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台灣自由軟體社群正體中文程式翻譯風格指引,以 GIMP 為例

圖片
各個專業領域有不同的術語,同一個字詞在不同的領域下,也可能有不同的稱呼,或是不同的意義,所以在處理專業領域的程式時,需要謹守一些準則與心法,才能將翻譯處理得好。 基本守則 當譯者在考量某個詞彙或整體語句的翻譯時,必須一併考量原作者創作時的文化背景(例如程式用詞背後的情境脈絡、作者可能的文化涵養),以及譯者自身語言的文化背景(本土文化下的情境脈絡、自身的語文造詣和內在涵養),然後試圖在兩者之間比擬對應(試圖以本土語言與文化貼近原作),如此才能得出好讀的、如實呈現的翻譯。 即: 信實傳遞原文化背景與情境,並以自身語言貼切表達 。(此為思果提出的信達貼守則) 術語翻譯訂立 以 GIMP 這套影像處理領域的專業程式來說,想要翻譯得好,就需要瞭解常見、已知的影像處理專業術語作為參考資料。 這些用語可以從台灣人撰寫的網頁資料,或是出版的專業書籍取得,並作為譯詞參考。 若社群已有現成的出版書籍,可作為術語用詞對照。像是專業的辦公生產力領域下,如 LibreOffice 套裝程式為例,則有《 LibreOffice 排版設計 》一書能參考。 術語的譯詞訂立方法如下: 理解 對於那些找不到對應中文資料的詞語,則可以先瞭解詞語的使用情境,例如查詢 Wikipedia 維基百科 、 Merriam-Webster 、 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ies 英英字典,或是 程式提供的文件說明網頁、新版本的 Release Note (此為重中之重的要點)等,以及查詢得到的英文討論資料等。以資料為據,先弄懂詞語的用途、原理、概念。 拿  GIMP 舉例,最重要的參考資料是 GIMP Documentation,即 2.10 版的使用手冊 。每當不清楚詞語意義時,必先查找文件以瞭解對應情境。 接著我們來看 Dodge 和 Burn 這一組用語作案例探討,在 GIMP Documentation 中 是「The Dodge or Burn tool uses the current brush to lighten or darken the colors in your image. 」 另外,Dodge / Burn 的圖示是一根遮擋光線的棒子,類似視力檢查的遮擋棒,如上圖。 在搜尋引擎中輸入「Dodge Burn Wikipedia」,可以在 維基百

GIMP 影像處理程式術語 翻譯對照

Click 點按 Commit 送交/送交版次 Comment 註言 Precision 精準度 Display 顯示窗 Dock 面板(n)/停駐(v) Dockable 浮動面板(n)/面板(n)/可停駐(adj) 當描述面板本身時,稱浮動面板,簡稱面板;而講述將面板合併至窗格時的動作,則稱為停駐、可停駐等 Dangling 懸餘 Swatch 色票 History 紀錄/步驟紀錄(復原用) Registered 套印對位(v => adj)(印刷用) Registration 套印對位 (印刷用) Crash 程式崩潰 Close 閉合/關閉 Closure 閉合 Cage 籠套 Compute 運算 Crop 裁切 Crop to 裁切到/裁切到只剩 Clip 裁剪 Clip to 裁剪到/裁剪到只剩 Pick 挑選 Pitch 俯仰 Roll 翻滾 Yaw 偏擺 Rotate 旋轉 Marching 行進 Stroke 描畫 (v)/ 描邊(沿著範圍)/畫線(沿著路徑)/筆畫 (n) Drawable 可繪物件 Visibility 可見性 Visible 可見/可見部分 Linked 相連結/連結的/連結 Configuration 組態 Configure 設定組態/設定...組態 Procedure 處理程序 Extend 擴充/擴展/延伸 Channel 色版 Palette 調色盤 Ruler 尺規  Perspective 透視法 Fade 淡出 Rendering Intent 顯色對應目標 Luminance 輝度 Luminosity 光度 Luma 視亮度 Lightness 亮度 Chroma 彩度  Hue 色相  Saturation 飽和度 Value 明度(顏色相關)/數值 Raise 提升(色版)/抬升(視窗) Migrate 移轉 Italic 義式斜體 Kerning 字間微調 Hinting 字繪提示 Line spacing 行距 Render 算繪/顯色/繪製 Truncate 截斷 Attribute 特性 Property 屬性 Color profile 色彩描述檔 Colormap 顏色映射表 Label 標籤 Tab 分頁標籤/分頁 Tag 標記 Mark 標記(v) Marker 標記(n)

