步翻譯階段,已翻譯好第一章;而等成果大致出來時會請一些朋友先行閱讀也順便校閱、給意見。經估算,一章如果以工作心態持續翻譯可以三天內完成,十六章就大概兩個月內可以完成;但實際上會倦怠,然後去做別的事或放空...

Purism 推出的安全、隱私手機— Librem 5 群眾募資計畫

圖片
Purism 有在關注自由軟體相關硬體新聞的朋友(例如常收看 Phoronix 新聞)可能多少都有聽過 Pursim 這間公司,正努力打造跑 GNU/Linux 不必煩惱的 Librem 電腦/平板/手機硬體產品。他們所堅持的理念為: 一、硬體搭載之內核心、作業系統、與附帶的所有軟體都會是自由與開源軟體。 二、硬體的設計與製造上,會尊重使用者的隱私、安全性、與自由(所以他們的募款網站可以讓你選擇你的筆電是否要有實體的設備開關,用來切斷視訊、無線…等設備的電源)。 三、以使用者的隱私、安全性、與自由為第一考量。 四、允許任何人、任何團體、任何領域的人都能任意使用 Purism 設計的系統。 五、將採購、製造最高品質的硬體。 不過因為向硬體廠商下訂單的量小,所以正是硬體廠商小量訂單價,價格比起其他品牌電腦也就頗為驚人。例如約略與 MacBook Air 13 同級的 Librem 13,總價格大約要再加新臺幣一萬多。但我想這就是少數人堅持的自由、隱私所要犧牲的代價吧! 這次,他們發起了 Librem 5 手機群眾募資計畫,試圖打造非 Android、也非 iOS 作業系統手機!他們採用的是 GNOME 為底的 GNU/Linux 系統! 各位朋友看到這或許會想,非 iOS 很正常,因為那是蘋果公司的專有作業系統,但為何也非 Android 呢?這是因為 Android 本身並非純粹自由軟體構成,也有許多非自由軟體。正是如此,所以自由軟體基金會 (FSF) 才會拒絕讚許 Android,也甚至拒絕讚許 LineageOS 這個 Android 修改版。所以,為了要達成 Purism 自己對於理念一的堅持(目前以自由軟體基金會的 RYF 認證為目標),就必須採用 GNU/Linux 系統(如果不喜歡他們公司推出的 PureOS,亦可以自行安裝喜歡的 GNU/Linux 如 Fedora、Debian、Arch、Ubuntu…等)。畢竟盡可能採用自由軟體,可以保障軟體不被特定公司黑箱作業侵害使用者的安全和隱私。 此外,他們希望能採用純粹又統合的架構,屏除所謂中間層的設計,所以打算直接根據 GNOME(以及 KDE)社群的成果做出手機,讓任何 GNU+LInux 都能得到裝機即用的改良,如此一來所有改良都能惠及所有裝置而不限手機。 講了...

自由軟體的本質

圖片
自由軟體的存在,建立在四大自由之上。 零:自由執行程式,無論任何目的。 壹:自由研究該程式如何運作,並依照想法修改以符合自身所需。(能存取源始碼是這項自由的先決條件) 貳:自由再次散布程式副本,幫助親朋好友街坊鄰居。 參:自由將修改後版本散布給他人,如此一來就有機會讓改善惠及社群整體。(能存取源始碼是這項自由的先決條件) 於是,自由軟體就不再是個人專屬的,它更是全民共有的。 BabyGnuTux-Big,作者 Nicolas Rougier, 源始檔在此 漢文中所謂 軟體 ,泛指一切智慧、思想的資源,與硬體相對。而 硬體 泛指一切建設的實質設施。 基本上我們可以這麼想,電腦世界中的軟體是程式碼,是種 具有實用性質的數學式 ,在互相組合交織之後得以完成某些事務的智慧思想過程,人們將之寫下並交付給電腦運行。就像數學一樣,軟體需要相當進階的專業知識才能夠正確地調整、改善和使用,這就是為什麼有許多人會僱用程式設計師來更新軟體與改良。 自由軟體的特性,就是個人和群體都能自由運用這些以數學式形式存在的事務處理思維過程。也因為自由軟體這樣的特性,造就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連結與互動,形成了「社群」。 歷史 就歷史而言,起源自 理查・史托曼 (Richard Stallman) 的重大自由軟體專案 — GNU 專案。其創立本身旨在完成 理查・史托曼 的個人理想,打造出完全是自由軟體的 Unix 風作業系統,一套不同但類似(且相容)於當時主流之專有 Unix 的作業系統,他將這套作業系統稱為 GNU,意思代表 GNU's Not Unix。於是世界各地認同這個理念的人們就這麼聯合起來,成為社群,互助合作共同打造 GNU 作業系統。 在1991年時,GNU 將近完成,只欠 Unix 風作業系統中最內部用來分配機器資源、並和硬體對話的程式,也就是「核心」,英文稱為 kernel。剛好 林納思・托瓦茲 (Linus Torvalds) 所開發的 Linux 核心可以補完欠缺之處,許多人開始將 GNU 和 Linux 結合一起,打包成「GNU/Linux」作業系統,自此為自由軟體運動的濫觴。 不過 林納思・托瓦茲 為何要開發 Linux 核心呢?他本人說是「Just for fun.」純屬樂趣為之。但正因為自由軟體兼屬個人與集體的特性...

