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09的文章

determine, 判定

Unable to determine free space in temporary folder '%1'. 無法判定暫存資料夾「%1」內的剩餘空間。 無法得知暫存資料夾「%1」內的剩餘空間。 determine 有決定的意思,直接翻譯為「無法決定....內的剩餘空間。」然而這對於使用者來說難以理解,因為不瞭解為何程式無法決定?不都是使用者下決定的嗎? 其實程式無法決定或判斷剩餘空間,等同於程式「無法判定」或「無法決定」剩餘空間,這種說法對於使用者來說更好理解。

_Network (IP, Wifi)

empathy 中有個條目是 _Network (IP, Wifi)。 一般來說,以 _Network 為例,中文會翻成「網路(_N)」 ,然而這個條目本身已經有括號了,這是個棘手的問題。 解決方式很直覺:翻譯部份遵循一般內文譯法,此處半形括號內皆是英文,所以翻譯為「網路 (IP, Wifi)」;而譯文一樣補上後綴的快捷鍵指示,一貫直接黏附在翻譯後方,所以如「網路 (IP, Wifi)(_N)」這樣直接連接起來即可。 建議翻譯:網路 (IP、Wifi)(_N) 註:如果內文譯文中括號內部為中文,則改用全形括號括住,例如 _Network (wired) 應翻譯成「網路(有線)(_N)」。

volume 存集/(儲存)卷宗/儲存區

常常可以見到 volume 這個字,但是卻不是音量之意。 像是: update notifier 內的 Software Packages Volume Detected Upgrade volume detected 這是在某些存放有軟體包的裝置插入電腦時所會跳出的訊息。 K3b 內的 Volume Id: Volume Size: 這是關於光碟的顯示資訊部份條目。  以上,不難推論出 volume 即是指「存放內容的容器」,或是「存放內容的空間區塊」。 Volume 常用於儲存裝置之切分單位、封存檔之切分單位,意思很簡單,就像是故事書、小說、劇集一樣,切分成好幾集來存放,簡單說就是存成一集一集的意思。 如果是磁碟分割下的儲存單位,常見翻譯為卷宗。細究卷宗一詞,代表公私機關分類彙存的文件;或是存放文件的紙夾。既然是分類彙存、存放檔案的容器,那麼確實可以廣義類推到數位情境下繼續使用,類似「桌面」、「資料夾」、「封存」、「存檔」這類辦公用詞。 所以可以翻譯為:「存集」(archive 情境用)、「儲存卷宗」(disk/storage 情境用,簡稱卷宗)或「儲存區」。 如果 save 和 storage 要區分的話,save 為「儲存」,storage 為「儲藏」。   ****** 1 月 23 日後記: 今天聽到 pesder 說他之前都翻作「儲存裝置」,不過後來翻譯 disk-utility 時發現有些分割區也會用 volume 這個詞表示,所以後來他改翻「儲存區」。 ****** 2/5 今天看到 HP 把 volume 翻為「容體」,請參見 HP 技術文件 。

Context 情境

圖片
Context 這個字很常在說明欄位時出現。但是查了 Yahoo!奇摩字典 卻發現他的敘述如下: n. (名詞 noun)[C][U] 1.【語】上下文;文章脈絡 You can often tell the meaning of a word from its context. 我們往往可以從一個字的上下文知道它的意思。 2.(事件的)來龍去脈,背景 Crime has to be studied in its social contexts. 犯罪活動得聯繫其社會背景來研究。 如果翻為「上下文」「前後文」等都很怪。 於是查了維基百科,發現有這麼一個條目是跟電腦相關的: Context menu 。 簡介摘錄如下文: A context menu (also called contextual, shortcut, and popup or pop-up menu) is a menu in a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GUI) that appears upon user interaction, such as a right mouse click. A context menu offers a limited set of choices that are available in the current state, or context, of the operating system or application. 文中右方還附上 GNOME 與 WinXP 在桌面上按下右鍵的截圖比較。從而可推知,context menu 大概是使用者互動時所出現的彈出式選單,基本上提供一些目前情境下的可用選項。而這些選項也可稱 context,基本上就是「情境下的選項」,或許可稱為「情境項」。 把剛剛那段英文翻成中文來看:「情境選單」 (也稱為捷徑選單、彈出式選單) 是指圖形使用者介面中在使用者互動下所顯現的選單,好比說點擊滑鼠右鍵。情境選單提供作業系統或應用程式「目前狀態或情境下,可用的有限選擇」組合。 還有,Blender 這套 3D 繪製軟體官方網站的 wiki 文件上可以看到這張圖: 然後切換到 Conetxts 的文件頁面可以看到一些說明,摘錄如下: Once the Co

