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2的文章

一個好用的 grep 指令

grep -r --include="*.po" "[搜尋用詞語]" . >> [目的地] 這可以幫你在 po 檔海中找到你要的詞語。這對於有一堆子目錄與到處都有 po 檔,但你想要找到某個散落在海中的小詞語時來說很有用。

mypaint 1.1 翻譯

剛好考完試就收到 mypaint 開發者的來信,說 1.1 已經 string freeze,可以翻譯囉。 我會趁著閒暇時間翻譯翻譯的。XD 至於說好的 blender 的術語翻譯整理,我也是掛在心上的,翻譯完 mypaint 後會找時間弄一下並發布。 終於可以好好休閒一下啦~

Blender 翻譯近況

Blender 官方的目前的正體中文翻譯,推估是前人先簡轉繁,然後再修改字詞出來的;但或許沒那麼單純,因為我在翻譯語校閱的過程中發現不少確定的翻譯是「與原文語句全不相關」,或是「意義類似原文,但明顯語句來源不同」的。 雖然之前我為了要翻譯而曾訂閱過 blender-devel 的 mailing list,但訊息太多也沒過濾出相關訊息,所以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有官方翻譯的。 我只記得有位開發者吧,他發了一封 i18n 的相關構想,然後沒人回應。 後來,有位 ubuntu 正體中文站上的熱心網友透過我的信箱聯絡我,告知我有 Blender 官方展開多國語言架構這件事,並跟我請教翻譯流程的相關問題。 當然,那時候還沒正式開始,只是初始階段。我以我之前的翻譯經歷去官方開發網站申請了 translator 提交身份,後來批准過了。不過那時我還一無所知,還是先試著在 Launchpad 上用 Ubuntu 抓來的範本檔上翻譯,但速度與成效不彰。 後來,仔細的去爬多國語言架構當初草創時的相關資料,像是當初 Google Code 上的專案啦、blender 官方 wiki  上的紀錄與說明啦,上學期末時才開始弄懂這套流程。 要先抓下 svn 中的檔案,在 branch 分支修改後再登入並上傳,官方每週一更新一次內容。 今年寒假時開始試圖從官方那份不知當初是誰做的 zh_TW.po 下手。決定從頭開始一條一條推敲、翻譯、校閱。 poedit 當時的版本會自動排序條目,把未譯放最上面,模糊放中間,最下面放已譯,這對我來說會造成不能理解條目前後關聯的麻煩,又因條目有一萬多條,每條皆有一段不短的敘述導致啟動緩慢,因此後來直接改用文字編輯器  gedit 翻譯。 gedit  開啟的速度是有改善,但在條目前後移動與移除 fuzzy 時相當麻煩,不過想馬上投入生產於是也不管了。我寒假的後一個多禮拜每天都在處理翻譯。(備註,不過由於 ibus-chewing 會讓 gedit 搜尋詞語加上切換視窗時當掉;每次都因忘記而不小心啟動陷阱卡,丟棄所有做過的更改,萬劫不復,所以目前我是改用 notepad++ 跟新酷音) 也在這段期間裡輾轉得知有德魯依老師的翻譯版,不過我已經有我從上游修改的版本,老師有老師的版本,要整併有難度。(對,如你所想,他是個有在教

postler 郵件程式翻譯

今天把它解決掉了。 Postler 是 xfce 與 elementaryOS 的預設郵件程式,但 xubuntu 是採用 Mozilla 家的 Thunderbird。當然,Thunderbird 不只可郵件管理,還有行事曆、工作管理等其他功能,相較起來當然是可用性較高,不過這又是個你要輕巧快速還是富有功能之間的抉擇。 不過我還沒用過 Postler。 話說 Thunderbird 跟 Evolution 比較起來,Thunderbird 開啟的速度比較快,而且工作事項管理上比較符合我的要求,像是排序優先度之類的,只可惜沒有與 GNOME Shell 的系統時間整合。

opencc 簡繁轉換

指令: opencc -i 輸入檔 -o 輸出檔 (-c 組態檔) 即可,而且轉換超迅速的。 組態檔配置可以要求怎樣轉換,例如說簡體轉成臺灣用語還是啥的,預設是單純的簡轉繁。

