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0的文章

Drive 翻譯

External %s Drive => 外接 %s 裝置 %s Drive => %s 裝置 External Floppy Drive => 外接軟碟裝置 Floppy Drive => 軟碟裝置 Memory Stick Drive => Memory Stick 裝置 %s Removable Volume => %s 可移除式儲存區 %s Volume => %s 儲存區 CD Drive => CD 光碟機 vs CD Burner => CD 燒錄機 DVD Drive => DVD 光碟機 vs DVD Burner => DVD 燒錄機

Removable Drive 可移除式裝置

今天翻譯 thuner-doc 時,遇到 removable drive 一詞,想著翻為「可移除式磁碟機」很怪,所以翻成「可移除式磁碟」。 隨後,在翻譯訊息途中發現 drive 其實可包括磁碟機、隨身碟、光碟、媒體卡等東西。所以修正翻譯為「可移除式裝置」或「卸除式裝置」。

好用的 testdisk

由於我的 Vista 無法正常進入許久,我決定重新安裝。 放入 Vista 光碟,東選選西選選後,Windows 提示我說:偵測到舊的 Windows,會移至 Windows.old 資料夾,我確認後 Vista 就開始安裝。這時我的第一個念頭是:我不想保留舊的 Windows 資料耶,為何要擅作主張又不讓我選擇其它處理方法勒?管他的,安裝完後再把 Windows.old 資料夾砍掉好了。 於是開始漫長的安裝過程,我等著。無聊,拿起微免開始看。看著,睡著。醒來,檢視進度,0%。繼續看微免,睡著。醒來,檢視進度,0%...... 兩個鐘頭過後,進度依然是 0%! 我決定放棄,退出光碟,重新開機。發現 Grub 還在,可是讀不到開機選單耶!XD 好吧,放入 debain 安裝光碟試圖修復 grb,當選擇掛載 root 用的分割區時,發現我有上千個分割區,好驚人!但是選了對的分割區後,依然可以掛載成功,也成功修復。心想:應該 grub 修好就沒問題吧? 當我進入 Debian 開啟 gparted 後,它跟我說:什麼哇歌分割的數目無效,超過應有的數目。我想:哇勒!意思是我的分割表壞掉了嗎?那該如何是好!? 我上網查了一下,有人建議使用 testdisk 這個軟體。我進入 debian 後安裝並使用,它馬上就瞭解我的問題,開始幫我偵測實際使用磁區的 cylinder 頭與 cylinder 尾,最後再經過一段時間分析後竟然顯示出我原先的硬碟分割設定!我興奮地確認然後寫入。 重新開機後 gparted 就沒問題了。於是我兇惡地砍掉 vista 原先的分割,讓一切歸於虛無,這樣 vista 安裝光碟也不會自作主張幫我備份舊資料。 最後,vista 終於順利完成安裝(包括後續調校與其它軟體的安裝),硬碟資料也成功救回。總共花了我一整個下午加晚上,真是萬惡的 vista 安裝光碟。

裝了 Google Chrome

之前,裝了 google-chrome 後,emesene 會自動使用 chrome 作為預設電子郵件客戶端。 一直覺得很怪,因為首選應用程式中,我還是使用 Firefox 啊! 今天,重裝 ubuntu 後的第一次安裝 google-chrome,看到終端機顯示:update-alternatives x-www-browser provided by google-chorme [auto] 之類的敘述。心想:原來就是 google-chrome 自己默默將預設 x-www-browser 改為自己,真是太偷偷摸摸了。 所以我下了指令 'update-alternatives --display x-www-browser',顯示出 chrome 的優先度是 200,遠高於 firefox 的 30,會被自動選為 x-www-brower。 於是再下 'update-alternatives --install /usr/bin/x-www-browser x-www-browser /usr/bin/firefox-3.5 300',來提高 firefox 的優先度,這樣就解決了! 不過 emesene 還是會開 google-chrome 作為預設瀏覽器,不知道到底是為什麼?移除掉 Chrome 便回復正常。

