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3的文章

cwtex-q-fonts 字型打包

首先,為了瞭解打包的概要,所以照著〈 How to create a GNU Hello RPM package/zh-tw 〉一文做了一次,約略知曉整個流程。 接著開始編輯 cwtex-q-fonts 的 spec 規格,這就像食譜一樣,只要寫得好,廚師就能直接煮出來。 嗯,講到這,我們得先準備好食材才行! 先切換到 ~/rpmbuild/SOURCES 擺放好所要的食材。也就是請前往 cwtex-q-fonts 的專案網站下載 0.2 版的封存檔,然後放到這個資料夾裡預備。抓下來的檔案叫做 cwtex-q-fonts-v02.tar.xz。 不過由於字型打包的 spec 樣板不在預設打包者工具中,要另外準備。所以如果你只有安裝前文所提及的 @development-tools 與 fedora-packager 的話還不夠,需要另外安裝: sudo yum install fontpackages-devel 裝好後,就能利用下列指令參照內含多款字型的軟體包其 spec 樣板: cd ~/rpmbuild/SPECS rpmdev-newspec -t fonts-multi cwtex-q-fonts 接著就來編輯 cwtex-q-fonts.spec 吧!用 vi 或是 gedit 都可以,順手就好。 利用樣板生成的檔案中,可以看到由 < 與 > 括住的地方,那是讓打包者替換所要內容的。①、②、③ 等數字編號,是小提示,拉到檔案最下方有註解解釋那段作什麼用途,或是選用填入之類的,整份檔案編輯完成後,記得把數字編號與最下方不再需要的註解移掉。 由於是第一次打包內含多款字型的字型包,不是很有頭緒,因此下載了一些字型 source rpm 來參考。 cd ~/rpmbuild/SPRMS yumdownloader --source google-droid-fonts cjkuni-uming-fonts wqy-microhei-fonts 用解壓縮軟體打開,找到附帶的 .spec 檔研究研究。 參考用 spec 檔開啟完後再回去 SPECS 資料夾。 cd ../SPECS 繼續改編 cwtex-q-fonts.spec 檔。 #global archivename %{name}...

那些關於 Justfont Blog 的感想

Justfont 是個 中 文 雲 端 字 型 (web font) 服 務,產品主推香港人 柯熾堅所 設計的信黑體。雖然信黑體在 Justfont 的廣告中說有多好、多高品質、多不可思議,但實際上讀者應該自己用眼睛詳細判斷是否如實,別一味被廣告手法牽著走。 個人對於信黑體的看法僅只於:手做字型數位化本身就是個大工程,柯老師所做確實辛苦,風格可明確展現出手作的生命感、變化感,這正是某些「藝術感」所需要的必備條件。但透過 Justfont 所 呈現出的 字型效果在一般螢幕上 (非高解析度螢幕,如 Retina 等高 ppi 螢幕) 仍非完美,細看可發現許多字的內部筆劃粗細並不一致,遇到偽粗體、或大字時缺陷將更加明顯;小字筆劃重疊而影響閱讀的缺陷也不難發現;個人看來該字型目前僅有在高解析度螢幕上表現較佳而已。但畢竟向量字型在螢幕上輸出本來就會遇到這些事,那些高品質的字型就是不斷在花心力解決這些問題。不過既然 Justfont 是信黑體代理商,這樣廣告也無可厚非。 Justfont Blog [1] 則是個從字體出發探討設計的部落格,由許多關心「字」的人經營,除了分享許多字型相關感想、比較、評比外,也教育大眾字學 (typography) 的相關知識。個人非常推薦這個部落格上的內容 (廣告訊息可以乎略掉之外)。 每次看到這部落格上的某些文章,就會開始覺得要趕快繼續推動開放字型的未來發展才行,或應該好好來設計一套字型,或是好久沒有寫書法了之類的感想。 最近上面有篇「 大眾字型學(3):Word 預設中英搭配有什麼問題? 」[2],正好在探討我一直在關注,想要處理的中英搭配協調議題。只不過它是探討 Windows 上微軟 Office 的預設中英字型,而不是 fedora 中 GNOME 3 界面預設字型 Cantarell 的中文字型搭配。 有興趣的人可以一看。 真不明白為什麼 fedora 的 i18n 組竟然連 sans-serif 與 serif 之間的差異都不甚明瞭,還能掌控字型相關領域的決定,製作出一堆奇異、令人嘆為觀止的 fontconfig 組態檔。如果真那麼愛點陣,那麼把小字沒襯線的點陣字部份嵌進黑體裡不就好了,亂匹配字體類別就是胡搞瞎搞、不僅不合規範更是絕不該做的骯髒補救手法。 如果最近能快速忙完 LibreOffice 4...