Note 備註不是 Record 記錄

有很多人都把 Note 翻成「紀錄」或「記錄」,這是一件很怪的事。Note 一般來說就是「要特別註記下來的事」,用來作為提醒之用。 像是 notebook 我們都稱為:筆記本,點出了註記的行為:筆記。 然而電腦用語上已經不是「筆」記的,用中性的「備註」會更好一點,也能點出這是作為提醒用的說明文字;而 Record 是種單純的記錄行為。 英文:Release Note 建議的中文:發行備註 Release Note 存在的目的就在於,想提醒要安裝此發行版的使用者,需要注意的相關大小事。若翻成「發行紀錄」便無法完全表達其意,況且反推為英文會變成「Release Record」。 至於 Log 的話,如果去看電腦中常見 log 的格式,都是以日期、時間開頭,後列事件通知或相關記錄,與中文所指稱的「日誌」用途一致;至於特定針對變動事項所做的說明記錄,如 Changelog,則可以翻成「更動日誌」。 Log 動詞:記錄 Log 名詞:日誌

難懂的原文以及選單條目如何翻譯

難懂的原文 ,怎麼翻譯才能更好? 來源:ubuntu “ubiquity” source package - Template “ubiquity-debconf” 英文:Install them side by side, choosing between them each startup 原本的翻譯:依一個接著一個方式安裝,每次啟動時在其中做選擇 看到這裡應該有看沒有懂吧?我就是在幫同學安裝 ubuntu 時發現這個「晦澀」的翻譯。 之所以翻譯得讓人難以理解,是因為不懂什麼是 "side by side",所以請查詢手邊的字典,這裡以 Yahoo! 奇摩字典為例,可以查出: 英文:side by side 中文:並肩地;一起 範例:The two bottles stood side by side on the table. 兩個瓶子並列在桌上。 還是不懂沒關係,把這句原文輸入 Google 搜尋,可以在某個 Ubuntu 安裝圖文教學中查到這樣的敘述: This way, each time you turn on your PC you get a menu where you can choose between Ubuntu or Windows. This is called a "dual boot" configuration. It's like having two computers in one. 以及 Softpeida 上的編者註記: Editor's Note: This option will ONLY appear if you have another operating system installed, such as Microsoft Windows. Remember that, after the installation, the Windows boot loader will be overwritten by the Ubuntu boot loader! 綜合以上可以得知,只要選取了這個選項,ubuntu 就會偵測您電腦上已安裝好的作業系統,並將它們加入開機載入程式的選目,讓我們在開機時可以選取進入。當然,

把這裡打造成一個更深入翻譯的地方。 也就是在文章內討論如何將不合適的翻譯,翻譯成更合適的。 我會繼續努力的!

Ubuntu 9.10 安裝失敗

今天跑去同學家幫忙重灌電腦,原本計劃也順便安裝 ubuntu 9.10 的。 同學有個外接硬碟。 同學的 BIOS 是華碩改過的 AMI,特色是把所有 USB 儲存裝置都當成硬碟而不是可移除裝置,但是開機優先選項中,硬碟永遠只能有一個,這讓安裝到外接硬碟上再讓 grub 開機進入作業系統變得很麻煩。 然後我把 ubuntu 裝進他的外接硬碟內了,使用的方法是「第一項:一個接著一個,每次都在之間選擇啟動。」雖然我看不懂到底是什麼意思.....@@ (PS. 我該去好好的幫它翻譯一下!於 11/28/2009 查好資料並且更新了翻譯) 但是他可以調整分割區大小,所以我就放膽去用了。我分了 10G 給 ubuntu,初學者弄 10G 已經很夠用了。 原本我是想用進階手動進行分割的,但是安裝模式下無法調整分割區大小!讓我只好放棄。後來我想檢視分割區到底怎麼了,但是 Parted Magic 開機失敗找不到 configuration file。(後註,這乃是因為 ubuntu 的 syslinux 版本太舊所致。) 最後安裝前的階段,我按下「進階...」將開機載入程式安裝在同學的隨身硬碟上。 裝好後,開機調整成進入外接硬碟,但是出現了 grub rescue> 提示,然後說 unrecognized filesystem,簡單的說,grub 本身的程式灌進去硬碟的開頭了,但是無法辨識 ext4 檔案系統,所以在指向硬碟上存放 grub 設定檔時失敗了(跟 ubuntu 本身在同一個分割區上),所以無法載入開機選單之類的東西。真是莫名斃了,我明明就是照預設選項安裝啊,如果照預設選項安裝都會如此 buggy 的話,那麼 ubuntu 的安裝程式不就太好笑了? 總之,後來有點晚了,所以我決定下次再幫他把 ubuntu 灌好。 ****** 然後第二次重新安裝也失敗了,所以可以明確判斷照正常方式安裝真的會讓 grub2 讀不到分割區上的設定檔。