使用 Poedit 協助 po 檔翻譯

圖片
po 檔概述 po 檔是自由軟體翻譯的基石,通常只要是自由軟體,便是使用 po 檔作為翻譯之用。因此 po 檔對於自由軟體翻譯來說,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那麼想要投入 po 檔翻譯困難嗎?實際上只要瞭解一些基本知識後一點也不難。 翻譯前必備條件 要翻譯 po 檔,必須先瞭解目前台灣自由軟體正體中文化的基本守則,可以透過 自由軟體中文化工作流程指引 文中查其全貌。一旦清楚該文件對於 po 檔翻譯的基本格式要求後,我們便可使用一些方便的工具來協助我們翻譯。當然您也可以一邊翻譯,一邊查閱該指引以遵守基本要求。 您可以加入正體中文翻譯團隊以取得支援與指導。 Poedit 目前筆者用得最得心應手的工具是 Poedit,優點是輕巧實用,缺點是翻譯記憶的功能很笨。Poedit 有幾個特色令人激賞,如:可以在儲存時自動編譯出 .mo 檔 (可以檢查翻譯時用到的變數是否有誤)、可以顯示開發者給翻譯者的註解、方便的快捷鍵配置等。 安裝 Poedit 若要使用 Poedit,我們必得先安裝它。Debian 一類的 Linux 作業系統可以透過 'aptitude install poedit' 指令自動安裝;Windows 作業系統可以從 Poedit 官方網站 下載並手動安裝。 Poedit 初步 個人資訊設定 顯示翻譯者註解視窗 編目檔設定 如果打開後呈現空白,請填入上圖所填入的必要項目:專案名稱及版本、團隊、團隊的電子郵件地址、字元集、複數形式。 專案名稱及版本,可以依照您正在翻譯的項目而修改。 團隊方面,若您加入我們 chinese-l10n 網上論壇,請填入 chinese-l10n;團隊電子郵件則填入 chinese-l10n[AT]googlegroups.com。 至於複數形式,請填入 "nplurals=2; plural=n!=1;"。 常用快捷鍵 上一個訊息 Ctrl+向上鍵 下一個訊息 Ctrl+向下鍵 標記模糊 Alt+U 尋找字串 Ctrl+F 存檔 Ctrl+S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當你的翻譯不慎確定是否正確時,請點擊「烏雲」圖示 (或是 Alt+U) 來標記為「模糊」。 更新編目檔 待... 由 p

ubuntu

I am what I am because of who we all are. 這代表著個人與群體間密不可分的關聯性;引申來說,有犧牲奉獻不求回報的意味。重點在於 what i am 與 who we are。 要成為那樣的我們,就必須要有這樣的我。我的貢獻也會造就群體,而群體讓我成為受到貢獻後而提升的我。如此不斷回饋而向更強大的面向提升。這樣就會慢慢培養出犧牲自我而不求回報的精神;因為付出是是無私的,獲得的也不是獨占的。 然而在付出之前要先思考如何做才能得到最大的效益,要不然犧牲都是一種浪費,錯誤的犧牲同時也會讓群體萎縮。

drive 裝置

Drive 其實常被用來指稱機器,像是 CD-ROM drive 光碟機,disk drive 磁碟機。 但是條目單單只說 drive 時就麻煩了,要自己推測現在講的到底是光碟機還是磁碟機。不過通常情況下是磁碟機,若是光碟機則可以從脈絡中判斷出來。 新想法:又或是翻譯為裝置, 例 ,Removable drive => 可移除式裝置。

disk disc 碟片

今天再度遇到所謂 driver disk 一詞,我先前是翻譯為「驅動程式碟片」。然而思索了一下,碟片似乎暗示著光碟,因為口語中比較常聽到「光碟片」。又在其中幾個條目中看到從分割區載入驅動程式碟片的描述,讓我瞬間覺得翻為「驅動程式磁碟」更好,卻始終拿不定主意。於是上了英文維基百科,查了「disk」一詞。 維基百科說:disc 或稱 disk,是資料儲存物品的泛用類型,分為 optic disc(光碟片)與 magnetic disc(磁碟片)......等。 光碟片有很多種類型,包括藍光、DVD、CD......等。 磁碟片也有各種類型,包括軟碟片、硬碟機......等。 所以,disk 還是翻作碟片好。