Blender 翻譯故事

話說,昨天被 Blender 愛好者 何彥儀 ,阿彥,邀請分享當初翻譯 Blender 的心路歷程、目標與理念。 雖然說沒有什麼心路歷程,但確實有一段很長的故事,且聽我娓娓道來。 翻譯歷程 要講到 blender,就必須從我接觸 Linux 開始說起。 我個人從 2003 開始接觸 Linux 作業系統,最早是臺南縣網 ols3 主持的 B2D 系統,裝好後就是調校好的 Debian GNU/Linux 系統,很多方便的工具早就裝好了,深深讓我驚豔並從 Windows 轉用 Linux。那時最常上的網站不外乎 Knoppix 技術交流網、自由軟體技術交流網、摩托學園,也開始參與社群討論。 2004年底在摩托學園上看到阿信板大一篇「 Ubuntu 的使用感想 」後 [1],也開始用起 Ubuntu。2005年6月11日 Ubuntu-TW 開站便馬上註冊,偶爾關注並參與上面的討論。 2007年2月11日,看到魏藥在 Ubuntu-TW 上的「[ 3D設計]Blender 」一文 [2],當下把 2.42a 安裝起來試用,除了界面還是英文之外,此外操作上也有點門檻。文中也有提到,當時只有簡中版。於是心中就有個想法,如果這套軟體可以繁體中文化 (這詞也就是今天說的正體中文化),不就可以再降低門檻嗎?遂以匿名身份留下了「要怎樣去翻譯阿?老實說我不習慣看太多英文」這樣一段話,不過沒有得到相關回應,轉而自行搜索相關資訊。 找到的第一項資訊就是 blender wiki 上對國際化的說明文件: Interface Internationalization [3],跟著文件描述走,得知方法有兩種,一是用 blender 的源碼自己做出 po 檔;二是 Blender source distribution 中與 Blender websvn 中都有 po 檔,當時整理得最完整的是德語的 de.po,版本是 2.4x,所以可以直接拿這個版本作為模板,酌情參考簡中翻譯進而翻譯出正體中文版,可以免去自己做 po 檔的麻煩。 文件最後方提到如要提交翻譯,請寄送到 bf-committers@blender.org,所以同時也加入 bf-committers 郵遞論壇,追蹤開發資訊中是否有提到翻譯相關事務,但除了開發上的討論外,始終沒有看到相關翻譯討論。 ...

論 Render 翻譯(算繪/演繹)

3D 軟體中有個著名詞語叫做 Render。 目前有各種翻譯,最常見的「算圖」,次常見但越來越普遍的「渲染」,比較少見的「算繪」及「彩現」。我就來一一討論翻譯是否適切。 首先,得了解什麼是 Render 才有辦法討論下去。以電腦圖形領域來說,Wikipedia 上的 Render (Computer Graphic) 條目一開頭便寫到: Rendering is the process of generating an image from a model (or models in what collectively could be called a scene file), by means of computer programs. 簡單翻成中文,Render 就是指透過電腦程式製作出模型 (或是放在一種整體來說稱為「場景檔」內的眾模型) 影像的一道程序。這道程序主要有兩個步驟,一是電腦計算模型的材質紋理如何與光照、光影著色法...等設置交互影響後結果為何,二就是將成果以像素一點一點地呈現成影像給使用者。 那麼口語中呢?Oxford dictionary 中提到,Render 作動詞用時,其實是指藝術性的「表現手法」: represent or depict artistically: the eyes and the cheeks are exceptionally well rendered   perform (a piece of music): a soprano solo reverently rendered by Linda Howie   translate: the phrase was rendered into English   Computing process (an outline image) using colour and shading in order to make it appear solid and three-dimensional: he is forced to render images by intermixing pixels of a few basic colours 不管是繪畫領域,如描繪圖畫(把心中靈感翻譯出...

Blender 精要上線

就像當初打算的,想要翻譯 LibreOffice Getting Started Guide 與 the Essential Blender,先上線了《LibreOffice 入門指引》,再來是《Blender 精要》。 目前 Blender 精要翻譯了第一章,有興趣的可以前往閱讀。我會在有空之時持續翻譯更新這部作品。 本書網址: http://the-essential-blender-zh-tw.logdown.com/ 至於 LibreOffice 入門指引,目前很高興 Jia-Jun Xu 加入行列,我們想以協作方式處理個幾章試試,現以第二章為先,採 Google Drive 試驗。不過必竟是開放式授權,反正發行後想轉貼到哪裡去都可,只要符合授權條款就行。 翻譯這本書時也有些感想。Blender 精要是本很流暢的書,揉合了文本與工具書兩種特點,所翻譯時很舒服,完全沒有那種是翻譯程式介面或是指引手冊那種無趣死板的感受。所想的只是怎麼翻譯得更通順,怎麼表達得更好,所以個人還滿享受翻譯這本書的,哈哈。XD