meta-, 中介- / 統理-

以 Meta 為字首的英文字有很多,資訊領域中最常見的約莫是 Metadata 了,其餘領域如科學研究最常見的則是 Meta-analysis,本篇主要討論這兩者。 以下是 Merriam-Webster 字典中所述的 Meta 意義與起源。 Meta- : change : more than : beyond Origin : New Latin & Medieval Latin, from Latin or Greek; Latin, from Greek, among, with, after, from meta among, with, after; akin to Old English mid, mith with, Old High German mit. Meta 目前在英文中有變易、不只是、超越之上的意思。而 Meta 字根的起源具有 among, with, after, from 等意思。 所以 Meta 如果對應到漢文,可以是之中、之後、之上(超越)、轉變。 知道這個概念後,我們來看 metadata 和 meta-analysis 的本質。 Metadata 就實際運用而言,以照片為例,其 Metadata 是一組和該照片相關的資料,包括光圈值、快門曝光時間、焦距、底片 ISO 值、測光模式、閃光與否、拍攝日期時間、相機廠牌型號、地理位置、檔案格式、檔案大小、長寬維度等;而這組資料來自相片本身,是將相機記錄到相片中的資料,依據定義好的項目整理而來,經統理之後再轉變出的另一組資料。可以看出確實具備「之中」(相片之中)、「之後」(拍攝之後)、「之上」(相片拍攝資訊之上)、「轉變」(根據拍攝的相片資料統理而成)等特性。 Meta-analysis 從實務而言,以研究為例,是設立一個主題,先蒐集前人所有做過的相關研究,依據適當準則納入合乎標準的研究、排除不合標準的研究後,依據定義項目統整過去的相關數據而來,重新統理之後再轉變而出的另一組數據,再根據這組數據進行研究與解讀。 簡單說,這兩者都是: 把「原先很多物件」統合、整理起來,之後再從中轉變出原先之上的新產物(新產物超越了原先樣態,或可說是一種「昇華」)。 Meta 產物的創造過程 => 統理,其結果 => 昇華。所以,...