pane 窗格

關於 pane 一詞,字典是說:「鑲板」,也就是一種板子,上面可以鑲上各式各樣的裝飾品。 那麼 context pane, navigation pane 該怎麼翻呢? 查了一下,pane 的中文似乎沒有統一的翻法,而 navigation pane 微軟譯為「 瀏覽窗格 」;IBM 則將 design pane 譯為「 設計窗格 」。 2010/04/16 查閱。

Quote

The real threat in translation work is the "I don't know how to code, how to draw icons, but I want to help open source, so I translate"-syndrome :) by Luca Ferretti 對於翻譯工作的真正威脅,是這種「我不知道該如何寫程式,也不知道該怎麼畫圖示;但我想要幫助開放源始碼,所以我翻譯」症候群。 http://getsatisfaction.com/indifex/topics/coordinating_translations_and_other_stuff

短期內的翻譯目標

第一、翻譯準則的建立 第二、翻譯術語庫的雛型 距離第一次提到這些目標,都快要半年了。XD

翻譯人才

最近在 ubuntu-tw 上, OpenShot 翻譯 炒得如火如荼,其翻譯效率、翻譯討論與翻譯成果都相當良好。我認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對於該領域的熱情。 是的,當您對於影片剪輯有熱情,並發現了某好用軟體沒有完整中文,那麼你一定會想要協助它完成中文化!更因為對於該領域的瞭解與興趣,翻譯該軟體變得比完全對於該領域不瞭解的人輕鬆許多。 例如其中著名的討論:Title 一詞的翻譯,應該是標題?還是字幕?對於該領域不瞭解的譯者,想當然爾,直接輸入「標題」!只有真正對於該領域有熱情的人,才會去探究、去測試,並瞭解到使用該軟體的 Title 相關功能時,是替影片加上字幕。 因此,翻譯其實需要熟悉各種領域的專業人才。我們需要的專業領域有很多,包括影像處理、影片製作、影音播放、相片管理、光碟燒錄、無障礙領域、系統管理、瀏覽器、即時通訊(包括 irc)、軟體開發、BT 下載、辦公軟體、益智遊戲等。 最終的目標, 是希望培養各個領域的翻譯人才 ,每個領域都有人負責翻譯,有人負責校閱。而翻譯協調者這種角色,則負責統一、標準化各種領域的翻譯術語。 ****** 目前我用過的翻譯平台有這些:Transifex、Damed lies、Launchpad、Tryneeds。 Tryneeds 平台的管理機制大概是目前最好的,由管理員審閱翻譯內容,因此可以統一最低限度的用語,也就是單一軟體內的用語。不過缺乏管理員也成為其問題之一。 相較於其他,Launchpad 是其中翻譯管理最雜亂的平台。同一個軟體內,相同的術語因為有不同的人翻譯,讓用語相去甚遠。因此,若要管理 Launchpad 平台上的翻譯,必得先有翻譯準則,其中更要提到同一個軟體內術語統一的要求。 此外,Transifex 平台越做越好,目前也加入線上編輯的行列,提供簡易的線上編輯與基本過濾功能;將來也會納入校閱功能,讓翻譯的品質能夠更好。缺點在於 Transifex 是以專案為分割,每個專案都有其翻譯團隊,因此無法統合各個專案翻譯團隊的人力資源;但這卻較符合各種領域都有其各自的翻譯人才。如果能為各個專案加上各種領域的標籤(Ex. graphic, audio, internet),並且提供同一領域內各專案翻譯團隊彼此溝同的渠道會更為理想,甚至校閱者都相同會更好。

手寫辨識

原本想說要自己裝裝 tekagi 看看的,不過今天逛 ubuntu-tw 發現有人已經把安裝方式等貼上網,相當值得參考,也不用在那邊看文件了。 ubuntu下的手寫辨識輸入 