自由軟體翻譯的守則

(內容還待整理) 守則一、 同一個程式內,一樣的詞彙要翻成相同的用語。能建個參考用術語翻譯庫是最好的 。最終極的目標是達到即使不同的程式,提到了同一個詞語 (term) 時,同一個語境下的中文翻譯也會相同以便於讀者理解。 想法:籌組個「自由軟體桌面環境翻譯工作小組」,討論決定名詞的「參考翻譯」。:P 附註:經濟部工業局 96 年度專案計畫 - 自由軟體產業推動計畫之國際合作與國際標準分項計畫 自由軟體英中語彙對照表 守則二、 不把握的翻譯,翻譯後要標示為 fuzzy 或是 not approved。等到和其他翻譯者討論完後,或者可以確認時再進行變更。絕對不贊同不清楚原文之意,就直接翻譯並回報的舉動。 守則三、 不明瞭的單字要查詢資料輔助。 相關輔助網站: Yahoo!奇摩字典 、 Wikipedia 、 Merrian-Webster 英英字典 、 劍橋雙語字典 、 Google 等。 守則四、 未有中文翻譯的專有名詞,翻譯時以音意皆譯為最優先考量,再來為意譯,僅音譯則不列入考慮(音譯只用於特殊情況如人名、地名)。 守則五、 完整且貼切地表達原文意思。 如果原文如果表達不清晰,中文應該意譯,並且應根據上下文和註釋進行推斷並填補相應的信息;但切勿畫蛇添足,把意思表達完整後就該罷手。 守則六、 翻譯的句子中,若有中英文交雜時,為了配合英文字前後留空之閱讀感、節奏感,請在中文與英文、中文與阿拉伯數字、英文與阿拉伯數字之間加入一個半形空格。請注意,英文字作為結尾時,直接加上句號即可,不必再補空白在其後。例如:「Moblin 網路瀏覽器」,以及「歡迎使用 Moblin。」。 守則七、 遵守「 翻譯 PO 檔注意事項 」。 摘要如下: # 標頭部份: * 每個 po 檔一開頭的幾行,大多固定長的像底下的樣子。其中比較要注意的幾個項目為: o PO-Revision-Date:此欄位就請填入您翻譯時的日期時間 o Last-Translator:最後翻譯的人。若您是最後翻的人,就填入您的資料,以便讓人有疑問時可以連絡的上。至於之前翻譯者的資料該如何處理呢?或許比較好的方式,您可以把他的資料放在最前面,並將該行以 # 開頭註解起來。 如在 po 檔的最前面幾行加入這樣的資訊: # Translator: aaa <aa

GNU/Linux 下自由軟體翻譯四階段

以下是個人認為的自由軟體翻譯四階段 第零、 這是最基本的東西,也就是翻譯用軟體本身的中文化,以及說明文件的中文化,還有中文翻譯的規則。 目標:Lokalize 與 PoEdit。 翻譯工具的完整中文化可以有效降低翻譯門檻,引進更多人來協助翻譯。 第一、 GNU/Linux 下的日常生活軟體應該優先中文化,並且以翻譯進度 100% 為目標。 而到底是哪些軟體呢? 以 KDE 為例, 音樂:amaroK 燒錄:k3b 相片管理:digiKam 網頁瀏覽:Konqueror 即時通訊:kopete 個人資訊管理:kpim 行事曆:korginizer 辦公:KOffice 繪圖:Krita 以 GNOME 為例, 音樂:Rythmbox 燒錄:Brasero 相片管理:Shotwell / F-Spot 網頁瀏覽:epiphany 即時通訊:empathy 個人資訊管理:Evolution 行事曆:GNOME calendar / Thunderbird lightning 繪圖:Gimp 系統管理工具: GNOME Software、Gnome-PackageKit、KPackageKit、KDE discovery、Appsteam、Packagekit Gparted、QtParted Colord MIME-share 跨桌面環境的軟體為例: 辦公應用:LibreOffice 3D 內容建置:Blender 向量繪圖:Inkscape 數位出版:Scribus Raw 顯影器:darktable 其中,我最想處理完的部份是 amaroK 以及 digiKam,但是我的能力不足,有許多功能因為不清楚,或是不瞭解專有名詞而無法翻譯;這需要專業相關的人事來協助翻譯才行,希望能儘快完成這些翻譯。 這些軟體翻譯完成後,可以讓更多「想嘗試」的使用者體驗自由軟體即使免費也可以高品質、好用,不被英文字所排除在自由軟體的世界之外,讓他們不必再像從前只能於籬笆外左右徘徊,痴痴向籬笆內觀望。 翻譯的優先序,應以最常用而簡易的軟體 (ex.brasero) 優先,其次是常用而複雜的軟體 (ex.digiKam、Gimp)。 第二、 再來,也就是桌面環境本身如何使用的通用性