LibreOffice 3.6 說明檔翻譯

LibreOffice 3.6 說明檔的翻譯十分無趣,除了教你一堆快捷鍵外,還需要不斷複製 xml 標籤的語法,但需要翻譯的部份卻只佔一段字串中的一小部份,真的是耗費時間又沒什麼成果。 原本想說這個暑假乾脆把整個 3.6 的說明都幹掉好了,但過了一個下午,真的有種想給它放著爛好了,反正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成果也沒幾個人會看、想看,翻這個沒什麼意義,還不如去翻別的東西的想法。XD 算了,我慢慢搞好了,看看最後有沒有辦法弄完。

LibreOffice build on fedora 17 64bit

準備工作 先安裝開發工具與開發函式庫。 建立需要的資料夾,並抓取 git 倉儲的「core」源碼。 mkdir git cd git mkdir libo git clone git://anongit.freedesktop.org/libreoffice/core libo cd libo 再來,  sudo yum install --enablerepo=updates-testing cups-devel  sudo yum install ccache fontconfig-devel perl-Archive-Any gperf libxslt-devel libXt-devel GConf2-devel gnome-vfs2-devel gtk2-devel gstreamer-plugins-base-devel 在你的 libo 目錄下,給予指令  ./autogen.sh --with-num-cpus=2 --with-lang="zh-TW zh-CN ja" --without-junit --without-myspell-dicts --with-jdk-home=/usr/java/jdk1.7.0_05 --without-java --with-num-cpus 數請根據你的電腦實際硬體狀況,以及你想使用的核心數目修改。 --with-lang 請根據你想測試的語言而修改。 --without-java 是為了解決 ant 找不到的問題,如果你可以解決的話,請改用下方選項 --with-jdk-home=/usr/java/jdk1.7.0_05 請依據你的 java 位置修改,這裡提供的是 Oracel JDK。 接下來的這個指令,只有在第一次時需要執行,讓你可以看到下載進度,就算你沒手動這麼做,之後的 make 也會下載外部需要的 git 倉儲,或是 tarball。 make fetch 這個動作非常耗時。 正式建置 make 2>&1 | tee build.log 其實 make 就夠了,但這可以讓你儲存所有的 make 輸出資訊為檔案 (build.log),這樣你就可

[Report] Fedora 17 Release Party @ Taichung

圖片
Fedora 17 was released on May 27, 2012. It contained many latest development results from free and open source community at the time. From user aspect, the improvements were GNOME 3.4, KDE 4.8, new iBus Indic Typing Booster, built-in Korean font changed from Un to ​Nanum, Blender 2.6.1, Gimp 2.8.0, CUPS colord profile service suport, etc. To let more and more people know Fedora Project and new features of Fedora 17 better, the ambassador in Taiwan, Cheng-Chia Tseng, hosted "Fedora 17 Release Party @ Taichung" event to share the news with those who are interesting on June 3, 2012. Cheng-Chia requested a ticket to host the event at Blackcat Moon Cafe in Taichung City, Taiwan. It locates at No.111, Dadun 20th St., Xitun Dist., Taichung City 407, Taiwan (R.O.C.). The site rental expense of 2nd floor also provided some cakes and coffees. After the discussion on APAC ambassadors biweekly meeting,  the requested ticket was agreed. Thus, attendees could have around TWD 200 to

Fedora 17 發行派對 @ 臺中

圖片
Fedora 17 在2012年5月27日發行了,搭載許多自由與開源社群的最新發展。以使用者層面來說,諸如 GNOME 3.4、KDE 4.8、iBus 帶來新的輸入法切換器與 Indic Typing Booster、內建韓文字型從 Un 換為 ​Nanum、Blender 2.6.1、Gimp 2.8.0、CUPS colord 色​彩​描​述​檔​服​務​的​支​援... 等。 為了讓大家更瞭解 Fedora 專案,以及 Fedora 17 帶來的新特色,於2012年6月3日舉辦了「Fedora 17  發行派對 @ 臺中」的活動和大家一同分享這個消息。 這次臺灣區 Fedora 大使向 Fedora Project 申請在臺中的「黑貓月亮咖啡館」舉辦,它位於台灣台中市西屯區大墩二十街111號,而二樓包場的場地費用可以折抵消費。經 Fedora Project 的亞太區大使們共同討論後,批准了這個發行派對場地費的申請,因此大家有 200 元的額度可以點免費提供的茶點與咖啡,讓活動更舒服、愜意、享受。 由於該咖啡店隱身於大墩二十街,招牌不大,因此主辦單位在咖啡店門口張貼了 Fedora 的海報,供參與者更易辨識其店面所在。 到場後,就能先點杯咖啡啦! 除了咖啡外,活動中也有附上茶點供大家享用。 主講人正在做活動前的準備。 在主持人暖完場後開個頭後,先請大家自我介紹,讓大家更瞭解對方是在做什麼的,怎麼接觸 Linux 的,並進一步拉近彼此的距離。 等大家介紹完後,由臺灣區 Fedora 大使 Cheng-Chia Tseng 起頭,介紹 Fedora 的歷史、核心理念、F17 新版的特色概覽,最後針對其個人使用的 GNOME 3.4 做些新功能與特色的介紹。 此外,也介紹了一些社群資源與交流管道,包括剛成立的 Fedora Facebook 社團,過去曾火紅的 Fedora 愛用者論壇 http://fedora.tw/ ,以及剛上線不久的 Fedora 臺灣社群支援站 http://fedora.linux.org.tw/ 。 WM Chang 則針對 Fedora 採用的 Systemd 解說如何調校它,透過關閉一些服務來加速開機。