Ubuntu 10.04 Beta

當畫面被鎖定時,其他人可以使用「留言」功能。 輸入時可以切換輸入法很好。但是!選字時不會出現候選字詞表單! 很糟糕! 回到桌面後,會看到 gnome-screensaver-dialog 對我說「某時某分某秒 XXXXXX」。

Tooltip 提示框

什麼是 tooltip? 如果你去 Google 字典,它會跟你說它叫做工具提示。不過這聽起來不像平日白話,而是直接照字面翻譯而成。 我建議不知道的英文字還是先查 wikipeida 吧! 以下節錄自維基百科關於 tooltip 的簡要說明: The tooltip is a comm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element. It is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a cursor , usually a mouse pointer. The user hovers the cursor over an item, without clicking it, and a tooltip may appear — a small "hover box" with information about the item being hovered over. 挖掉 tooltip,其他大略翻為中文: tooltip 是種常見的圖形化使用者介面元素。它和游標(通常是滑鼠指向圖示)的使用相關連。使用者把游標移到某個項目上停駐不動,但是不要點按它,接著 tooltip 就可能出現 — 一個小小的「停駐框」裡有著游標指向項目的相關資訊。 如果是我,我會把 tooltip 翻為「提示框」,而不是「工具提示」。

說真的

我討厭使用 Launchpad 進行翻譯! 目前有這幾項,整理一下: 第一、反應速度慢 第二、翻譯不會回報到上游 第三、不會標示出哪些條目是 ubuntu 自己修改程式後加入的,也就是和上游出入的條目(有翻譯者在 Launchpad Roadmap 中有提出來,但是被打槍) 第四、Traditional Chinese 翻譯團隊的每個成員都有翻譯的最終決定權 第五、zh_TW 跟 zh_HK 雖然在 Launchpad 上是分開翻譯的,但是在 ubuntu 安裝中卻只有「中文(簡體)」跟「中文(繁體)」兩種!香港的用語跟台灣的大不相同!有香港朋友會把我翻過的用語換成他們常用的.....= = 第六、下載 po 檔時還要等 Launchpad 寄信給我 第七、上傳 po 檔時 (Need Review) 還要等管理者批准 (=>Approved),接著再等管理者匯入(=>Imported),在這段等待時間(大約兩天)中有多少人可以去翻它?重複翻譯的情況難以避免 第八、上游翻譯檔匯入時間超慢,我已經在 Simple Scan trunk 內翻完了大部分,結果隔好幾天都沒有匯入 lucid;我把 PulseAudio 翻了一下,過了好幾個禮拜都沒有匯入,還要靠我手動 ******* 回首往事: 關於在 Rosetta 上翻譯一事 註解: 首先,上游翻譯者在 GNOME 上游翻譯了一次。接著 Ubuntu Launchpad 平台排定匯入翻譯的某個日期,會將 GNOME 的翻譯抓下來,放到 Lauchpad 上,就是我們在 Launchpad 所看到的翻譯條目,以及翻譯內容;當然,他們可能還沒翻譯完全,所以會有「未翻譯條目」。 此時,若有個熱心的翻譯者看到尚未翻譯完全,於是進行修改與更新,然而因為 Lauchpad 不會向上回傳翻譯成果,因此他們得不到新增的或修改得部份。這還不打緊,因為沒有動到這個軟體維護者(也就是認領 PO 檔回去翻譯的人)翻過的東西。 又或者,有個熱心的翻譯者看到不喜歡的翻譯, 於 是進行修改與更正(這是 Woodman 所指的第二次翻譯);但是這個軟體的維護者(也就是認領 PO 檔回去翻譯的人)不認同,還得再上  Launchpad 平台修回去他的翻譯法,才能在 Ubuntu

