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09的文章

determine, 判定

Unable to determine free space in temporary folder '%1'. 無法判定暫存資料夾「%1」內的剩餘空間。 無法得知暫存資料夾「%1」內的剩餘空間。 determine 有決定的意思,直接翻譯為「無法決定....內的剩餘空間。」然而這對於使用者來說難以理解,因為不瞭解為何程式無法決定?不都是使用者下決定的嗎? 其實程式無法決定或判斷剩餘空間,等同於程式「無法判定」或「無法決定」剩餘空間,這種說法對於使用者來說更好理解。

_Network (IP, Wifi)

empathy 中有個條目是 _Network (IP, Wifi)。 一般來說,以 _Network 為例,中文會翻成「網路(_N)」 ,然而這個條目本身已經有括號了,這是個棘手的問題。 解決方式很直覺:翻譯部份遵循一般內文譯法,此處半形括號內皆是英文,所以翻譯為「網路 (IP, Wifi)」;而譯文一樣補上後綴的快捷鍵指示,一貫直接黏附在翻譯後方,所以如「網路 (IP, Wifi)(_N)」這樣直接連接起來即可。 建議翻譯:網路 (IP、Wifi)(_N) 註:如果內文譯文中括號內部為中文,則改用全形括號括住,例如 _Network (wired) 應翻譯成「網路(有線)(_N)」。

volume 存集/(儲存)卷宗/儲存區

常常可以見到 volume 這個字,但是卻不是音量之意。 像是: update notifier 內的 Software Packages Volume Detected Upgrade volume detected 這是在某些存放有軟體包的裝置插入電腦時所會跳出的訊息。 K3b 內的 Volume Id: Volume Size: 這是關於光碟的顯示資訊部份條目。  以上,不難推論出 volume 即是指「存放內容的容器」,或是「存放內容的空間區塊」。 Volume 常用於儲存裝置之切分單位、封存檔之切分單位,意思很簡單,就像是故事書、小說、劇集一樣,切分成好幾集來存放,簡單說就是存成一集一集的意思。 如果是磁碟分割下的儲存單位,常見翻譯為卷宗。細究卷宗一詞,代表公私機關分類彙存的文件;或是存放文件的紙夾。既然是分類彙存、存放檔案的容器,那麼確實可以廣義類推到數位情境下繼續使用,類似「桌面」、「資料夾」、「封存」、「存檔」這類辦公用詞。 所以可以翻譯為:「存集」(archive 情境用)、「儲存卷宗」(disk/storage 情境用,簡稱卷宗)或「儲存區」。 如果 save 和 storage 要區分的話,save 為「儲存」,storage 為「儲藏」。   ****** 1 月 23 日後記: 今天聽到 pesder 說他之前都翻作「儲存裝置」,不過後來翻譯 disk-utility 時發現有些分割區也會用 volume 這個詞表示,所以後來他改翻「儲存區」。 ****** 2/5 今天看到 HP 把 volume 翻為「容體」,請參見 HP 技術文件 。

Context 情境

圖片
Context 這個字很常在說明欄位時出現。但是查了 Yahoo!奇摩字典 卻發現他的敘述如下: n. (名詞 noun)[C][U] 1.【語】上下文;文章脈絡 You can often tell the meaning of a word from its context. 我們往往可以從一個字的上下文知道它的意思。 2.(事件的)來龍去脈,背景 Crime has to be studied in its social contexts. 犯罪活動得聯繫其社會背景來研究。 如果翻為「上下文」「前後文」等都很怪。 於是查了維基百科,發現有這麼一個條目是跟電腦相關的: Context menu 。 簡介摘錄如下文: A context menu (also called contextual, shortcut, and popup or pop-up menu) is a menu in a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GUI) that appears upon user interaction, such as a right mouse click. A context menu offers a limited set of choices that are available in the current state, or context, of the operating system or application. 文中右方還附上 GNOME 與 WinXP 在桌面上按下右鍵的截圖比較。從而可推知,context menu 大概是使用者互動時所出現的彈出式選單,基本上提供一些目前情境下的可用選項。而這些選項也可稱 context,基本上就是「情境下的選項」,或許可稱為「情境項」。 把剛剛那段英文翻成中文來看:「情境選單」 (也稱為捷徑選單、彈出式選單) 是指圖形使用者介面中在使用者互動下所顯現的選單,好比說點擊滑鼠右鍵。情境選單提供作業系統或應用程式「目前狀態或情境下,可用的有限選擇」組合。 還有,Blender 這套 3D 繪製軟體官方網站的 wiki 文件上可以看到這張圖: 然後切換到 Conetxts 的文件頁面可以看到一些說明,摘錄如下: Once the Co

Note 備註不是 Record 記錄

有很多人都把 Note 翻成「紀錄」或「記錄」,這是一件很怪的事。Note 一般來說就是「要特別註記下來的事」,用來作為提醒之用。 像是 notebook 我們都稱為:筆記本,點出了註記的行為:筆記。 然而電腦用語上已經不是「筆」記的,用中性的「備註」會更好一點,也能點出這是作為提醒用的說明文字;而 Record 是種單純的記錄行為。 英文:Release Note 建議的中文:發行備註 Release Note 存在的目的就在於,想提醒要安裝此發行版的使用者,需要注意的相關大小事。若翻成「發行紀錄」便無法完全表達其意,況且反推為英文會變成「Release Record」。 至於 Log 的話,如果去看電腦中常見 log 的格式,都是以日期、時間開頭,後列事件通知或相關記錄,與中文所指稱的「日誌」用途一致;至於特定針對變動事項所做的說明記錄,如 Changelog,則可以翻成「更動日誌」。 Log 動詞:記錄 Log 名詞:日誌

難懂的原文以及選單條目如何翻譯

難懂的原文 ,怎麼翻譯才能更好? 來源:ubuntu “ubiquity” source package - Template “ubiquity-debconf” 英文:Install them side by side, choosing between them each startup 原本的翻譯:依一個接著一個方式安裝,每次啟動時在其中做選擇 看到這裡應該有看沒有懂吧?我就是在幫同學安裝 ubuntu 時發現這個「晦澀」的翻譯。 之所以翻譯得讓人難以理解,是因為不懂什麼是 "side by side",所以請查詢手邊的字典,這裡以 Yahoo! 奇摩字典為例,可以查出: 英文:side by side 中文:並肩地;一起 範例:The two bottles stood side by side on the table. 兩個瓶子並列在桌上。 還是不懂沒關係,把這句原文輸入 Google 搜尋,可以在某個 Ubuntu 安裝圖文教學中查到這樣的敘述: This way, each time you turn on your PC you get a menu where you can choose between Ubuntu or Windows. This is called a "dual boot" configuration. It's like having two computers in one. 以及 Softpeida 上的編者註記: Editor's Note: This option will ONLY appear if you have another operating system installed, such as Microsoft Windows. Remember that, after the installation, the Windows boot loader will be overwritten by the Ubuntu boot loader! 綜合以上可以得知,只要選取了這個選項,ubuntu 就會偵測您電腦上已安裝好的作業系統,並將它們加入開機載入程式的選目,讓我們在開機時可以選取進入。當然,

把這裡打造成一個更深入翻譯的地方。 也就是在文章內討論如何將不合適的翻譯,翻譯成更合適的。 我會繼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