LibreOffice 與 Blender 翻譯

這兩個專案是本人這一兩年內,除了 GNOME、fedora 外所主力翻譯的;而兩者都有個共同特色,就是專案龐大!接觸這麼久之後,也有些感想。 LibreOffice 有 6 個組件,Writer、Impress、Calc、Drawing、Math、Base。翻譯檔四散在各個資料夾中,非常模組化,幾乎一個翻譯檔就是管一個同質畫面 (例如某某對話方塊,或是某某偏好設定視窗) 中的字串,大部分都很好翻譯,但少數卻非常專業 (例如 Calc 中有許多統計、經濟上的函數,Base 中有許多資料庫術語)。 由於 LibreOffice 的翻譯是承接自 OpenOffice.org,很多東西的翻譯都是前人留下來的遺產,加上沒有任何交接資料,要維持術語的統一性是一大課題。當新字串出現時,如果機器找出的翻譯建議 (從以前的資料去比對,然後找出相近的作建議) 很奇怪,就開始思索著翻譯合不合適,有時查詢一下之前的翻譯,發現錯得離譜,有時則發現同個字有數種翻譯而沒統一;或深入追查材發現翻譯成果竟然與原文無關,但卻是介面上可以看懂的描述,想不懂前人是怎麼知道這個字串會出現在這裡的。如果前人是親自編譯程式,邊翻邊看成品,那真是下了好大一番時間與精力才能完成的啊!這時候就知道,我必須得親自看過每個翻譯檔中的每個字串,並且把模糊的翻譯 (個人覺得有疑義的) 與確認的翻譯 (個人覺得沒問題的) 記錄下來,才有辦法維持術語的一致性,也才能修改掉那些根本徹頭徹尾就是錯誤的翻譯。這也是我從 Blender 翻譯中體認到的,想深入瞭解該怎麼翻譯,就得對全貌有個印象,一旦翻譯負責人沒有親自一個一個看過,那麼總會是霧裡看花,或許重大錯誤一直都在那裡,而每次修正的都只是雞毛蒜皮罷了。 當然,如果今天是一個翻譯團隊就不是這樣了,一般的翻譯者無須一個一個體會翻譯,而是需要依照既定的翻譯撰寫規則與術語表去翻譯,遇到不確定或是有疑義的字再拿出來檢討,再據此修正翻譯即可。這時翻譯負責人所需要作的,就是根據他獨有的整體概觀,評判翻譯是否真有問題,以及新翻譯該如何才能貼合既定風格;如果遇到一個詞語可能有不同人有不同意見,再以其專業決斷如何處置,可能擇優,可能擇一,可能皆收以測試,也可能擱置;如同 Linus 對於 Linux kernel 開發的管理一般。 Blender 則很特別,i18n 的負責人把所有介...

Cantarell 和哪個開源中文字型最搭?

圖片
目前臺灣開源世界中,與中文字型相關的專案有幾個著名的。 CJKUnifonts 首先最常被使用的是源自居臺德國人 Arne Götje (高盛華) 之手的 CJKUnifonts 專案。CJKUnifonts 包含兩套中文字型 AR PL UMing 與 AR PL UKai,改自文鼎公司 1999 年開放的四套字型;文鼎細上海宋繁與文鼎報宋簡整合並改良後成 AR PL UMing;而文鼎中楷繁與文鼎中楷簡則合成 AR PL UKai。此套字型也含內嵌點陣字型,其中部份來自 firefly 之手。 目前 fedora 針對正體中文以 AR PL UMing 為預設顯示字型;ubuntu 在中文方面雖未以此為預設顯示字型,但繁體中文支援仍會安裝 AR PL UMing 與 AR PL UKai。 文泉驛 再來是來自美國華人房騫騫之手的文泉驛專案,一開始是以發展開源的點陣字型為目標,成果為文泉驛點陣宋,後來從無到有發展出向量字型文泉驛正黑。文泉驛正黑推出不久後各主流 Linux 散布版皆以此作為預設中文字型。後來 Google 發表 Droid 字型後,文泉驛再以它為根基,製作出文泉驛微米黑與文泉驛細微米黑兩套字型;而文泉驛微米黑因受益於專業設計的 Droid 字型相比文泉驛正黑更美觀易讀,那段時間內大多數 Linux 散布版以此取代文泉驛正黑。 目前 fedora 針對簡體中文以文泉驛正黑為預設顯示字型;ubuntu 則從 13.04 起將預設中文字型從微米黑改回正黑。 目前 Linux 領域下,臺灣的開源字型運用仍以此兩專案為主流。 接下來幾個字型專案雖在臺灣 Linux 界中的使用雖不如前者普及,但仍非常重要。 cwTeX 字型與其衍生作品 cwTeX 當初由 吳聰敏 (Tsong-Min Wu) 及吳聰慧 (Tsong-Huey Wu) 於1999-2004年間在開發 cwTeX 這套支援中文的 LaTeX 排版系統時製作,並以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Version 2 或未來版本發佈。 在 2005 至 2007 年間,Edward G.J. Lee 對該字型進行過整理,先由 cwTeX 中文 Type 1 字型轉換而來,並整合 Alexej Kryukov 的 CM-LGC 字型...