Fedora 17 安裝後的十件事

更新系統 安裝文泉驛微米黑並調整系統字型 安裝 gnome-tweak-tool  設定輸入法並開啟輸入法指示器擴充軟體包 安裝 LibreOffice 辦公套裝軟體 加入 RPM Fusion 軟體庫 安裝 Flash 與 gstreamer 媒體編解碼器 關閉不必要的 systemd 服務來加速開機 挑選適合自己的 GNOME Shell 擴充軟體包 探索 GNOME 3.4 新的桌面環境 更新系統 sudo yum update 安裝文泉驛微米黑並調整系統字型 Fedora 17 預設採用 AR PL UMing 來作為正體 (繁體) 中文字型,雖然小字由點陣字表示,因此清晰明瞭,但大字時卻因為向量字型風格為 Light (細),加上抗鋸齒效果後卻顯得異常虛弱不美觀。 Fedora 採用 Fontconfig 技術,可以讓各字型在缺失欲顯示字形時,往後尋找是否有可用的其他字型擁有之字形來補上,來達到盡量滿足字形顯示的需求。例如西文字型一定不包含漢字,當欲顯示漢字時,就往後查找符合規則定義的含漢字字型來顯示。 雖然 AR PL UMing 在西方字型分類中應屬於「有襯線字型 (Serif)」,但在 Fedora 國際化組的設計下,以一套 Fontconfig 規則設定將 AR PL UMing 冒充為它不應該屬於的 Sans-serif  (無襯線字型) 與 Monospace (等寬字型) 預設值。 有襯線字型與無襯線字型的說明,請參考 LGJ Notes 的「 serif vs sans serif 」。作者在回應評論者的留言中提到「以上的文章是依大多數人的經驗值為準。如果指的是電腦螢幕,那的確是黑體較佳,因為他需要的是醒目」,我個人也贊同他的看法。 然而,這造成一些缺點:漢字顯示效果與 GNOME 3 介面預設採用的 Cantarell 無襯線字型 (Sans-serif) 風格相互衝突、在中英混雜時顯示上異常突兀。因此我個人建議改用高品質、螢幕顯示效果佳、衍生自 Google Droid 字型的「文泉驛微米黑」。但此字型在螢幕自身像素顆粒大的顯示器上顯示效果較模糊,如果不喜歡,請記得在比較後自行還原設定。 安裝文泉驛微米黑 sudo yum install w