自由軟體台灣化構思

Define: Taiwanese 這裡所說的台灣化就是依照居住在台澎金馬區域組群的文化所進行的本地化行為。不單指國語、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等。 1. 基本臺灣人環境 Basic Taiwanese Environment 臺灣人的使用者手冊、指南 Taiwanese User Manual & User Guide 桌面環境介紹 Desktop Introduce 軟體介面翻譯 Translation What do we need? Translation Team  Translation and Team Guidelines  Standardized Term-translation 2. 改善漢語中文環境 Enhanced Chinese Environment (目前僅專注於改善國語環境,未及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等 Now this is not expanded to Taiwanese or Austronesian yet, but only Chinese.) 輸入法 Input Method => 導入「反查所輸入的字元」和「手寫輸入」等功能 字型 Font => 完整的 CJK 支援和臺灣區字形寫法 complete CJK support and complete variant gylphs 動態組字技術 完備基本排版用字型(如明體、楷體、黑體、圓體、仿宋體、隸書體 Font types include Ming, Kai, Hei, FangSong, Lishu) 提升自由 Widget/Toolkit 更好的中文支援 Better Chinese support for programming widget => Qt bugs cleanup 改善日常程式的中文支援和文化支援(如 OpenOffice.org 直書改善、Gimp 毛筆書法筆刷) Better Chinese support for daily programs => OpenOffice.org vertical text orientation improvement, Chinese calligraphy brush for Gimp etc. What do w

中文化行動

最近有個跟自由軟體中文化有關的構思,不過基本上還是要招募人才才行哪。 希望能對自由軟體的中文化有所貢獻。

重新啟動 X Windoow

新版的 X window 把約定成俗的 Ctrl+Alt+Backspace 可以重新啟動 X window 的快速鍵拿掉了,藉口是怕新手按錯而喪失未儲存的資料。不過話說新手怎麼會知道要這樣按勒?XD 取而代之的是:Alt+ SysRq+K。 如果你真的太思念它,可以看這篇把他召喚回人間: DontZap

Ubuntu 9.10

ubuntu 9.10 釋出了,然後我昨天更新了,重新啟動後發現無線網卡不能使用。 今天查了一下 lauchpad > ubuntu 的 bug,然後發現必須安裝 linux-backports-modules-2.6.31-14-generic_2.6.31-14.16_i386.deb 才行。 所以下載它,安裝,然後重新開機就回復正常了。所以大概是新核心還沒有加進去 ralink-rt2870 的驅動程式才是。 不過,會發生這種事情想必是因為測試時沒有人回報?! 哈,所以以後新版在測試的時候我就要下載來用了,要不然像這樣查東查西搞半天真令人不爽。 ****** 1 月 23 日後記: 上上個禮拜某一天 (對,還在期末考周!= =) 升級成 Lucid Lynx Alpha1 然後 usb 網卡又掛了!試圖找 backports-modules deb 包卻發現沒有提供!所以就只好用 desktop CD 重裝 ubuntu 9.10 結果一直在最後的階段發生未預期的錯誤而失敗,雖然 apport 跑出來說他想要當機回報,但是我沒有辦法連上網路.....= =。後來改用 alternate CD 後就成功安裝了,奇怪的 bug。 然後又發現一個不需要安裝 backports-modules 就能驅動網卡的方法,讓我想到說不定 Lucid Lynx 也可以用這個方法解決,那我重灌是為了......?! 總之這個 bug 真令人厭惡!

什麼?

對,你猜對了,這裡是個新天地;不過跟富人眼中的新天地不一樣。 這裡要是有什麼風吹草動,就會有新內容喔。 其實我只愛注重自由軟體,但為了讓硬體順利運作之故,特例容許韌體有唯讀二進位 blob 的中庸 GNU/Linux 散布版(例如:Debian 和 Fedora)。原本都用 Debian 的,但 Debian 預設沒有那些韌體的 binary blob,讓我沒辦法輕鬆使用無線網卡/顯卡;相對來說 Ubuntu 就親切多了,轉用了 Ubuntu 一陣子。不過後來 Unity 桌面出現後,因為適應不良,又同時間愛上 GNOME 所以就離開跑去用 Fedora 了,也開始推廣 Fedora。 總之,這裡預計放的都是 GNU/Linux 桌面環境使用圖文教學之類的東東。 不過誰知道以後又會是如何呢? 啊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