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 COSCUP 2015 之後
希望這次的 coscup 能讓大家去思考可以怎樣幫忙臺灣 GNU/Linux Desktop 領域的發展;而不只是臺上苦哈哈,臺下笑哈哈,然後年復一年依然一樣。
還記得我當時反覆辛苦的做,做得很多很累但看見自己的成果很開心;但我開始擔心,擔心即將不遠的未來,因為我知道這領域的貢獻者很多人都重複,而且重複的人貢獻了絕大多數的事。
還記得我當時反覆辛苦的做,做得很多很累但看見自己的成果很開心;但我開始擔心,擔心即將不遠的未來,因為我知道這領域的貢獻者很多人都重複,而且重複的人貢獻了絕大多數的事。
說實在的,比起一個人做得很辛苦,其實我更害怕的是沒有時間、害怕的是抽不了身,就怕一旦我無法貢獻,現在所有以我為主貢獻的專案都將無以為繼。
所以我開始想,如果沒有主要貢獻的我/我們,來自社群的其他貢獻能不能讓專案維持下去,如果不能,我們能做什麼來改善貢獻環境?
所以我開始想,如果沒有主要貢獻的我/我們,來自社群的其他貢獻能不能讓專案維持下去,如果不能,我們能做什麼來改善貢獻環境?
我把意見提給了當時我認為或許可以協助改善社群參與的可能組織,希望獲得更多實質的意見。而意見很真實,有人說我覺得你搞錯了,你沒有把周遭相關的一些東西算進來,讓這些週遭的人來分擔也就不會這麼累了;有人說如果你有興趣的話那麼要不要就開始做呢?有人說我鼓勵大家做 do-tank 而不是 think-tank;也有人說想得很好,只是沒有人做。
我並不怕別人說我是 think-tank,我也不怕別人對我說「你就是沒有人」,因為當下我就努力在做。當我看到這些意見回饋時,其實有點受挫,因為我的出發點正是「萬一我不做,沒有其他人來做該怎麼辦」,是為了改善「萬一沒有人」這個問題才開始發想的,就是要降低參與門檻,打造出人人都能參與的環境,簡單說就是「不怕沒有人」的環境。也正因為如此,我才會把這個議題拋出來,希望能透過一些已知的、成功的方法 (社群藝術所明載之方法) 逐步改善這樣的環境、推動永續的發展。
其實自由軟體的永續發展,重要的並不是「你就是沒有人」的單一短期英雄式參與,而是「不怕沒有人」的人人長期狗熊式參與。
我試圖在八月上班之前的這段時間,把我可以做的事情都努力做了,包括 LibreOffice 正體中文站新站樣式的更新、LibreOffice 4 UI 的翻譯、靜嘉黑體的注音符號繪製、試圖架設 l10n-tw.org 的雛形、寫下各種改善 GNU/Linux Desktop 在地化各方面參與的想法與提案、推動 fedora 中文論壇的架設、翻譯 fedora RPM 打包的介紹、與軟體自由協會合作為 fedora 臺灣社群募款、以我在 Ubuntu 專案的貢獻申請 Ubuntu Member 資格並通過、試圖協助 Ubuntu-TW 根據《社群藝術》(作者為 Canonical 前社群經理 Community Manager) 中的一些建議改善其社群運作、測試 BountySource 的懸賞機制、設立 l10n-tw 的 GitHub Repo。但深深覺得做得還不夠多,有好多事情才剛起步,但我已沒剩多少時間參與。
後來因緣際會,有機會跟 jserv 同臺講述 GNU/Linux Desktop 中文資訊化目前遇到的問題。那時我想的是或許 jserv 針對此議題的發言,會讓大家更重視目前的問題。
但該來的問題總要面對的,我八月開始上班,在 COSCUP 大會前四天得知原來我週六是要上班的,而且沒有其他人可以替換。是的,除了我沒有人,非常諷刺。
原來週六是要和 jserv 同臺講述臺灣 GNU/Linux Desktop 中文資訊化發展上遇到的困境的,只好趕快找方法排除,最後我把想要講述的概念與想法寄給 jserv 去整合在演講之中。當天上完班,搭高鐵趕到會場已經四點了,沒能聽見 jserv 的演講,讓我覺得很可惜,我很想知道當下大家聽到演講時的反應,會不會這樣的演講能讓大家開始去思索並改善目前的情況呢?很想知道。
從我近期工作情況看來,我已經失去了時間,無法再像從前貢獻那麼多心力在自由軟體專案之上了。
期待,未來臺灣自由軟體參與的狀況,能逐步得到改善,最後能到達「不怕沒有人」的永續參與環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