Kernel 與 Shell:內核心 與 外殼層

走 Unix 風的系統中有個分配機器資源、並和硬體對話的程式,稱之為 Kernel;而在 Kernel 之外,介於 Kernel 和人類之間的程式,則稱為 Shell。 這是個比喻,就是果仁(Kernel)和果核/果殼(Shell)的關係。如果要探究一個果核,由外而內就是殼與仁。 在漢語中,所謂「核」,是指果實內部的硬質部分,例如橄欖核、蘋果核;至於硬殼內的相較軟質部分,則稱為「仁」,例如杏仁、桃仁、薏仁、蝦仁。 對應上,內部裡層的 Kernel 是仁、心,外部表層的 Shell 是核、殼。 心與核在此情境下應分開表述的。不過可能當初譯者不是很瞭解 kernel、shell 的漢語對應用法,或是為了方便,畢竟「仁/心」會讓人誤解,抑或是從果實觀點由外往內看,所以將 kernel 對應了核心(當然也可以解讀為核的心,或是解讀為「重點、中心」)。總之原因不甚清楚,Kernel 便混譯成了「核心」,普遍流通。爾後,若要和繁體字/正體中文使用者溝通,就必須講核心才能明白了。 Kernel 翻譯成核心之後,Shell 很難再譯為核,若說是「核殼」不知道是否會讓人覺得怪?若要避開已經用過的核字,約莫得用「殼」。得繼續推敲怎麼翻譯會更好。 核心有個意思是事物的中心,但殼卻沒有這個對應。此外,核心的相反是外部、周遭、表面。 以下羅列 Kernel 與 Shell 的性質, Kernel 內,核心,仁,心 Shell 外,周遭,殼,表 思索了一下。我想,若將 Kernel 說是「內核心」(內部的核心),而 Shell 說是「外殼層」(外部的殼層),或許更能反映出兩者之間的對比關係、以及比喻果核的關係;如果更簡單用口語的詞彙說,Kernel 和 Shell 就是「核心」和「殼層」。

數位生活、作品、教育、和自由軟體

圖片
我們現在是數位時代了吧,人手一機的,但未來的人們可能會笑我們還不夠數位卻自稱數位時代。 數位時代很大一部分都是依靠軟體,然而軟體依據授權模式分成兩種,一種是你可以自由使用、研究和修改、散布、回饋的(詳情請見自由軟體基金會之《 什麼是自由軟體? 》);另一種是反正都不行,有白紙黑字寫在授權書上才可以,並且附帶各種限制。前者叫作「自由軟體」,後者稱作「專有軟體」。 好吧,數位時代的作品,不管是文件好了、藝術創作好了,反正只要是內容,只要是以數位形式存在,就必得透過數位工具來製作、修改、讀取,一旦工具被專有軟體壟斷,這個作品的取用就有了門檻,整體相關衍生出的文化就產生了屏障。 怎麼說?專有軟體的一大特色就是,軟體被廠商控制,他們想開價多少、想要怎樣收費都取決於其策略,既然你的資產都套牢在他們的產品手上,你有說不的權力嗎?你說我們可以來反壟斷,但今天如果一個國家政府的資產全都掌握在這間公司手上,那這些金權之間的糾葛、國際之間的角力難分明,將無法讓人確信真有跳脫牢籠的一絲光明。 再來提提教育,當我們國家的教育建立在專有軟體之上,無疑是幫這些廠商訓練未來潛在客戶,即使如此義無反顧幫忙、長久而持續地培養將來廠商可以直接收割的種子,還是要繳交軟體的授權費用給廠商。何況,學校所教的軟體,如果學生因為經濟問題無法使用,難道灌輸他們盜版?(註:許多院校在教授專有軟體時,都有私傳謎樣光碟片的風氣,今日社會對數位產品的法律觀念可見一斑。)別異想天開說可以讓學生自由去學校教室練習了,誰來開教室,薪水誰來付,誰來保證學生與硬體財產安全?更別提這些無法購買專有軟體的弱勢學生,真有時間、精力能待在學校教室了,多半不是打工,就是要幫忙家裡。於是,從學校選擇的軟體開始,就初步劃分了階級,建立在專有軟體之上的教育,並沒有機會平等可言。當我們無法保證學生真有心力學習,至少我們必須保證學生若願意學習、也俱備硬體時,所有人都能享受到一樣的資源,沒有任何進入門檻。學生畢業後想用怎樣的軟體,憑個人選擇、公司考量、自我能力而定,但起碼教育階段中不應存在因軟體授權而起的差異。 Tree by  Martin Svedén, licensed under CC-by 2.0 唯有自由軟體是解脫之道,人人都能自由取用。 你可能說,既然自由軟體可以自由散布,任何人都可以隨意取得,那麼...

