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位譯者在考量某個詞彙的翻譯時,必須一併考量原作者本身的文化背景,以及自身語言的文化背景,如此才能得出好的、如實呈現的翻譯。 信實傳遞原文化背景,並以自身語言貼切表達(思果提出的信達貼守則) 以 Weblate 為例,翻譯編輯器除了一般模式外,還有一個提供譯者心識狀態更專注於翻譯的 Zen mode;另外,翻譯專案下也提供一個 Insight 項目向內觀看專案下的大略樣貌,像是翻譯的歷史、活動、統計數據資料等。 如果譯者稍微瞭解近期佛教發展的動態,以及美國嬉皮文化引領的新世紀風潮,甚至到後來心理學浪潮,如心流、正念冥想、超覺靜坐等技巧,便知道作者可能有過相關體驗而特意採用(賈伯斯學禪亦是曾浸在這個文化背景中),Zen、Insight 都是內觀禪修很常見到的英語用字。 因此,這裡的 Zen mode 將之譯為「禪譯模式」(帶有禪意的心流翻譯模式),Insight 直接對應為「內觀」(往內觀看專案的內在樣貌)。Zen 與 Insight 這些皆是作者選擇採用的譬喻詞,而不說 Mind-flow mode、In-project stats。 說穿了,今日若有譯者認為 Zen 此處不該譯成禪譯、Insight 不該譯成內觀,打算依照自身理解與此處作用去描述它,例如改說是「連續模式」(Continuous mode), 或「概觀」(Overview)、「數據統計」(Stats) 諸如此類,等同指明他不懂相關的文化背景脈絡,亦不打算深入瞭解原作者心思,只想以自身見解自行解釋。 一旦完全丟失了原作者採用該詞語想表達出的旨意,這樣一來就不是譯介,而是譯者主觀詮釋的個人改作。 ======== 磅蛋糕,出自嘉義的「自由が丘」小店 再來曾見到網友討論 breadcrumb 的翻譯,抨擊不應該直譯為「麵包屑」云云。 其實,如果譯者慧根夠,就會知道作者採用此字眼的典故出自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糖果屋。糖果屋的故事在臺灣同樣廣受歡迎,幾乎眾所皆知。讀者多半看見這個字眼後,稍微動點腦筋就會想到糖果屋,心中立刻會有相應的概念浮現出來,這也就原作者採用這個字眼的用意。 在這個案例中,甚至可以說兩個語言間的文化脈絡是互通的。 更換原文意思概念,以操作導向或個人解讀來表達(作用理解式轉意改寫) 若另外譯為諸如「網址導覽指引」之類的詞語,無異畫蛇添足,反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