Fedora 中 blender 國際翻譯的字型顯示已恢復正常

由於 fedora 中打包的 blender 一直無法正常顯示中文字,但是 blender 官方發行版則無此困擾,因此 2012-10-17 時提交了個臭蟲回報希望 fedora 方面可以改善打包問題 https://bugzilla.redhat.com/show_bug.cgi?id=867285 。 可惜此問題一直沒有被重視,直到 2013-08-28, François Cami 想要改善 blender 的打包而提請修改 blender.spec,以改正 這個本地化問題,並添加 jemalloc 與 OpenColorIO 支援。一開始的修正版部份改善了問題,只剩下 Hindi 語言無法正常顯示,後來 blender 軟體包維護者 Jochen Schmitt 又再審閱改了一次,反而又造成非拉丁字都以方框顯示的問題。 在一番討論與建議之後,決定將 fonts-blender 軟體包以官方原形式散布,而非採用 fedora 系統裝安裝的字型檔。主因是 blender 的 DejaVu Sans 其實內括了許多字型 (內含 CJK),根本不是 DejaVu Sans 原版,也不是其散布檔名所暗示的 Droid Sans。 在還原官方形式散布 blender 所隨附的字型後,終於所有非拉丁字皆可正常顯示了,甚至 Hindi 語言也正常了,運作起來看似皆與官方發行的 blender 相同,應該可以說是解決了 blender 多國語言使用者的大問題。

LibreOffice 入門指引上線

我弟之前展示給我看了運用 Markdown 的 Logdown 網誌服務,只覺得寫法很像 wiki,版面清新,對它印象還滿好的。 正好最近打算翻譯書本,類似 wiki 的寫法倒是很適合,後來第二次聽我弟提到這個網誌服務時就毫不猶豫開了帳號,免費帳號剛好可以提供兩份網誌,十分湊巧。 今日,剛把著作權聲明與編者的話上線,發現 logdown 會自動從中文幫你下英文連結,推測大概是書本常用語而剛好在轉換之列,例如著作權聲明自動選為「XXXXX-copyright-notice」,前言自動選為「XXXXX-foreward」,編者的話自動選為「XXXXX-editor-notes」,還滿酷的! 本書網址: http://libreoffice-get-started.logdown.com/ 我會在有空之時持續翻譯更新這本翻譯作品。

兩本書的翻譯計畫,以及一件目標

最近深覺要推廣自由軟體,必先得有全面且完善的基礎資料才行。 市面上一堆書在教 MS Office,但教 LibreOffice 的卻很少。因此決定逐步翻譯  LibreOffice Getting Started Guide 。翻譯作品定名為「LibreOffice 入門指引」。 該書著作權聲明與授權如下: This document is Copyright © 2010–2013 by its contributors as listed below. You may distribute it and/or modify it under the terms of either the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http://www.gnu.org/licenses/gpl.html), version 3 or later, o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3.0/ ), version 3.0 or later. 可以 GPLv3 或未來版本,以及 CC By 3.0 或未來版本給予授權。這樣也就表示可以改作,當然也就可以翻譯。通常加上「原作已由英文版譯為正體中文版」或「本作為英文原作之正體中文翻譯版」之類字句表明翻譯關係,如果又有改作,可以再加上「原作內容已經作者修改,本作並非單純翻譯作品」。 另一本想翻譯的書是當初 Blender 基金會官方所發行的 the Essential Blender,主要介紹 2.48。當然,我們都知道 Blender 從 2.5 後大變,2.6 更引入多國語言架構,已經不是當初的 2.48。但其實根本精神與背後概念卻相去不遠,而且該書是一份基礎內容廣泛,且由社群編輯的作品,翻譯它非常有價值。 本書內容授權為 Blender Open Content license ,允許修改再散布,此外文字都已 整理成檔案 ,更方便翻譯。 翻譯此書還有許多好處,一個就是可以幫助 Blender 本身的中文翻譯,去看看詞語對不對,或是怎麼改善;另一個就是因為授權很開放,所以未來可與 Blender 2.6 系列相對照,並再改作以對應之。翻譯作...