剛報告完

圖片
2017/04/01 那天,我報告完了南區牙周病例討論會,終於放下肩上的重擔。 嘉義長庚前方路口望向海邊,這邊總能看見美麗的晚霞   農曆年後那段期間裡,總是準備報告到深夜,報告一改再改,每日渾渾噩噩過完日子,到了假日卻又提不起勁來作任何事,就只是放空、上網、睡眠,虛度光陰,像是乾燒一樣。雖說不是我個人處置的 case report,但不斷整理、報告、再修改也是滿累人的。如今終於能大口呼吸,喘幾口氣。 雖接下來還有科內 Ortho 的 Case treatment plan 報告在等著我,不過我的 PGY2 兩年訓練也只剩幾個月了。 話說,去報告完後,深深感覺嘉義長庚牙科滿厲害的,小小一個部門,五位常任主治,在上頭給的資源不多的環境下,就把整個牙科撐起來,甚至申請成為可以訓練牙周病專科醫師、家庭牙醫學專科醫師的教學機構,殊不簡單。 臺灣南區可以訓練牙周病專科的機構有:臺南成大、奇美、高雄長庚、高醫、高雄榮總、義大等醫院,可都是大規模的。嘉義長庚雖屬地區醫院等級,不過牙科常任的醫師含住院醫師僅差不多十位出頭,再加上高雄長庚來支援的各科兼任主治醫師而已,對於能並列訓練機構,我由衷對帶領牙周病科的張前主任感到佩服。 未來牙科的專科醫師規範似乎在草擬制定中,有興趣考專科的朋友,可以多多考慮嘉義長庚的牙周病科專科醫師訓練。 向晚時的嘉義長庚,下班時總會望見它的模樣 不過嘉義長庚的周邊依然冷清,除了高鐵站有爭鮮、摩斯漢堡、星巴克外,附近只有嘉義縣府那邊在工作日的週間還有些熱鬧,不少小吃店,週二、週四也有個小夜市;這些吃膩了的話,倒是可以花個七分鐘左右的路程到遠一點的朴子市去覓食。去年起故宮南院啟用,但只有白日經營,無法帶來晚上的人潮、客源,當然依舊無法帶動周邊商圈發展,只是飯店越蓋越多罷了。若想看場電影,就只能假日時去嘉義市的秀泰廣場看了。 但喜歡嘉義縣府區塊周邊的行道大樹,還有空間、街道規劃,總讓我想起多年前去加拿大 UBC 見習時的溫哥華街景,這裡不似繁華市區那般擁擠。缺點就是這裡近海,冬天時總風大,奮力颳起時宿舍窗牗總是砰砰作響,沙塵亦多,若想在此訓練或生活,最好備一臺空氣清淨機吧!

Chinese 的翻譯何去何從

Chinese 一詞的中文對應,一直頗有爭議,畢竟部分用語牽扯到意識形態、政治。 以下羅列臺灣人對於 Chinese 相關詞語,在軟體應用中該如何翻譯,粗體字屬於較中性的用語,推薦採用。 方言 Dialect/Speech Mandarin, Chinese 華語 / 漢語官話 / 漢語普通話 [中國專用] / 國語 [臺灣專用] Taiwanese Hokkien, Chinese 漢語臺灣閩南話 / 漢語臺灣福建話/ 漢語臺灣話 Cantonese, Chinese 漢語廣州話 / 漢語廣東話 語言 Language Chinese 漢語 Chinese (traditional) 漢語(正體字)[臺灣專用] / 漢語(傳承字) / 漢語(繁體字) [臺灣以外地區使用] Chinese (simplified) 漢語(簡體字)/  漢語(簡化字) Chinese (Taiwan) 漢語(臺灣) Chinese (Hong Kong) 漢語(香港) Chinese (China) 漢語(中國) 文字 Writing System Traditional Chinese 正體中文 [臺灣專用] / 正體字漢文 [臺灣專用] / 傳承字漢文 / 繁體中文 [臺灣以外地區使用] / 繁體字漢文 [臺灣以外地區使用] Simplified Chinese 簡體中文 / 簡體字漢文 / 簡化字漢文 參考 正體中文、繁體中文?