機櫃 (GNOME Boxes) 與 VirtualBox

GNOME 3.4 起推出了機櫃 (GNOME Boxes),於是今天裝了 F17 Beta 在桌機上,裝來玩玩。 測試使用 Ubuntu-12.04-amd4 iso 建立機櫃失敗,但 windowsxp-sp3 iso 則成功。雖然 Windows 成功,但不管是快速安裝或是非快速安裝,使用者介面中都沒有可以調整磁碟大小設定的地方,預設是 2GB,超小的。但是快速安裝可以事先指定帳號、密碼、產品金鑰,因此可以達到無人值守安裝。 VirtaulBox 是可以利用處理器虛擬技術 (如 VT-X) 的全虛擬化,而機櫃採用 Red Hat 主推的 KVM (如 libvirt) 全虛擬化,也可以利用處理器虛擬技術,但實際上使用效能在我桌電上兩者差距懸殊。在 VirtualBox 中安裝 Windows XP sp3 的時間大約十多分鐘,但若使用機櫃或 Virt Manager 卻需要花上一個鐘頭左右。 雖然 KVM 宣稱「 KVM (Kernel Virtual Machine) is a Linux kernel module that allows a user space program to utilize the hardware virtualization features of various processors.」,但看來似乎在虛擬 Windows 的成效上目前還是無法與 VirtualBox 比擬,起碼在我這部電腦下是如此,其他層面或許不是這樣。搜尋網路上其他篇評測,大部分表示 KVM 比較接近實體主機效能,但在我電腦上似乎有特殊情況。 在 USB 設備存取上,VirtualBox 可以成功安裝並使用我的 HP DesktopJet 印表機來列印;但同樣是使用 KVM 技術的 Virt Manager 卻效能緩慢,且會安裝失敗而無法運作。因此若有需要在虛擬機中安穩使用 USB 設備的使用者,建議採用 VirtualBox 並安裝其提供的擴充套件比較好。

有朋自遠方來 Blender.TW 臺中首聚

本次的 Blender.TW 臺中首聚是潤在「你們不來辦,我就自己上!」的熱血下舉辦的,是臺灣 Blender 社群聚會開天闢地的第一次。 潤提到以往在臺灣一直都找不到許多同好來切磋討論,有種「好寂寞」的感覺。在台灣Blender使用者小聚成立之前,臺灣的 Blender 使用者多在「 Bldener Taiwan 」討論,但也只是零星、無群體感的片段閒聊,氣氛一直無法熱絡起來。但自德魯依老師在 Facebook 上成立的「台灣Blender使用者小聚」起,有不少德魯依老師的學生,以及各個從德魯依實驗室網誌得知該 FB 社團的同好,都在那裡聚集了起來,不時分享最新相關資訊、教學影片,還有不少討論,目前已有 166 位成員。 於是潤便在台灣Blender使用者小聚上發起這樣的聚會活動,得到許多人的支持,因此在找到場地與主題分享者後,便正式在3月24日假臺中有為空間舉辦聚會活動。 活動一開始,大家自我介紹,大多數人都是從 2.48 左右開始接觸,有的人碰了就愛上了,有的人碰了卻不知道怎麼應用便擱置一旁;神奇的是,有幾位使用者都剛好是在大二時接觸到 Blender,算是有趣的巧合。 活動的主題分享者有:Blender 熱血青年-江秉潤 (JBR)、文藻外語學院數位內容應用與管理系 助理教授-德魯依、戴君帆、Saika Fu、Chang Yan Chen (6k)、胖子達、喵小電等人。 德魯依介紹了 Blender 的過去、現在、未來,讓與會的大家都能對 Bledner 有基礎的認識;戴君帆針對 Render Engine 做了一些比較,讓大家更瞭解最近吵得沸沸揚揚的 Cycles 究竟是什麼,以及與 LuxRender 和 YafRay 之間的差異;Saika Fu 現場介紹並示範了 Voronoi 碎形的運用;Chang Yan Chen 分享了他之前是如何把 Blender 與 After Effects 串接,並完成客戶要求的動畫;胖子達描述了他遇到德魯依老師後,學習 Blender 的歷程,從擷圖中可見相當大幅度的進步;喵小電則簡單透過投影片介紹如何運用 Blender 的毛髮技巧;潤則試圖以 Jack 混音系統串接不同音訊輸入來為 Blender 動畫同步配樂,而且還現場敲擊數位鍵盤收音,相當有趣。 從聽講的過程中,可以明顯感受到分享者中