正體中文資訊術語社群翻譯之必要

資訊領域演進飛快,在許多英文詞彙還沒來得及有中文對應翻譯之前,就已經四方拓展開來,遍地開花。遍地開花的結果,是各人有各自的翻譯。 例如,有的人直譯,有的人就直接拿簡體中文的譯詞來用,也有的找了舊有的翻譯來用,卻錯用了情境,變成奇怪的詞而不自知。像是,加密貨幣 (cryptocurrency) 流行起來以後,有的稱虛擬貨幣,有的稱加密通貨(央行用詞)等,各種稱呼百花齊放。 抑或是貨幣錢包管理軟體, 需要設定「記憶密語」 (mnemonic) 以便使用者紀錄,方便還原與取回錢包內容,而這個 mnemonic 卻也有被譯為「助記碼」的。助記碼是既有的正體中文翻譯沒錯,卻誤用了情境。 此情境下的 Mnemonic,是指「一串便於使用者紀錄(兼記憶)的密碼用詞語」,但不是「幫助記憶的詞語/字碼」。 就像呈現「Apple Dog Fly High Sea Horse」這樣的詞語組合,然後使用者可以自編一個小故事,方便把這些詞語串記起來,或是記錄下來。 而譯為「助記詞」、「助記碼」等都是錯譯,因為這兩個詞都是指例如 _Save「儲存(S)」或 _Copy「複製(C)」這一類,使用者前者可以取 S 字,後者取 C 字做快捷鍵用,方便使用者記憶快捷鍵,是「快捷鍵情境專用詞」。 此外,各大公司的術語翻譯也不見得完全都貼切原文。像是微軟就曾將在正式發行的 Vista 作業系統控制面板中,將 CPU 使用程度翻譯為「用法」,這種明顯疏漏的錯譯。 又或者如「Table of Contents」一詞,在圖書領域中,主要都稱呼為「目次」,卻因為 Word 的流通,一般民眾已習慣稱為「目錄」了。而目錄在 傳統圖書文獻學領域 中,卻是專指「收錄的書目列表」。 大公司出版的中文軟體也已發行多年,使用者都習慣了,即便後來才發現譯詞有所不妥,往往也都為了流通、相容性之故繼續保留下去。在地的使用者難以撼動這些商業公司的決定,甚至政府機構也無能為力。 例如,早期台北市政府馬英九執政時期,曾拜會與 邀請微軟 將繁體中文一詞,改稱更為在地、貼合台灣用法的「正體中文」,至今也一樣沒有改變。一旦翻譯的自主權不在正體中文母語社群手上,就只能受制於他者了呢。 還有不同體系如蘋果電腦,採用的翻譯術語方案也和微軟大為不同。最明顯的如 Help,微軟「說明」,蘋果「輔助說明」,然而實際作用上,Help 收錄所有可以提供使用者幫

%1 of %2, %3 remaining 譯法

這是使用介面譯者很容易遇到的條目,用於描述進度,如已完成幾分之幾,剩餘幾個檔案,或推估剩餘時間多久。 「%1 of %2」基於英文 of 的用法,代表總共有 %2,已完成之中的 %1。 最簡單的譯法,就是利用數學概念的幾分之幾,將 of 改成 / 作數學式表達,即「%1 / %2」。 「%3 remaining」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剩餘幾個檔案,一種是推估完成還要多久時間。 若是剩餘幾個檔案的情境,則為「剩餘 %3 個」;若是推估還要多久時間完成,則為「剩下 %3」,%3 會自動帶入時間,例如某分鐘等。 總合起來,就是「%1 / %2,剩餘 %3 個」或「%1 / %2,剩下 %3」。 如果想要用更多文字來表達「%1 of %2」的概念,則可以用「第 %1 個,共 %2 個」這種表達法,並依情境對應改成「第 %1 項,共 %2 項」或「第 %1 頁,共 %2 頁」⋯⋯等,諸如此類。 這種譯法需要譯者十分明白該詞條所在的情境,有時如果情境難明,就得去研究程式碼了。如果想要簡單處理這個問題,個人還是推薦數學式表達法「%1 / %2」。 目前比較進步的開發者,在變數命名上會下更多工夫,經 i18n 工具抽出作 po 檔格式處理後,譯者可以看到 %1 %2 %3 這種無意義變數代號以外,更有意義的佔位符表示法,例如「%(count)d of %(total)d, %(time)s remaining」,就可以推估知道是在講進度,一個是目前個數,一個是總數,一個是時間的文字串。 若能遇到這類專案開發者就是譯者的福音了啊。