文書處理中的 title 題名與 heading 標題

文書處理軟體區分 title 與 heading 作為不同的套用格式。 title 是指作品名稱,以書為例就是書名、書目、題名。常有書除了主題名之外,還會有副次的題名,稱作副題。但文書處理的成品卻不總是書,無法採用書名、書目這種將使用領域狹窄化的翻譯,反而得採用更概括性的詞,例如前述「題名」。 題名也是比較正式、正規的說法,常見於圖書館編目系統、論文格式說明中。 heading 是指段落開展前的特意標明之題,以文章為例就是多個同質段落之前的共有的一標題、標頭、題目。所謂「目次」、「目錄」的目,指的就是題目,目次就是指題目的次序,目錄就是指題目的收錄、記錄。以日常生活常見用語及常見翻譯來說,「標題」確實是目前最適合 heading 用法的;另一個可用的對應詞則是「題目」。 若要讓 heading 與目次或目錄的用語及用法配合使用 例如,我如果設定好 heading 後則可自動產生 contents,這就是題目與目次之間的關係),或許將之翻為題目更好。 LibreOffice 現在因為 title 與 heading 皆譯為「標題」之故,而導致臭蟲(討人厭的煩人的蟲)發生,即以 title 作為樣式格式儲存,開啟時卻以 heading 展示之謬誤 [1]。 如果要沿襲舊有翻譯,或許 title 得譯為「文件標題」,heading 維持為「標題」。但文件標題四字卻略顯囉唆。 如果要跳脫窠臼不守成,可以遵循原字更正式、更妥當的中文對應詞,讓 title 對應為「題名」;heading 維持「標題」,這是我個人比較偏好的處理方式。 如果又想讓 title、heading、contents 連結起來,或許可譯為「題名」、「題目」、「目次」。雖然得到連貫性的好處,但缺點就是需要改動使用者可能已經很習慣的用語,反而不見標題二字。 看來勢必得找時間一一檢查改動一下了。 1. https://bugs.freedesktop.org/show_bug.cgi?id=67093

安裝 Fedora 19 於 Lenovo S205

個人是採用 fedora 自產的 liveusb-creator 來製作 live usb。 製作完成後,砍掉 EFI 資料夾、boot/grub 資料夾下的任何 efi 相關資料夾與檔案 (img 檔)、syslinux 下砍掉 efiboot.img。 接下來重新用 USB 開機即可以 BIOS 模式進入,而不會進入 EFI 模式打開 Fedora live 了。 安裝完後有個缺陷,就是 LibreOffice 沒有自帶中文包,得手動安裝... Orz

一份開放中文字型改善專案提案書

開放中文字型專案發想 (未來可延伸至中文資訊處理技術)   前言 現有的漢字開放中文字型專案,如文泉驛項目與 CJKUnifonts 專案已經幾近停擺,或許是時候改善這塊開放中文字型領域。開放中文字型的永續發展,除了能改善漢字文化圈所有人的使用體驗外,也同時將漢字文化傳承下去、並進一步發展相關藝術,如此得以在數位時代下讓所有公民皆能自由應用漢字文化。開放字型授權建議以 SIL 的 OFL 為主。 理想 基本功能(從既有開放字型衍生) 一、線上組字: 利用網頁技術做出類似文泉驛網站上,大家皆可共同編修字庫中字元其字符樣貌的網頁程式,以既有開放字型為起點。參與者為任何網站註冊者,並且已完成初學者沙盒區教學、組過基本示範字符樣貌,且必須同意其著作將採開放字型之授權條款發布。 平日隨機在網站首頁顯示主打開放字型專案之字詞或成語的字符樣貌預覽,參與者可由此看見目前缺字狀況或詞彙中字符搭配時之協調性,以決定是否要增補缺字或改善既有字符。 以補缺字為例,參與者點按缺字進入該字繪字介面後,可見該字編碼資訊,以及白底九宮格(可開關格線)方格,有附帶字符繪製邊界之引導線(可開關引導線),處理該字符樣貌時,暫時(如 30 分鐘)鎖定字庫中該字符之編修,避免其他參與者再次更動以降低重複勞力之可能性。九宮格後方有可參考的骨架背景底圖(可開關底圖),繪字者可在畫面中檢索並取出各個基礎結構部件,或是其他可參照字符之部件,然後在方格中引用並排列出新的尚未有的字樣,再移動、縮放部件外框,並微調控制點;若經縮放,則縮放後應提示先前筆劃設定之直筆、橫筆寬度以便繪字者參考修正。組合完成並確認送出後,編輯畫面中有區塊可看見變動後之推薦詞語或成語之字符樣貌預覽,點按該區塊後進入預覽模式,可縮放,再點按指定字符後進入該字符編輯模式。退出編輯模式後則回到首頁。 流程:甫排好部件的字符樣貌之成熟等級為「一階」。經過組長第一次審對,遴選(若有多個字符樣貌貢獻的話)並調整出一個字符樣貌,正式進到字庫中,此時成熟等級為「候選」;組長由較具經驗者、熟練者擔任。字庫中字元提供已知之不同筆劃之異體字符可供繪字,但以其一種為預設正體(如臺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大清……等)。 監督程序:每個發行週期內,監督從字庫定期(例如每兩個月檢討一次)挑出需要修改的字符加上「待修正」標...