Google Summer of Code

Google 代碼之夏活動已展開數天,那我就來介紹一下我所關心的開源軟體專案列出的規則吧! 在2012年4月23日前滿 18 歲或以上的學生 (必須是政府認可的高等教育學生) 都可以參加。 學生資格要求: http://google-melange.appspot.com/document/show/gsoc_program/google/gsoc2012/faqs#student_eligibility Google 提供每位被接受的學生開發者 5500 USD 的獎金:5000 USD 給學生,500 USD 給指導的組織。 活動辦法詳情請見本年度 Google Summer of Code 首頁 。 Fedora 專案 學生申請日已從3月26日 1900 UTC 開始 [ 1 ]。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開始提交申請 (提案) 給 Fedora 專案與 google -melange。 請確認您在截止日4月6日 1900 UTC 之前完成下列程序。 請不要等到最後一刻才開始動作,遲交的提案不會被 gsoc 活動管理員或 Fedora 專案接受。 請完成給 Fedora 專案的提案 [ 2 ] 繳交動作,你可以在 wiki [ 3 ] 找到詳細指引;每個提案同時也須提交給 google -melange.com 。(請註冊活動,如果你還沒做的話) 你應該在 wiki [ 4 ] 上建立你的提案專頁,然後將連結寄送給 summer-coding 郵遞清單。一位學生可以提交一個以上的提案 [ 5 ],但請銘記質比量更重要。 提案申請應該參考範本來撰寫 [ 6] 。每個申請範本上的問題都要回答。如果你有任何重要且與提案相關的資訊,但申請範本中的問題沒提到,請隨意補充。但請一定要確保申請範本上的問題都有回答過了。 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請聯絡 Buddhika Kurera [bckurera AT fedoraproject.org] 或管理員或你的導師 (mentor)。此外,請在 summer-coding 郵遞清單以及 GSOC 2012 wiki 頁面 [ 7 ] 上保持聯絡,重要的通知會轉送到該清單/顯示在該 wiki 頁面上。 如果想知道 Fedora 目前對於 Google Summe

Rime 輸入法

引用來自 Byvoid 網誌對 Rime 的簡介: Rime 全名是「中州韻輸入法引擎」,它不僅僅是一個輸入法,而是一個輸入法算法框架。 Rime 的基礎架構十分精良,一套算法支持了拼音、雙拼、註音、五筆、倉頡等所有音碼和形碼輸入法。 Rime 默認提供了兩個拼音輸入法「朙月拼音」和「地球拼音」,兩者都可以輸入準確的繁體和簡體,而且「地球拼音」還支持聲調輸入。 Rime 還支持了許多種方言拼音,如吳語、粵語,甚至中古漢語。 在 Linux 散布版上,是基於 IBus 輸入法框架開發的。 作者為佛振, 佛振還給Rime的發行版起了好聽的名字,Windows發行版叫做「小狼毫」,Mac發行版叫做「鼠鬚管」,Linux發行版叫做「中州韻」。 如何在 fedora 上編譯與安裝呢?  sudo yum install subversion cmake boost-devel gtest-devel kyotocabinet-devel opencc-devel yaml-cpp-devel zlib-devel ibus-devel  mkdir svn  cd svn  mkdir rimeime  cd rimeime  svn checkout http://rimeime.googlecode.com/svn/trunk/brise  svn checkout http://rimeime.googlecode.com/svn/trunk/ibus-rime  svn checkout http://rimeime.googlecode.com/svn/trunk/librime  cd ibus-rime  make  sudo make install  ibus-daemon -drx  ibus-setup 從漢語輸入法中將 rime 加入。 目前 Linux ibus 版似乎無法設定,且只能用漢語拼音 (?!)。 Windows 版的可以調整面板,還可以選輸入模式。 Windows 版小狼毫   0.9.10.3 載點 可從官方網站取得。若要在繁體中文的視窗作業系統下安裝,需要給予安裝程式 /T 的參數,即「 weasel-0.9.10.3-installer

為什麼你該成為 Fedora 大使

因為最近將要舉辦的 APAC FUDCon (亞洲太平洋 Fedoa 使用者暨開發者大會) 是在馬來西亞的吉隆坡 Kuala Lumpur, Malaysia,會期是5月18-20日。 當然,身為學生的我礙於學業是無法參加的。不過,若你有時間可以參加,又是 Feodra 大使,只要通過審核就能申請旅遊補助喔! https://fedoraproject.org/wiki /FUDCon:KualaLumpur_2012 以下為翻譯: 「若您正計畫參加 FUDCon 吉隆坡,且需要旅遊補助,Trac 請票系統目前已開放申請。申請至2012年3月27日截止。請注意,FAMSco 不會考慮沒有請票的資金申請。由於旅遊預算有限,我們偏好給來自亞太平洋區域,積極貢獻 Fedora 的大使出席的機會,請在補助申請中詳細描述在 FUDCon 中的參與計畫。 若要提出補助申請,請依循下列步驟: 1: 於 https://fedoraproject.org/wiki /FUDCon:KualaLumpur_2012#Pre- registration 預先註冊 2: 在 $$$ 欄中填入 X 3: 閱讀有關資金申請的程序,並將資金申請票填入 FUDCon-planning 請票追蹤器中: https://fedorahosted.org/fudco n-planning/wiki/FundingRequest 感謝您!」 不錯吧!當大使既可以幫助 Fedora 在臺灣發展,平時還可以與外國 Fedora 大使交流、討論,還可以去馬來西亞吉隆坡看看 Fedora 的各地貢獻者,甚至能得到旅遊補助!這就是你為什麼該成為 Fedora  大使!