如何從 Damed Lies 進行 po 檔翻譯

圖片
GNOME 上游翻譯 Damed Lies 網站位址: http://l10n.gnome.org/ teams/zh_trad 在 GNOME 正體中文翻譯上游網址內的右方,有個「登入」,點進去後可以進行「註冊」。這樣就能直接上傳翻譯的 PO 檔給正體中文翻譯團隊。 首先,因為 Damed Lies 等大型翻譯專案都是使用 po 檔進行翻譯所謂的 PO 檔就是一個包含軟體內所有翻譯條目的檔案,由 msgid (英文原文)與 msgstr (譯文)構成。可以使用 poedit 這套跨平台的程式讀取、翻譯、編寫 po 檔。 您可以從 GNOME 翻譯網址內,找到「GNOME 2.30 (開發版)」、「額外的 GNOME 應用程式」,從清單內挑選您想要翻譯的程式後下載到電腦裡。下方以 Poedit 編修 fspot 程式為例。 1. 安裝 Poedit Poedit 是個好選擇,輕巧、實用。用 Ubuntu 安裝 Poedit 很簡單,只要透過「應用程式」選單內的 Ubuntu 軟體中心 搜尋 poedit 就能輕易安裝。 打開 Poedit,進行初次設定。英文姓名與電子郵件比較重要,可以確實填寫。 2. 下載 po 檔,以 fspot 為例。 選擇「額外的 GNOME 應用程式」 找到 f-spot,點進去 直接下去不會下載,按右鍵另存連結 3. 編輯 po 檔 開始編輯 輸入翻譯 對不確定的翻譯標記「模糊」 編修完成後按下「儲存」 4. 送出翻譯檔 如果要送出的話,就修改為「撰寫備註」並描述,像是:部份會的已翻,剩下部份請協助。之類 選擇系統上的檔案後,再按「送出」 由於 GNOME 的軟體很多,有些術語需要統一,所以翻譯的部份最後會給協調者作裁決,如果您發覺有些詞語被調整,請不要驚慌,若您對於某些翻法有偏愛,沒關係,歡迎在 Google 網上論壇 chinese-l10n 內提出討論!因為我們有個翻譯術語統一詞庫的構想,提出來將會很有幫助。

Ubuntu 作業系統

什麼是 ubuntu? ubuntu 是一套作業系統,提供一套完整的電腦使用解決方案。其預設安裝就包含了文書處理軟體、最先進的瀏覽器、簡單易用的燒錄程式等日常生活會用到的軟體,但是你不需支付任何費用就能夠擁有!在南非原住民的語言中 ubuntu 代表「慈愛待人」或「我存在於群體的存在」這種奉獻自己最好的一面來讓群體變得更好的精神。ubuntu 作業系統便是建基於此理念所誕生的孩子。 目前 ubuntu 官方提供 Live CD 的 下載 ,可以在安裝之前預先探索 ubuntu 作業系統,接著再考慮是否安裝。進入下載頁面後,選取桌面版本、系統版本、你想要使用的 CPU 架構後,直接按下「開始下載」即可。請不必擔心此下載是否違法,因為 ubuntu 作業系統本身的授權提供大家可以自由散佈的權力。 什麼是 Live CD? 它其實和一般輕薄短小的 CD 沒什麼不同,但是請不要小看它所能做的事。它除了可以拿來安裝 ubuntu 作業系統之外,還可以直接進入 Live CD 模式,讓你不需安裝就能直接進入 ubuntu 作業系統,體驗它所提供的基本操作環境!要製作 Live CD 也不難,你只要從官方網站下載光碟映像檔(副檔名為 .iso),然後再使用任一種光碟燒錄軟體製作成光碟即可。如果您使用的 Windows 下方沒有光碟燒錄軟體,那麼沒關係,安裝免費又好用的 CDBurnerXP ,點兩下安裝後即有中文界面,而且簡單輕巧又容易上手。 如何使用 Live CD? 只要將你的主機板 BIOS 設定為光碟機優先開機即可。一般來說,開機後螢幕一出現畫面,馬上按下 Delete ,就能設定 BIOS,找到「Advanced Chipset Feature」之類的選項,按下 Enter 確認。接著找到有關「Boot」內容的選項,再將光碟機調到最優先。設定完後,按 Esc 跳回主設定頁,選取「Save and Exit」後重新開機。此時,放入 Live CD 即可。 註:各家主機板的詳細設定皆不同,請操考你的主機板或電腦使用者手冊。