為什麼 elementaryOS 預設中文字是「文泉驛正黑」(WenQuanYi Zen Hei)

首先,elementaryOS 雖然有引入 ubuntu 的「語言支援」機制,但沒有一併套用 /etc/fonts/conf.avail/69-language-selector-XX.conf 的機制 (沒有 ln -s 到 /etc/fonts/conf.d)。不知道是不是臭蟲一隻?還是故意的? 所以究其根本,是受到系統中預設裝有的 fontconfig 組態檔影響。主要是 65-nonlatin.conf 與 64-wqy-zenhei.conf 影響。 65-nonlatin.conf 一份已經超級過時但仍被持續使用,且維護者不想隨意更動的檔案。 這份檔案成立的年代甚至 AR PL UMing 都還沒改名... 不過意外的是有稍前時期 firefly 在晟鑫科技時發布的 AR PL New Sung 與 AR PL New Sung Mono。本檔案也因此沒列出目前 Linux 中正體中文最常用到的 AR PL UMing 字型。 當然,也因為檔案超舊的,所以甚至也沒有 WenQuanYi Micro Hei 與 Droid Sans Fallback 列在裡面啦!而且裡面還說 WenQunYi Zen Hei 是「serif」偏好,也是 sans-serif 偏好... 但它明明就不是 serif,這根本就是欺騙 Linux 社會啦! 64-wqy-zenhei.conf 一份看起來就是為了滿足私心,說著文泉驛正黑就是一切的組態檔。 裡面也一樣欺騙社會說 WenQuanYi Zen Hei 不只是 sans-serif 的偏好字型,也應是「serif」風格的偏好字型,這一樣在欺騙社會,而且明明就很難讀偏好個屁。比起 65-nonlatin.conf,它比較有良心的部份是說 monospace 偏好為 WenQuanYi Mono,是真的 monospace 風格。 這兩者一起加成發揮影響,WenQuanYi Zen Hei 就成了 Serif、Sans-serif、Monospace 的預設字型了..... Orz 結語 目前 Linux 下的 fontconfig 組態檔似乎還活在上個黑暗時代還沒文藝復興,也難怪 ubuntu 想要自己弄個 69-language-selector-XX.co...

讓 Grub 2 記住上一次選的開機選項

ubuntu 衍生的 Linux 散布版 (ex. elementaryOS) 要這樣改: 修改 /etc/default/grub: 將 GRUB_DEFAULT=0 這項改成 GRUB_DEFAULT=saved 並在下方補上 GRUB_SAVEDEFAULT=true 當然,若覺得倒數十秒太久,可以順便將 GRUB_TIMEOUT=10 改為 3。 再來下個指令: sudo update-grub 應該就大功告成啦! 那麼如果裝了多套 Linux 散布版,使得想要管理開機的散布版所安裝的 grub 不小心被後安裝的 Linux 散布版蓋掉了,只要進到你想用來管開機的 Linux 散布版,然後下指令說: sudo grub-install /dev/sda 即可,但值得注意的是該指令不會生成 grub 選單喔。 至於 Fedora 的話,大概只要對應改一下指令就可以用了。請用 sudo grub2-mkconfig -o /boot/grub2/grub.cfg

Ubuntu 13.04 與文泉驛正黑

圖片
一開始聽說 Ubuntu 13.04 的中文預設字型從「文泉驛微米黑」變成「文泉驛正黑」了。 然後自己試了 Xubuntu 13.04,發現果真如此。 文泉驛正黑體糊糊的,邊緣不清晰,筆劃多的部份幾乎整個糊成一陀,如「體」。 「載」的左下部車,各筆劃很模糊,很難看出各個筆劃,可讀性差。 Fallback 到 Sans-serif,就變成文泉驛正黑體。 較大字與粗體情況下可讀性顯然較高。 於是幫忙去抱怨了一下 [0] 幹麼把已經好多年的預設中文字型改掉?畢竟大多數正體中文使用者都覺得微米黑比較好看啊。 於是,那位更動者,也就是一位英國開發者,回說:「I'm disturbed that "most" Chinese users are unhappy despite my extensive attempts to consult in order to get the configuration right for raring.」。 英翻中大意如下: 我之前曾四處打聽、廣而諮詢,不過就是為了讓設定檔在 raring 中運行得當;但你說「大多數」中文使用者對成果不開心,這讓我心情很賭爛。 我看了才賭爛勒... = = 你的 extensive attempts to consult 該不會都沒有諮詢過臺灣相關對應者吧... 他接著說,畢竟事情都已經發生了,那要不然咱們就在微米黑軟體包內附的 fontconfig 檔案中設定嘛,看要 binding=strong 還是怎樣,我們就別管 language support 中提供的 fontconfig 設定擋了! 然後,我反問了到底什麼理由要把微米黑換掉?於是就沒有任何回應了... @@ 到底是誰說文泉驛正黑比較好啦?翻桌! 話說整個 69-language-selector-zh-xx 的所有 zh 子項,文泉驛正黑不是第一個就是第二個。但即使是第二個,因為第一的 Droid Sans Fallback 系統預設沒裝,所以還是落到文泉驛正黑上... 可惡,我要努力讓 Fedora 把正體中文預設字型變成文泉驛微米黑!就這麼說定了! 參考連結: 0. https://bugs.launchpad.net/...