Swag 的潮味

查了一下,隨著潮流文化,如嘻哈歌詞、韓流歌曲都開始用 Swag 這詞,代表的是「吸引力」「魅力」「潮」「酷」之類的意思,自 Swagger(動詞,搖擺闊步、自視非凡)轉變而來。 不過其實 Swag 本來就有自己的意思,名詞,代表的是贓物、偷竊來的物品。 所以上述酷、炫、潮的意思在正規的字典中都還查不到。 ====== 順帶一提,各 Linux 散佈版社群/發行廠商會把用來提升品牌形象的物品也稱為 Swag/SWAG,有人說這裡的 Swag 代表 Stuff We All Get,又有人說它代表 Souvenirs, Wearables and Gifts。 舉例而言,Red Hat 就有在賣 Swag,引用該網站上的文字「Branded merchandise (swag) is more than just pens and t-shirts. These products are a way to engage our audience in a brand experience. They drive awareness, recognition, and help us tell the Red Hat story. Good promotional items can deliver more impressions at a lower cost than traditional forms of advertising.」 ,可以看出他們講的 Swag 代表的是有品牌標記的商品,用來讓受眾對品牌更感興趣,主要是行銷、推廣性質。 在臺灣的日常詞彙對應中,這裡的 swag 大約就是大會攤位上發放,用來增進品牌親切感的「紀念品」了。 附:Red Hat 公司的 Swag 說明 。

Poedit on Wayland 之問題

總之,Gtk3 對 Wayland 的支持不知道哪裡有問題,導致 poedit 在搜尋與取代對話方塊中無法擺放游標,既然無法擺放游標,就不能打字,那就無法搜尋與取代了。 所以 Workaround 就是退回 GNOME on Xorg。 https://github.com/vslavik/poedit/issues/346

SELinux

常常看到有人說他把 SELinux 關了,這樣比較方便。 然而真的有必要嗎?我個人用 fedora 作桌面系統多年 (f15-f25) 的經驗而言,從未關閉過 SELinux,至今也無任何不良體驗,總覺得沒有必要。又想起下面經典的這段話: 「說真的,別再停用 SELinux 了。在你盲目將之關閉前,先 學著該如何使用 吧。 每當你跑 setenforce 0, Dan Walsh 就會在旁哭泣。Dan 是個好人,而他絕對不該被如此對待。」— stopdisablingselinux.com 供各位作決策時參考。 參考資料 https://stopdisablingselinux.com/

Repository 軟體庫、Package 軟體包和 Extension 擴充套件

雖說想要來談談 Repository、Package 和 Extension 的翻譯,不過開始之前還是先來瞭解日常生活中的語言我們都怎樣講的,清楚國語中實際的應用詞彙後,我們才方便討論這些外語。 日常生活中的用語 我想,就先從購買個 DIY 包講起,想 DIY 什麼都無所謂,不管你要組裝的是桌椅、櫃子、熱感應器、自動灑水系統… 什麼都行,總之就來想像一下這套流程,來看看我們所見的日常用語。 流程大約是: 先前往購物網站查閱所要的產品,例如椅子,下單。 網站把根據票單去倉儲系統的指定倉庫中找出這個廠商已經封裝成箱子的椅子DIY包,然後透過物流遞送給指定的收取處,你前去提領包裹。 你將包裹拿回房間,拆解包裝,拿出DIY包中的所有物件,包括分別包裝的套件、說明書、保固書等。 你根據說明書,將套件包拆開,取出內裝的零組件,逐步依照指示組裝成不同的部件,例如下盤的五爪輪子、可調整高低的中柱、椅墊與把手。 最後你將不同部件結合,終於成就了一張新椅子。 這就是你的DIY組裝之旅。 再來,我們來思想買車的情況,在選定車型、顏色後,車商會提供不同的配備與套件列表讓我們能進一步擴充車子的功能或性能,例如可以加裝智慧駕駛輔助套件、停車輔助套件… 等;尤有甚者,甚至提供可改裝、升級的套件,例如空氣動力套件等。 將詞彙整理與列出代表意義後可得到: 物品 => 件 零散的物品  => 零件 組裝後可提供某功能的成套零件 => 套件 將套件打包裝起來 => 套件包 將最終可組成某產品之最低限度部件之眾套件包裝成箱 => 某產品的箱子 廠商存放各種產品箱子的所在 => 倉庫 擁有許多倉庫構成的貨品存放體系 => 倉儲系統 將該產品的箱子或許多購買物品再裝箱後寫上收貨地址與收貨人 => 打包成包裹 我們能清楚日常用語都怎麼說之後,再來看怎樣翻譯 Repository、Package 和 Extension 就會更開朗許多。 論翻譯 在軟體管理領域的世界中,Repository 同真實世界一樣,是存放 Package 的地方,軟體們被打包裝箱封存成一包包的 Package,放在 Repository 中,即為箱子與倉庫之間的關係。 至於 Extension,是針對某個特定軟體...

