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font」標籤的文章

那些關於 Justfont Blog 的感想

Justfont 是個 中 文 雲 端 字 型 (web font) 服 務,產品主推香港人 柯熾堅所 設計的信黑體。雖然信黑體在 Justfont 的廣告中說有多好、多高品質、多不可思議,但實際上讀者應該自己用眼睛詳細判斷是否如實,別一味被廣告手法牽著走。 個人對於信黑體的看法僅只於:手做字型數位化本身就是個大工程,柯老師所做確實辛苦,風格可明確展現出手作的生命感、變化感,這正是某些「藝術感」所需要的必備條件。但透過 Justfont 所 呈現出的 字型效果在一般螢幕上 (非高解析度螢幕,如 Retina 等高 ppi 螢幕) 仍非完美,細看可發現許多字的內部筆劃粗細並不一致,遇到偽粗體、或大字時缺陷將更加明顯;小字筆劃重疊而影響閱讀的缺陷也不難發現;個人看來該字型目前僅有在高解析度螢幕上表現較佳而已。但畢竟向量字型在螢幕上輸出本來就會遇到這些事,那些高品質的字型就是不斷在花心力解決這些問題。不過既然 Justfont 是信黑體代理商,這樣廣告也無可厚非。 Justfont Blog [1] 則是個從字體出發探討設計的部落格,由許多關心「字」的人經營,除了分享許多字型相關感想、比較、評比外,也教育大眾字學 (typography) 的相關知識。個人非常推薦這個部落格上的內容 (廣告訊息可以乎略掉之外)。 每次看到這部落格上的某些文章,就會開始覺得要趕快繼續推動開放字型的未來發展才行,或應該好好來設計一套字型,或是好久沒有寫書法了之類的感想。 最近上面有篇「 大眾字型學(3):Word 預設中英搭配有什麼問題? 」[2],正好在探討我一直在關注,想要處理的中英搭配協調議題。只不過它是探討 Windows 上微軟 Office 的預設中英字型,而不是 fedora 中 GNOME 3 界面預設字型 Cantarell 的中文字型搭配。 有興趣的人可以一看。 真不明白為什麼 fedora 的 i18n 組竟然連 sans-serif 與 serif 之間的差異都不甚明瞭,還能掌控字型相關領域的決定,製作出一堆奇異、令人嘆為觀止的 fontconfig 組態檔。如果真那麼愛點陣,那麼把小字沒襯線的點陣字部份嵌進黑體裡不就好了,亂匹配字體類別就是胡搞瞎搞、不僅不合規範更是絕不該做的骯髒補救手法。 如果最近能快速忙完 LibreOffice 4...

Fedora 中 blender 國際翻譯的字型顯示已恢復正常

由於 fedora 中打包的 blender 一直無法正常顯示中文字,但是 blender 官方發行版則無此困擾,因此 2012-10-17 時提交了個臭蟲回報希望 fedora 方面可以改善打包問題 https://bugzilla.redhat.com/show_bug.cgi?id=867285 。 可惜此問題一直沒有被重視,直到 2013-08-28, François Cami 想要改善 blender 的打包而提請修改 blender.spec,以改正 這個在地化支援問題,並添加 jemalloc 與 OpenColorIO 支援。一開始的修正版部份改善了問題,只剩下 Hindi 語言無法正常顯示,後來 blender 軟體包維護者 Jochen Schmitt 又再審閱改了一次,反而又造成非拉丁字都以方框顯示的問題。 在一番討論與建議之後,決定將 fonts-blender 軟體包以官方原形式散布,而非採用 fedora 系統裝安裝的字型檔。主因是 blender 的 DejaVu Sans 其實內括了許多字型 (內含 CJK),根本不是 DejaVu Sans 原版,也不是其散布檔名所暗示的 Droid Sans。 在還原官方形式散布 blender 所隨附的字型後,終於所有非拉丁字皆可正常顯示了,甚至 Hindi 語言也正常了,運作起來看似皆與官方發行的 blender 相同,應該可以說是解決了 blender 多國語言使用者的大問題。

一份開放中文字型改善專案提案書

開放中文字型專案發想 (未來可延伸至中文資訊處理技術)   前言 現有的漢字開放中文字型專案,如文泉驛項目與 CJKUnifonts 專案已經幾近停擺,或許是時候改善這塊開放中文字型領域。開放中文字型的永續發展,除了能改善漢字文化圈所有人的使用體驗外,也同時將漢字文化傳承下去、並進一步發展相關藝術,如此得以在數位時代下讓所有公民皆能自由應用漢字文化。開放字型授權建議以 SIL 的 OFL 為主。 理想 基本功能(從既有開放字型衍生) 一、線上組字: 利用網頁技術做出類似文泉驛網站上,大家皆可共同編修字庫中字元其字符樣貌的網頁程式,以既有開放字型為起點。參與者為任何網站註冊者,並且已完成初學者沙盒區教學、組過基本示範字符樣貌,且必須同意其著作將採開放字型之授權條款發布。 平日隨機在網站首頁顯示主打開放字型專案之字詞或成語的字符樣貌預覽,參與者可由此看見目前缺字狀況或詞彙中字符搭配時之協調性,以決定是否要增補缺字或改善既有字符。 以補缺字為例,參與者點按缺字進入該字繪字介面後,可見該字編碼資訊,以及白底九宮格(可開關格線)方格,有附帶字符繪製邊界之引導線(可開關引導線),處理該字符樣貌時,暫時(如 30 分鐘)鎖定字庫中該字符之編修,避免其他參與者再次更動以降低重複勞力之可能性。九宮格後方有可參考的骨架背景底圖(可開關底圖),繪字者可在畫面中檢索並取出各個基礎結構部件,或是其他可參照字符之部件,然後在方格中引用並排列出新的尚未有的字樣,再移動、縮放部件外框,並微調控制點;若經縮放,則縮放後應提示先前筆劃設定之直筆、橫筆寬度以便繪字者參考修正。組合完成並確認送出後,編輯畫面中有區塊可看見變動後之推薦詞語或成語之字符樣貌預覽,點按該區塊後進入預覽模式,可縮放,再點按指定字符後進入該字符編輯模式。退出編輯模式後則回到首頁。 流程:甫排好部件的字符樣貌之成熟等級為「一階」。經過組長第一次審對,遴選(若有多個字符樣貌貢獻的話)並調整出一個字符樣貌,正式進到字庫中,此時成熟等級為「候選」;組長由較具經驗者、熟練者擔任。字庫中字元提供已知之不同筆劃之異體字符可供繪字,但以其一種為預設正體(如臺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大清……等)。 監督程序:每個發行週期內,監督從字庫定期(例如每兩個月檢討一次)挑出需要修改的字符加上「待修正」標...