簡要 RPM 打包教程

Fedora wiki 上提供的打包教程簡要版 (正體中文): https://fedoraproject.org/wiki/How_to_create_a_GNU_Hello_RPM_package/zh-tw 由於官方已經有提供,也為增加 wiki 上文件曝光率,就不搬過來了。

Blender 2.67 發行備註

Blender 2.67 正式版已經發行。 官方 Release Note: http://wiki.blender.org/index.php/Dev:Ref/Release_Notes/2.67 2.67 版下載處: http://www.blender.org/download/get-blender/ 內容摘要 重點特色有: Freestyle ,非寫實算繪引擎。 3D 列印工具箱 ,可用來統計、檢錯、清理、匯出。 其他特色有: Cycles 算繪改善。 運動追蹤器改善。 混成節點增強。 繪製系統內部重新改造。

正體中文、繁體中文?

在尚無所謂簡體字的年代,漢字本身就可分為正體字與異體字。 過去漢字還沒有官方規範前,一個字可能很多寫法,為了方便流通與做政績,官方就找有學識的人來指定標準寫法為「正體」,唐朝的某些年代則用「定體」一詞 [可參見漢學家白川靜《漢字百話》著作]。 而正體的正,是正規、標準的意思,並非指正統;其餘的非標準寫法就稱作異體,包含各種可以表述出同個字的其他寫法字,簡化字則是其中的子集。所謂「正體」一詞,就是為了統整多個表同義的漢字寫法,從中挑選一個作為官方承認而定的規範寫法,本來就會因為時代、地區、政府不同而有所改變。 中國大陸後來刻意對大多數漢字以形聲方式作人為的簡化創造,也稱之為簡化字,或者簡體字。而中國大陸所使用的漢字系統,因為主要推行簡化字之故,所使用的整體漢字系統方案都被稱之為「 簡體中文 」, 除了簡化字外也涵蓋未簡化的正體字 ,也就是那些仍未被簡化的古典正體字,這是因為並非所有的字都可以簡化,而前述這兩類字中國大陸都有訂立各自的規範寫法。 我們可以這樣想像, 如果前朝的正體字是樹木的主幹的話,中港臺三地就是各自生出了自己的分支發展、維護下去 。 那麼 臺灣用的漢字怎麼稱呼? 在臺灣所使用的漢字,理當遵循臺灣標準,稱「 臺灣正體 」是最直覺的,這就跟國語文競賽,或是正式文件中要求你「請以正體字書寫」一樣直覺。對於 Traditional Chinese 一詞,由於臺灣地區不推行中國大陸的簡體字,因此對臺灣人而言就是指「以正體字書寫的中文」,即「正體字中文」,簡稱為「 正體中文」 。 臺灣正體字寫法也不盡與傳承的古典正體字相同,仍有些字或多或少寫法不同的。但只要因循臺灣官方規範的正規寫法,就是臺灣正體字。 而中國大陸官方所規範的整套簡化字、非簡化字方案寫法 ,也異於古典正體,因此中國政府 另外改採用「規範字」來稱呼 。 說著臺灣正體字也不完全符合康熙字體,或是寫法不符合原始造字原則云云,所以不能稱為正體中文的人,搞錯了時間、地點,反以過去古代正體為正規標準,這無疑是對正體二字的嚴重誤解,因為正體字如何寫取決於其時代背景與政治環境。 雖然也有相對於簡體中文,而將傳承下來的古典正體漢字表達為「繁體中文」的說法,但這是以簡體的觀點出發來看而稱呼。由於未簡化字的筆劃比起簡化字更「繁瑣」、「繁雜」、「繁複」,所以用「繁體」來取代過去「正體」之名。 之...