Bug 臭蟲; Patch 補丁

Bug 和 Patch 詞語的形成年代可追溯至用打卡機打洞的卡片寫程式,再透過讀卡機程式輸入電腦執行的時期。 有時候會有惱人的蟲(例如蛾,有時甚至是老鼠)爬進機器中,導致運作錯誤,就得把蟲抓出來;或是打錯洞要把洞補起來,再重打對的洞之情況。這就是 Debug 抓蟲(動詞),和 Patch 修補(動詞)的由來。 Bug 自然是如臭蟲般煩人的事(此處並非真的臭,就如我們會喊「臭大雄」、「臭小子」一樣),Patch 自然是修補上去的補丁(丁字指小塊小塊的,類同柳丁、雞丁)。 若不懂歷史源流,也就不會翻譯 Bug 和 Patch 了。 這兩個詞是英文中已約定俗成的成語,又好比中文裡的借代詞。所以,中文裡談到這兩個詞時,也必須同等對應翻譯成臭蟲與補丁,才能讓讀者理解程式碼錯誤的圖案是蟲子,而程式碼修正的圖案是貼布的資訊領域文化脈絡。 參考資料 1. Bug: Why is a bug called a 'bug' ??? & Why a software patch is called a patch 2. Patch:  Why a software patch is called a patch

Distribution 散布(版) vs Release 發行(版)

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 或 Linux Distribution 等詞與所採用 Distribution 之始,當然是指 Software 的 Distribution,即「將軟體交遞至終端使用者手上的過程」,軟體的開發單位或發行單位集合選定的軟體後以特定模式(不管是何種媒體,如光碟或磁片;何種檔案,如源碼檔或二進位檔)將之散布出去,至今最終演變成「一套軟體集合」之意。 Release 則是所謂的發行,即軟體開發單位或發行單位將上述的 Distribution 推出的動作。 Distribute 這樣的動作也常見於各授權條款中,一般法律用語也都以散布稱之。 因此,我會將 Distribution 翻譯為「散布版」,Release 翻譯成「發行/發行版」。 後記 至於 Publish 和 Release 兩者,同為發表、出版、發行的概念,區別主要在於前者 Publish 著重於公開、發表給公眾,英文中常用於文章、媒材等無形資訊內容的發表動作,建議用「發布」;後者 Release 著重於原先保留著,後來才拿出來給大家,英文中常用於新產品、新版本的推出,建議用「發行」,而這兩者都落在中文「發表」一詞的情境下。 又有人問說,發布和發行意思很接近,那麼 Release 應該翻譯成「發布」還是「發行」呢? Release 在 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ies 釋義有:stop holding something、make available,是從內部釋出,使其通行的意思。 在軟體開發來說,Release 同樣也是先保留在內部,之後再放出來給大家用。 中文的「發行」一詞,也同樣常見於市場上新作品、新產品、新版本推出的情境,其開發流程一樣,就是先在內部醞釀發展,然後再公開給大家,這個過程就被稱之為發行。 在日常口語裡,我們會說發行新品、發行新專輯、發行新書等,「發行」二字後接的對象是作品、物品或產品。若「發行」同個意象要換句話說,就是「推出」。 那麼「發布」呢?日常裡,會說發布消息、發布命令、發布通知、發布警告等,所以「發布」二字後接的對象是無形的事件、資訊內容,尤其是資訊、消息來源,對應到英文更接近 Announce。 又有人問說?可是日常裡也是會看到發布新專輯、發布新軟體的的講法啊。是啊!...