flash 閃刷; stage 分段備待; payload 實載階段(酬載); stream 流道

最近在翻譯 GNOME Firmware,它是協助刷硬體更新韌體版本的實用工具。 flash (v.) flash 以前都譯作刷機,是因為早期都是在刷機器的韌體,例如手機啦、遊戲機啦等等。 不過此處只是代表刷掉裝置的快閃記憶體,刷機的「機」字並不妥當,故搭配 flash 的快閃意味,譯為「閃刷」。 stage (v.) stage update 是一種安全的閃刷更新機制,像是裝置可以從閃刷失敗中還原、在更新期間可以使用,而且安裝所有居中的發行版本韌體等等。 以「Device stages updates」條目而言,stage 此處為動詞,是將 updates 作 stage。 Stage 作為動詞之意,即「 to produce or cause to happen for public view or public effect 」。 在此好比是 git 的 staging area(備待區域);其原意是譬喻公開演出,人員已待在正式上臺前的臺後準備等待區,雖還未公開露臉(安裝到最新版),但隨時可以上臺表演,準備就緒、蓄勢待發的安全準備區域(逐次安裝所有居中發行版本)。 相較於 git 採用的 Staging area,此處的用詞是「stages」update,更偏向逐次分階段意味,一步一步直到最上層的概念,故譯為「分段備待」更新。 payload (n.) 韌體領域所指的 payload 是什麼呢? 在通常開機過程 (Generic Boot Process) 間的階段,可以概分為 Platform Init Phase (Bootloader) 和 Payload Phase,前者是平臺硬體初始化階段,後者是完成初始化之後實際生效要載入的階段。 這邊的 payload 類似火箭或運輸載具領域在講的「實際有效負載內容」,故在此意譯為「實載階段」。 過去也有將 payload 直譯為「酬載」的,酬代表實際有效的 pay,載代表負載的 load,但中文實在難解,識讀門檻高於國中範圍,不推薦使用。 stream (n.) 這裡的 stream 指的是 branch 的不同更新頻道,即「流道」,而非串流。 以上提供個人初步考慮後採用的譯法,歡迎提出意見一起討論。

Tile-based rendering 分塊式算繪

今天在更新 GNOME Loupe 的翻譯,它是一套新的影像檢視器,其中具備「Tiled rendering for vector graphics」的特性。 查了一下,Tiled rendering 就是在算繪向量大圖時,可以先概分成很多小塊,然後再逐塊算成圖。 這種算圖法,就像是牆面在鋪貼瓷磚一樣,所以稱為「Tiled rendering」,即「分塊式算繪」,早期也有人譯為「砌磚式算繪」。

Transfer 傳輸/轉傳, Transmit 傳送; Transit 輸送, Rendezvous 集結; Send 傳送, Receive 接收; Relay 中繼

最近校對了 GNOME 旗下生態圈的 Warp 程式,也稱為《傳送門》,用於點對點、跨多裝置的檔案傳輸,採用「Magic Wormhole 神奇蟲洞」協定。如果有用過 iPhone 手機的話,類似 AirDrop 這樣的東西。 其中用到了一些傳送、傳輸相關的詞彙,在這裡也稍微辨析一下。 Transfer Transfer 在 Merriam-Webster 和 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ies 字典中,此處接近的釋義是:     to cause to pass from one to another : transmit     使其從一處通往另一處 就過去業界的習慣,例如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已固定譯為「檔案傳輸協定」,可以直接沿用「傳輸」。 另外,若從檔案放在甲處,接著讓其他乙、丙、丁⋯⋯等處,皆能得到同一份副本,那麼這樣的動作在口語中也被稱為「轉傳」。例如:「欸欸!你剛剛拍的照片記得回去要轉傳給我!」所以,也能視情境譯為「轉傳」。 Transmit Transmit 在 Merriam-Webster 的釋義當中,基本上類同 Transfer,但更著重通過所路經的媒介:     to send or convey from one person or place to another 從一人那傳送或傳遞給另一人那          to cause (something, such as light or force) to pass or be conveyed through space or a medium 使其(某物,如光、力)經由空間或某種媒介通過或傳遞     to send out (a signal) either by radio waves or over a wire 透過無線電波或是線路傳送(訊號) 另外參考 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ies:     to send an electronic signal, radio or television broadcast, etc. 送出電子訊號、無線電、電視廣播等。 總體來看,Transmit 類同中文的「傳送」,特別是發送訊號、無線電波等,這一類物理特性的傳送。此外,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