論 Package 翻譯,套件(包)與軟體包

序 過去翻譯前輩常將 package 譯為「套件」,一開始我是直接沿用而毫無思考,但後來各個因素才讓我從而重新思考這個英文詞語。 正文 什麼是套件?首先我們來看套件一詞在日常生活中的用法:  螺絲套件  玩具組裝套件  熱感應套件  智慧駕駛輔助套件  空氣動力套件。 究其根本,套件的意思就是:「成套的組件」,更清楚的說,就是「可組裝以構成某部件 (或某功能) 所需之成套零組件」。 那麼 Linux 系統中常見的 package 又是什麼?其實它就是 software package,本質上就是將許多軟體整理成的包裹。 舉例來說,過去 gnome-packagekit 採用 package 來指稱軟體包;目前 gnome-packagekit 新版,則為與其他 GNOME 軟體一致採更通用的名稱,而將介面中的所有 package 字眼改為 software,更顯示出 package 提供的本質就是為了安裝 software 而存在的。 甚者,各種格式的 package 其實本身是種封存檔,可以透過解壓縮軟體抽出內部檔案,這也就是 package 的包裝特質。 如果要用一個字來當作 Package 的詞眼,那麼很明顯就是「包」,是這個詞在翻譯時不可以省略的骨幹。 在軟體管理中,package 與 repository 兩者是同等重要的詞語,前者儲藏於後者中。我們通常連線至 repository 取得 package 後,在本地端解開 package 並安裝到系統中。其實兩者間的概念就是倉庫 (repository) 與包裹 (package) 的關係,英文描述中已經將此兩者的概念明顯內含在其中,讀者只要瞭解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就能馬上明瞭它們之間的關係。   我們日常口中所說的套件,指的是一套構成某物的組件;而 package,則是將東西打成一包後所見的一整個封存體。 以日常生活為例,例如從賣場買回的椅子組裝箱中,箱子中會有多組套件,像是椅墊、滾輪、氣壓棒、螺絲等,而各組套件獨立裝包(套件包),這些套件包再被一個大箱封住,這就是套件、套件包與總包裹間的關係。 那麼生活中有人在說套件庫嗎?這麼一想,生活中存放套件的地方其實是套件箱,是一種可以收納並整理各式套件的箱子(或盒子),比較常講的...

Blender 2.6 正體中文版 (繁體中文版)

圖片
還在找 Blender 中文版嗎?不用了!因為 Blender 本身就內建多國語言支援。 Blender 自 2.6 起在一項 GSoC 的計畫下開始支援多國語言架構,也從那時起 Blender 本身就開始內附各國翻譯。 根據完成度,翻譯分成三種等級:一、完成 二、處理中 三、剛開始,目前正體中文 (繁體中文) 翻譯仍處於「處理中」階段。 那麼要如何啟用 Blender 中的介面翻譯呢? 1. 啟動 Blender。  2. 從選單列中選擇 File > User Preferences (意為「檔案」>「使用者偏好設定」)。 3. 切換到 System (意為「系統」) 分頁。 4. 勾選右下角的 International Fonts (意為「國際化字型」,實際上指多國語言介面)。 5. 勾選後,會出現額外的選項,有兩列文字分別為 Language (語言) 與 Translate (翻譯)。我們在這裡將語言改選為「Traditional Chinese (繁體中文)」,請按下 Default (Default) 欄位來改變語言。 6. 接著勾選 Interface (介面) 與 Tooltip (提示框) 即可。前者會將介面中文字翻譯成你選取的語言,後者會翻譯提示框。提示框是你將滑鼠停駐在某文字項目上時會出現的提示文字框。 7. 最後,要怎麼保存所作的設定呢?請按左下角的「儲存使用者設定」即可。 註:Fedora 以往所打包的 Blender 的多國語言部份都是爛的,但自 2.68a-5 以後起已解決此問題,如果不需要追最新版,直接從指令列或「軟體」程式中安裝即可。

Hub and Spoke 翻譯

軸輻,即軸轂 (hub) 與輻輳 (spoke)。 軸轂,音 ㄓㄡˊㄍㄨˇ;輻輳,音 ㄈㄨˊㄘㄡˋ。 軸與轂皆指車輪中穿車輪中心、控制輪子轉動的橫桿。 輻輳指「車輪中連接車轂和輪圈的直木」(輻)「往輪轂聚集」(輳)之意,而在此處則做名詞用。 Fedora 中的 Anaconda 有用到 spoke 一詞,在尋源的過程中找到 hub and spoke system 等網路、物流、運輸業等所運用的設計,正是 Anaconda 從 F18 起新 UI 的設計梗概,所謂軸輻系統概念。 也有人稱之為中樞輻射系統。 ====================== 輻輳一詞多用於「聚集」之意,後轉為形容詞表示「人物的聚集和稠密」之意,也開始有擁擠的意象,像是車馬輻輳。 註:查了 Wikipedia,發現日文有 輻輳 條目,單看漢字部份推論,主要有兩個用法,一個用在眼球控制, 是指兩眼球同時調整以讓視線收斂於物體而往內靠的動作 ;另一個用在電話系統通信連線過多時發生壅塞的現象,而通信效率非常低落時稱為「輻輳崩壊」。

Fedora 18 裝好後的一些必要事

1. 設好輸入法切換快捷鍵 2. 加入第三方軟體庫 RPM Fusion 3. 安裝 LibreOffice 中文翻譯包 sudo yum install libreoffice-langpack-zh-Hant 其他就見仁見智吧,可以參考 F17 安裝後的十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