Copyright 著作權 vs Copyleft 著作傳

Copyleft says that anyone who redistributes the software, with or without changes, must pass along the freedom to further copy and change it. Copyleft guarantees that every user has freedom. 「Copyleft」一詞,是建立在 copyright 著作權保護基礎上保障自由的授權方式,但與常見的保留所有相關著作權利「all rights reserved」的專有授權方式相反,它授予公眾更多自由運用的權利,而且最重要的是「必須不能讓著作再度被專有保護起來」,所以稱之為 copyleft 的文字遊戲。 這是因為 copyright 常見被用來表示,作品受到著作權保護,而且作者保留所有權利,要取得授權請與作者聯絡的情況;而 copyleft 則是授權公眾許多自由運用的權利,著作能永續保持自由不被封鎖,也可以直接取得授權無須先和作者聯絡,兩者相反。 簡而言之,copyleft 的精神在於利用著作權的授權概念,讓軟體的自由永永遠遠地傳遞下去。 一直以來在想 copyleft 怎樣翻譯才會貼切,最好也來個文字遊戲。最早想說 copyleft 的價值在於能讓著作永續流傳,所以想說可以是「著作續」,但沒有玩到文字遊戲,「著作流」又太讓人無法理解,會誤以為在講流派。 所以又想,copyleft 的 left 可以想作是留存的 left,或許可以稱為「著作留」。不過這樣就超譯了,而且甚至會讓人誤以為是著作人想保留所有權利的「留」,那是完全相反的概念啊!於是就這樣不了了之。 最近才想到「著作傳」,起因 copyleft 的概念就在於與常見 copyright 授權方式相反,旨在保障自由,可以任意使用、研究修改、再次散布(流傳)、改善並回饋社群,而「傳」一字剛好點出它和常見 copyright 授權方式「保留」的特質相反,點出永遠相傳、流傳、傳遞,不再封鎖保護起來。 此外,傳這裡念ㄔㄨㄢˊ,著作傳跟著作權剛好唸起來很接近,也確實,copyleft 授權方式必須建立在著作權保護的基礎上,和沒有著作權保護的公眾領域 public domain 或拋棄著作權是不同的,沒有著作權保護代表無法用...

Pay what you want 隨心付

這個概念一直都不是突然迸出來的,而早已存在許久。 elementaryOS 團隊認為自由軟體應該大方收費,同 自由軟體基金會與 GNU 專案的立場 ,但他們希望讓付費者自己支付他們想要付出的代價,自由地、隨心地、隨喜地付費,即使為零亦可。 我覺得 Pay what you want 這樣隨你付、隨心付的概念,非常貼近自由軟體本身的精神,即「自由」,以往的付費模式限制了使用者的支付自由,包括免費亦如此,隨喜付儼然是自由軟體精神的體現之一,賦予使用者自由支付的權利。 根據 elementaryOS 之前的《 payment 》文章指出,這個做法確實為他們爭取到不少資金,讓他們更可以全職投入開發。 比起自由捐款,自由支付或許會更貼近自由軟體一點,因為自由軟體並非免費。 我認為,未來自由軟體專案除了一些強調免費的佛心組織機構外(例如 LibrOffice、Ubuntu 等都明確指出他們要免費發行他們的軟體),或許隨喜付會成為未來的主流也不一定,畢竟捐款對使用者來說是階層較高的自我實現,但使用者付費一般在較開發的國家已是種意識,而且即使第一次、或沒錢時支付零元,但未來幾次、或有餘裕就會願意付款,長久下來也許就能讓想全心投入的開發者更有飯吃也說不定! elementaryOS 團隊正在 indiegogo 集資,打算打造 elemantryOS 下的 隨你付 AppCenter ,讓獨立開發者能自由上架,使用者能自由付費。有興趣的朋友、想支持的朋友都可以前往贊助!