Ubuntu 13.04 與文泉驛正黑

圖片
一開始聽說 Ubuntu 13.04 的中文預設字型從「文泉驛微米黑」變成「文泉驛正黑」了。 然後自己試了 Xubuntu 13.04,發現果真如此。 文泉驛正黑體糊糊的,邊緣不清晰,筆劃多的部份幾乎整個糊成一陀,如「體」。 「載」的左下部車,各筆劃很模糊,很難看出各個筆劃,可讀性差。 Fallback 到 Sans-serif,就變成文泉驛正黑體。 較大字與粗體情況下可讀性顯然較高。 於是幫忙去抱怨了一下 [0] 幹麼把已經好多年的預設中文字型改掉?畢竟大多數正體中文使用者都覺得微米黑比較好看啊。 於是,那位更動者,也就是一位英國開發者,回說:「I'm disturbed that "most" Chinese users are unhappy despite my extensive attempts to consult in order to get the configuration right for raring.」。 英翻中大意如下: 我之前曾四處打聽、廣而諮詢,不過就是為了讓設定檔在 raring 中運行得當;但你說「大多數」中文使用者對成果不開心,這讓我心情很賭爛。 我看了才賭爛勒... = = 你的 extensive attempts to consult 該不會都沒有諮詢過臺灣相關對應者吧... 他接著說,畢竟事情都已經發生了,那要不然咱們就在微米黑軟體包內附的 fontconfig 檔案中設定嘛,看要 binding=strong 還是怎樣,我們就別管 language support 中提供的 fontconfig 設定擋了! 然後,我反問了到底什麼理由要把微米黑換掉?於是就沒有任何回應了... @@ 到底是誰說文泉驛正黑比較好啦?翻桌! 話說整個 69-language-selector-zh-xx 的所有 zh 子項,文泉驛正黑不是第一個就是第二個。但即使是第二個,因為第一的 Droid Sans Fallback 系統預設沒裝,所以還是落到文泉驛正黑上... 可惡,我要努力讓 Fedora 把正體中文預設字型變成文泉驛微米黑!就這麼說定了! 參考連結: 0. https://bugs.launchpad.net/...

Fedora 17 安裝後的十件事

更新系統 安裝文泉驛微米黑並調整系統字型 安裝 gnome-tweak-tool  設定輸入法並開啟輸入法指示器擴充軟體包 安裝 LibreOffice 辦公套裝軟體 加入 RPM Fusion 軟體庫 安裝 Flash 與 gstreamer 媒體編解碼器 關閉不必要的 systemd 服務來加速開機 挑選適合自己的 GNOME Shell 擴充軟體包 探索 GNOME 3.4 新的桌面環境 更新系統 sudo yum update 安裝文泉驛微米黑並調整系統字型 Fedora 17 預設採用 AR PL UMing 來作為正體 (繁體) 中文字型,雖然小字由點陣字表示,因此清晰明瞭,但大字時卻因為向量字型風格為 Light (細),加上抗鋸齒效果後卻顯得異常虛弱不美觀。 Fedora 採用 Fontconfig 技術,可以讓各字型在缺失欲顯示字形時,往後尋找是否有可用的其他字型擁有之字形來補上,來達到盡量滿足字形顯示的需求。例如西文字型一定不包含漢字,當欲顯示漢字時,就往後查找符合規則定義的含漢字字型來顯示。 雖然 AR PL UMing 在西方字型分類中應屬於「有襯線字型 (Serif)」,但在 Fedora 國際化組的設計下,以一套 Fontconfig 規則設定將 AR PL UMing 冒充為它不應該屬於的 Sans-serif  (無襯線字型) 與 Monospace (等寬字型) 預設值。 有襯線字型與無襯線字型的說明,請參考 LGJ Notes 的「 serif vs sans serif 」。作者在回應評論者的留言中提到「以上的文章是依大多數人的經驗值為準。如果指的是電腦螢幕,那的確是黑體較佳,因為他需要的是醒目」,我個人也贊同他的看法。 然而,這造成一些缺點:漢字顯示效果與 GNOME 3 介面預設採用的 Cantarell 無襯線字型 (Sans-serif) 風格相互衝突、在中英混雜時顯示上異常突兀。因此我個人建議改用高品質、螢幕顯示效果佳、衍生自 Google Droid 字型的「文泉驛微米黑」。但此字型在螢幕自身像素顆粒大的顯示器上顯示效果較模糊,如果不喜歡,請記得在比較後自行還原設定。 安裝文泉驛微米黑 sudo yum ...

字型檢視軟體

http://suruma.freeflux.net/blog/archive/2009/10/14/fontik-a-font-configuration-gui.html

fontforge 教學資料

http://wenq.org/index.cgi?fontforge_GBK 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