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其字形本源是中央一條大路,左右旁開兩條小路的十字路口。 往前走向中央的大路,演變出行(ㄒㄧㄥˊ)走的意思;也是直行(ㄏㄤˊ)的由來。 列,其字形本源是歹加刀,歹是裂開的圖像,再加刀代表用刀劃開。 分開、劃開變成多個,演變出擺開、排開、一個一個的意思;也是橫列的由來。 在指稱行列時,自然是以眼前方向為直向,稱為行;左右擺開一個一個為橫向,稱為列。 台灣延續直書與行列的本源傳統,依然採用直行、橫列來描述排版的文字方向。 然而數位設備最早誕生自橫排為主的西方國家,數位化時也為了相容常見的歐美文字,漢字跟著橫向排列,於是橫書成為數位排版系統中最早支援的漢字排列方向,早於直書支援。 最早的軟體中文翻譯,是明確區分橫列的,例如「列印」(print)、「命令列」(command line)、「換列」(change line)、「新列」(new line) 等,皆是出自這個時期。 後來文書排版系統興起,也有越來越多軟體支援直書。而直書的所說的行,也因為排版軟體通行之故,大眾依口語直接被挪用至橫書情境使用,行的語義開始擴及並滲入橫書。這也約莫是圖形介面軟體、Windows 作業系統開始大幅流行之時。 文書排版系統中,有一指稱文字流方向的特定術語,Line,沒有區分方向,亦即可以是直書,也可以是橫書。 早期譯者還會視程式特性,在如終端機、文字編輯器軟體中,會將其翻譯為「列」,如「換列」(change line)、「列號」(line number)、「列印」(print) 等。在中文排版軟體興起後,開始出現「換行」(對應至英文的 new line 或 change line 或 line wrap)、「行號」的說法,並逐漸被大眾挪用到橫向語境中。 因此,目前臺灣的程式翻譯,在確定文字明確用於橫向情境,或譯者確定該程式沒有直書情境時,例如終端機、命令列程式、程式碼編輯器,會採用「列」來對應 Line。 至於同時能支援直書或橫書的軟體,例如文書編輯器,或是譯者無法確定程式的文字方向時,則採用廣被接受可同時指稱直書與橫書的「行」來對應 Line。 總結來說,「行」可以是 line,原先是直書,後來也被用於橫書;「列」也可以是 line,明確用於橫書情境。 至於試算表軟體,或其他可清晰區分直、橫單位的軟體,依然採用直行、橫列的標準譯法。 如 column 為欄(少數譯者譯為行),以及 row
感謝分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