diff 用法

diff -Naur [from-file] [to-file] > [YourFileName.patch] -N    In  directory comparison, if a file is found in only one directory, treat it as present but empty in the other directory. -a    Treat  all  files as text and compare them line-by-line, even if they do not seem to be text. -u    Use the unified output format. -r    When comparing directories, recursively compare any subdirectories found. 所以一般檔案內容異動只要 diff -u [from-file] [to-file] > [YourFileName.patch] 應該就可以了。 如果改的東西很多,應該就用 diff -Naur [from-file] [to-file] > [YourFileName.patch] 。

用 ABRT 回報當掉情況

之前,Fedora 16 的 LibreOffice 3.4 若使用 ibus-chewing 輸入一陣子後會當掉,毫無預警。 在當掉後,GNOME Shell 會在畫面正下方彈出 ABRT (自動臭蟲回報工具) 通知,告訴你 libreoffice-core 軟體包當掉。若你把滑鼠移動到通知上方,就表示你正讀取相關訊息,所以移開滑鼠後,GNOME Shell 會把通知縮小到右下角去,這樣你可以在空閒時間回報臭蟲。 回報臭蟲可以幫助散布版為軟體缺陷建檔,並發信通知相關開發者,若開發者在回報資訊充足、有時間、有興趣修復等適當時機下,便會著手修正這個臭蟲。 如果你願意花一點時間製造臭蟲被擊殺的機會,只要等候時機成熟,自然水到渠成。 我秉持著這樣的想法,用滑鼠按下了右下角的「ABRT」通知,會彈出對話盒問我遇到問題要不要回報,所以我按下「回報」按鈕。 問題描述 ABRT 會以紅色的字樣試圖描述當時程式軟體包當掉被終止的情況。下方敘述告訴你待會兒要回報臭蟲時需要準備什麼,像是問題怎麼發生的、回報至何處等。瞭解後就按「下一步」。 提供額外資訊 ABRT 要求你提供問題發生的經過,以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方式描述給開發者看,讓開發者可以重新引發錯誤而抓到臭蟲;此外,你也可以附上一些你認為有助於開發者判斷問題的資訊,讓問題可以更快被解決。由於開發者來自全球各地 (但主要是歐美),請盡可能使用英文描述。 如果你完全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就當掉了該怎麼做?請中央留空不填,打勾下方的「I don't know what caused this problem」再按下一步。像我的 LibreOffice 當掉問題,一開始我也不清楚什麼原因,所以當時也是留空打勾下一步。 選取分析器 ABRT 會請你選取分析問題的方式,本地端 GNU 除錯器,或是遠端的回追伺服器 (Retrace server)。 如果你的電腦夠力、空間夠大、時間夠多,可以採用第一個,ABRT 會幫你下載一些除錯用的軟體包,然後讓你的電腦分析錯誤背後的原因,但由於限於電腦與分析器所以可能會分析失敗。 如果你的電腦普普,就選取遠端的回追伺服器來讓它幫你找錯誤,不過這需要不中斷的連線,要不然也會分析失敗。由於遠端回追伺服器有一些我們電腦沒有的工具,所以成功的機會比本地端分析較大。