Fedora 25 發行同樂會

圖片
這次的 Fedora 25 發行同樂會於2016年12月18日舉行,地點在臺北的 A+A Sapce 共創共享互動交流空間舉行。活動上 Fedora 臺灣社群還提供一些披薩、可樂讓大家取用,一同分享 Fedora 25 發行的喜悅! 活動前準備中,畫面後方由左至右分別為 Fedora 大使 Cheng-Chia Tseng 與陳貴鑫 活動一開始先介紹了場地 A+A Space 的理念,是為了支持 The Zeitgeist Movement (時代精神運動)、Maker (自造者)、OpenSource (開源碼)……等共創共享精神的推展推廣,有許多採用開源軟體的藝術家都常在這裡發表分享,特別感謝場地主人 Michael Wu 對我們活動的支持。 Fedora 大使 Cheng-Chia Tseng 介紹 Fedora 臺灣的社群交流管道 再來 Fedora 臺灣大使 zerng07 (Cheng-Chia Tseng) 稍微概述臺灣 Fedora 社群的新聞,包括: 大使 freedomknight (陳貴鑫) 和 Red Hat 法務代表簽約,得到 fedora-tw.org 的商標使用授權 Fedora 臺灣社群募委託軟體自由協會協助募款,目前募集到的社群資金尚有 4130 元。資金用途包括主機代管、網域、活動籌備代墊、大使舉辦活動的交通補助……等款項,所有花費都會定期公開 Fedora 24 起雖然預設安裝 ibus-libzhuyin 智慧型注音輸入法,但無法在使用者登入後自動選擇,導致使用者仍需要手動設定,已向官方回報臭蟲 https://bugzilla.redhat.com/show_bug.cgi?id=1405709 Fedora 在地化的部分,行列輸入法、大易輸入法、gcin 輸入法框架仍未得到妥善關照;pcmanx-gtk2 裝好後字型顯示會爆炸,使用者需要自行安裝 AR PL UMing 再手動指定中英文字型 目前 Linux 桌面應用界的最新動態: CrossOver 16 (based on Wine 2.0 beta) 可以跑 MS Office 2013 了!但尚未試驗過中文版是否能正常運作。生活中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自行購買 CrossOver 16,或研究 Wine 2.0 如...

《自由軟體運動與社群專案》── 以 Fedora 專案為例

圖片
Fedora 25 發行同樂會的大合照 本內容是 Fedora 大使 zerng07 (Cheng-Chia Tseng) 在 Fedora 25 發行同樂會上的分享摘要,當天沒有參與的朋友可以透過摘要大略瞭解其內容。 這邊是投影片線上觀看。 臺灣 Fedora 社群 一開始先分享了臺灣 Fedora 社群的新聞,包括: 大使 freedomknight (陳貴鑫) 和 Red Hat 法務代表簽約,得到 fedora-tw.org 的商標使用授權 Fedora 臺灣社群募委託軟體自由協會協助募款,目前募集到的社群資金尚有 4130 元。資金用途包括主機代管、網域、活動籌備代墊、大使舉辦活動的交通補助……等款項,所有花費都會定期公開 Fedora 24 起雖然預設安裝 ibus-libzhuyin 智慧型注音輸入法,但無法在使用者登入後自動選擇,導致使用者仍需要手動設定,已向官方回報臭蟲 Fedora 在地化的部分,行列輸入法、大易輸入法、gcin 輸入法框架仍未得到妥善關照;pcmanx-gtk2 裝好後字型顯示會爆炸,使用者需要自行安裝 AR PL UMing 再手動指定中英文字型 目前 Linux 桌面應用界的最新動態 CrossOver 16 (based on Wine 2.0 beta ) 可以跑 MS Office 2013 了!但尚未試驗過中文版是否能正常運作。生活中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自行購買 CrossOver 16,或研究 Wine 2.0 如何手動設置 LibreOffice 5.3 可能會導入記事本工具列,可以調整成類似 Ribbon UI 的頁籤式工具列 進入正題《自由軟體運動與社群專案》── 以 Fedora 專案為例 Fedora 是一套以 Linux 為基礎的作業系統;Fedora 專案的核心價值為「自由。朋友。新異。第一。」(Free. Friends. Features. First.): 自由 ,代表相信自由軟體和內容的價值,並且為人人都能使用、散佈的解決方案奮鬥; 朋友 ,代表以社群的方式共同打造一套作業系統,並且和上游攜手緊密合作; 新異 ,代表如果發現自由軟體什麼地方不好用、哪裡值得改善能讓整體更好、有效率,就會起身動手; 第一 ,代表每次新發行都會收錄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