D-Link dwa-140 在 Ubuntu 重新復活

原本我讓他在 ubuntu 9.10 下運作的方式是透過安裝 linux-backports-modules-2.6.31-14-generic_2.6.31-14.16_i386.deb 來達到,請見 這篇 。 但是今天聽到 pesder 說他之前回覆過一個相關問題,所以回家查了 ubuntu-tw 發現解決的方法是不同的! 摘錄如下: 其實在 Linux 中只要 Kernel 有支援的晶片都很好驅動才是,像這一款採用的 Ralink 公司就對 Linux 滿友善的,在公司網頁就有相關驅動程式,而 Linux Kernel 也有現成的驅動程式可用,其實已經到了隨插即用的地步。 回到正題,D-Link DWA-140 使用的是 rt2870 晶片,其實在 Ubuntu 9.04 就完美支援了,只要插上去就抓得到。反而是 Ubuntu 9.10 會發生問題,原本我是打算放棄了,後來在 Ubuntu 英文討論還是哪裡找到了解法,其實重點即在 /etc/modprobe.d/blacklist.conf 中加入的 blacklist rt2800usb 也就是原本 Ubuntu 9.10 的 Kernel 就支援 rt2800 及 rt2870,原因應該是在連接 DWA-140 時搶先載入了 rt2800usb 驅動程式,導致無法正確驅動 rt2870 晶片,也阻礙了 rt2870sta 的載入。 因此只要做好以上設定,擋掉 rt2800usb,就可以載入原本就有的 rt2870sta,功能也就正常了。 如果還抓不到前面提供檔案的人不妨直接先試試 blacklist 的動作,應該會有所收獲。 所以我今天用 alternate CD 重新安裝 ubuntu 9.10 成功後,就下 lsmod 指令,發現已經載入 rt2800usb、rt2x00usb 和 rt2x00lib 這三個模組了!看來上述文字方法可行,所以我 blacklist rt2800usb 和 rt2x00usb 後,重開機就能偵測訊號了!總之,復活! 不過之前為何安裝 backport-modules 可行呢?要不是我在把 Lucid 搞壞後才發現這個方法,說不定 Lucid 也能這樣讓 dwa140 運作....= = ****** 然後,openSUSE 即使安裝了 firmware-ralink r

字型檢視軟體

http://suruma.freeflux.net/blog/archive/2009/10/14/fontik-a-font-configuration-gui.html

fontforge 教學資料

http://wenq.org/index.cgi?fontforge_GBK 簡中。

Google Chrome in Ubuntu

圖片
我目前用 Chrome 為止,遇到最大的缺陷就是他的中文字顯示問題,預設好醜。不過預設好醜沒關係,我們可以手動調整。按一下 omnibox 右方的「手把圖示」,選擇 Options 並切換到 Under the Hood 分頁,下拉到 Web Content,再點擊 Fonts and Languages 調整設定如下: 這樣可以解決大多數中文字型難看的問題。 這是個會用到 Serif 字體的網頁: 看起來滿好看的。 這是個會用到 Sans-serif 字體的網頁: 也很美觀。 然而,很多網頁都會像這個一樣,顯示出莫名的難看字型,這類難看字型可以看出有兩種以上。一種是模糊的 A 字型,應該是宋體字,粗體時會變得超醜!像是鏤空一般。令一種是當 A 缺字 (For example: 檔、說、更、檢,因此可以推斷 A 不是台灣或大陸主流的字型,然後經確認也不是日本的 Sazanami Mincho 或 Sazanami Gothic,需要再研究研究) 時來補的 B 字型,是楷體。 還有,內嵌點陣似乎在 Chrome 內無效;除此之外,Google Chrome 似乎用了自己的字型繪製引擎,而不是使用 Cairo,因此可見防鋸齒效果和 Firefox 顯示的不相同,Chrome 所製造出來的效果邊緣較不清晰。要不然本網誌看起來會像這樣 (firefox 的瀏覽效果): 某簡體中文網站顯示效果: 將上述網站使用 Google 翻譯成正體中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