聚焦

原本我主要是幫忙 Ubuntu 的翻譯,以及一些自己常用的自由軟體。後來漸漸的要翻譯的軟體越來越多了,於是就只能專注於自己想用、喜歡、覺得重要的軟體。  我的 Ubuntu 系統也正式轉換成 Xubuntu,最常用的作業系統換成了 Fedora (with GNOME 3),加上近來課業越來越忙,因此 Ubuntu 特有的翻譯就漸漸不會去動了。 這次 12.04 的翻譯,我大概也不會再去翻了,但審閱的部份我則盡可能處理。有興趣用 Ubuntu 的人可以努力幫忙翻譯,再發文告訴正體中文團隊去校閱吧。 說不定翻譯完整度掉下去後,依舊會有人跳出來說 Ubuntu 官方不重視正體中文吧。XD 但我仍要強調,正體中文翻譯是要靠社群自己來做的。 所以,之後主要會聚焦於 LibreOffice、Blender、xfce、Fedora 專案、GNOME 應用程式,以及其他我有興趣的專案 (Shotwell、Transmission、Deja Dup、Elementary OS、darktable、MyPaint )。

darktable 編繹 on Fedora

sudo yum install lcms2-devel libjpeg-turbo-devel libtiff-devel exiv2-devel OpenEXR-devel 補完軟體包後再來 build。 $ ./build.sh $ cd build $ make $ sudo make install 要翻譯 darktable 需要自己建置,然後透過  $ cd darktable/po/  $ intltool-update -pot 自己手動建立 pot 檔。 資料來源: TRANSLATORS intltool-update -pot 竟然成功了!總之有個模板可以翻譯了。XD

viewport 視接口/視域

翻譯 Blender、Ubuntu 的 Unity 桌面、xfce 時皆遇過 Viewport 這個詞,但還滿少見的。 查詢了 Wikipedia,是這麼說的: A viewport is a rectangular viewing region in computer graphics , or a term used for optical components. 翻譯為中文,意思是在電腦圖形領域中,viewport 是個矩形的檢視區域;viewport 也是一個用於光學部件的術語。 基於不同情境有不同的定義, 分為 Computing 與 Optical components 兩個領域,每個領域下又細分一些情況,這裡我只介紹電腦運算領域。 對於 3D 電腦圖形領域 來說: it refers to the 2D rectangle used to project the 3D scene to the position of a virtual camera . A viewport is a region of the screen used to display a portion of the total image to be shown. 它代表用來將 3D 場景投影至虛擬攝影機位置的 2D 矩形區域。 對於 虛擬桌面 (又稱為「工作空間」) 來說: the viewport is the visible portion of a 2D area which is larger than the visualization device. 它是一個大於視覺裝置 2D 區域的可見部份。解釋一下,所謂「大於視覺裝置 2D 區域」是指全部可以看見的畫面或工作空間,一般來說即包含所有的虛擬桌面;而這裡所說的視覺裝置一般是指螢幕。至於「可見部份」,就是指目前您所在的虛擬桌面。 至於 瀏覽器 來說: the viewport is the visible portion of the canvas. 是指畫布上的可見部份。 若我們把 viewport 一詞拆開來看,即是由 view 與 port 構成的,view 是看、視的意思;而 port 呢?Byvoid 對這個詞的翻譯有篇很好的分析 - 中文詞彙地區差

輕鬆編譯 Blender 2.6 於 Fedora 64 位元平臺

基本上,照著 http://wiki.blender.org/index.php/Dev:2.5/Doc/Building_Blender/Linux/Fedora/Scons 的指示基本上就可以完成。 2012/12/22 根據 wiki 更新以下內容。 下載源碼與滿足相依關係 新的源碼中加入了一個指令稿,可以自動為 Deb 系與 RPM 系安裝相關軟體包並建置 blender,接著將所需相關軟體安裝至 /opt 資料夾下,如此大幅簡化建置與安裝相關步驟。 手動滿足軟體包相依性 但如果你還是偏好手動安裝的話你可以這樣做先滿足相依關係。 sudo yum install gcc-c++ subversion libpng-devel libjpeg-devel openjpeg openjpeg-devel libXi-devel openexr-devel openal-soft-devel freealut-devel SDL-devel fftw-devel libtiff-devel lame-libs freetype-devel jack-audio-connection-kit-devel ffmpeg-libs ffmpeg-devel xvidcore-devel libogg-devel faac-devel faad2-devel x264-devel libvorbis-devel libtheora-devel lame-devel libspnav-devel sudo yum install python3 python3-devel python3-libs 下載 blender 源碼 mkdir svn cd svn svn co https://svn.blender.org/svnroot/bf-blender/trunk/blender 自動滿足軟體包相依性並建置 (建議) cd ~/svn/blender/build_files/build_environment/install_deps.sh 接著依照指示輸入 sudo 密碼即可開始必要軟體下載、blender 所需相依軟體包之建置。 最後你會看到這段訊息: If you're using S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