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6的文章

升級到 Fedora 24 之後的 broadcom 非自由專有驅動

圖片
之前 fedora 23 上,broadcom 非自由專有驅動搞了我一陣子,查了一些資料動手做才讓它跑了起來。但 fedora 24 釋出後的 fedora 23 以及升級之後的 fedora 24,都有一個怪現象:只讀得到 wifi 熱點訊號,但不管怎樣連線都連不上去。 總之升級到 fedora 24 後,今天下定決心要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去爬爬有沒有什麼新資料,有找到一些今年2016年3月針對 f23 的資料。 動手測試的總結:f23 更新到最新狀態,以及 f24 都不再需要手動編譯,或是停用 mode n。因為不管是手動編譯或是停用 mode n 都會有上述的「只看得到 wifi 熱點訊號,卻怎樣也連不上」問題… f23最新狀態和 f24 都只要加入 rpmfusion 這個第三方軟體庫,然後下以下指令即可:  sudo dnf -y install kernel-devel akmods akmod-wl broadcom-wl 我的電腦可能有殘留之前 akmod 編譯的 module,一開始無效,再另外下  sudo akmods --force 強制重編 module 後重開機就能正常連到 wifi 熱點了。 但是另一個小問題是,跑一跑會看到 broadcom 跑掛的臭蟲報告… 不過 wifi 還是可以用,似乎有重新啟動 module 吧,總之能用就不管它了。 另一個大問題是,wifi 熱點明明就在我旁邊,但是收訊的強度會一直飄來飄去,不是很穩,而且超出一個距離後雖然其他裝置都還收得到強訊號,但這臺筆電的 wifi 卻已經完全連不上了… Orz 未來我要買 Librem 13 作為我的工作機,不想再煩惱這些有的沒的專有驅動問題了。 慢慢來存錢買吧,或是誰來買給我也可以。XD 參考資料: https://fedora-tw.org/t/feodra-22-23-24-broadcom-bcm43142-802-11b-g-n/32/1

真心徵求《中日韓越資訊處理》絕版書

因為來到 Linux 桌面,認同自由軟體運動的精神,遇到使用上的各種中文問題,讓我一直對於中日韓越資訊處理很有興趣。 一直聽聞《中日韓越資訊處理》一書和小林劍的大名,很想一讀。 記得大學畢業時後,剛好適逢國中圖(國立臺中圖書館)開放不久,前去探索時發現《中日韓越資訊處理》,便滿心歡喜的借了一陣子。 後來也去網路上查了二手書資訊,有看到露天剛好有人有賣,只可惜當時沒錢沒下標,而且還想說未來仍有機會到國中圖借閱。 接著當了兵,又回到了家鄉嘉義服務。然而 Linux 桌面下的中文問題還是依然存在,必須要做點什麼才行。 這幾天我剛從 fedora 23 用圖形界面方式升級到了 fedora 24,甚是開心。但又想到了中文問題,突然下了「fedora」和「 中文」兩個關鍵字,想知道能查到什麼。 發現很久以前,三秒緯對我的一篇訪問[1],轉錄並修整如下:     他目前是中山醫學院牙醫系的學生,也是目前 Fedroa 台灣社群的大使。自己本身有參加許多的翻譯工作,像是 Ubuntu 的正體中文翻譯、Libreoffice、GNOME、Tryneeds 專案等等,他本身專注的工作就是在自由軟體的翻譯上。而除了自由軟體的翻譯之外,他也常常協助回報臭蟲 (bug),將有使用者可能也會遇到的問題找出來,然後直接回報給上游開發者或者是製作團隊。      他接觸到自由軟體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國中時期,那個時候因為老師有報告要做,而題目剛好是跟自由軟體有關,所以他才開始去找了跟 Linux 有關的資料。也就是在國中的時候(2003年),買了 Fedora Core 第一版的書,也可以說是他最早最早接觸到的 Linux 作業系統。接著,他因為這項作業而發現了 DistroWatch 網站,進而認識了一個 Linux 散佈版本的分支系統叫做 Knoppix,特點是不用安裝起來,只需要 Live CD 就能運作的版本。之所以重要就是它不會更動硬碟,因此可以方便試用、使用 Linux。接著,他注意到了有臺灣人自己(臺南縣網的 OSL3)製作的類 Knoppix 客製版本─B2D,所以也拿這個版本來嘗試了一下,就這樣愛上了 Linux 作業系統。     不過真正要說深入投入自由軟體活動,則是要算在升大學的暑假那一年開始。他發現到臺灣有在進行軟體翻譯的總合平臺,也就是

完善的 GNU/Linux 桌面電腦應該如此

圖片
在臺灣,GNU/Linux 桌面一直在電腦桌面領域推動不起來,其實有很多原因。 歸納起來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購買的硬體無法良好支援 Linux 作業系統,所以裝不起來; 二、想要和 Windows 安裝在一起,但是卻卡到了分割區設定、Secure Boot 或是 UEFI 的問題,不會解決或無法解決; 三、選好一套 GNU/Linux 散布版本後,裝到電腦卻發現中文支援有點缺陷,包括: GNU/Linux 安裝程式無法直覺切換成中文、 以中文介面裝好作業系統後,重新登入卻發現介面還是缺少許多中文翻譯、 系統預設字型不好看、系統的 Sans-serif 該對應黑體,Serif 該對應宋體/明體,Monospace 該對應等寬中文字體(英文為中文字寬半寬)卻沒有、 安裝程式沒有自動安裝輸入法,或輸入法設置不良無法正常運作、 散布版沒有提供自己想要的輸入法(注音、倉頡、無蝦米、行列為四大宗) 四、 所要使用的軟體介面翻譯缺失、不良,沒有支援在地使用習慣(例如辦公作業中,臺灣常用中一刀紙張格式作為列印用,應該要有這個紙張大小選項) 那麼你說人們有選擇作業系統的自由嗎?我看不見得,選擇 GNU/Linux 系統的第一件事就被限制在「請自行查詢/找出支援 Linux 的硬體,沒有明列的話就當碰碰運氣囉!」。 當然,要市面販售的電腦硬體能良好支援 Linux 的確很難,或許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而當我們影響力不夠大,還無法大到能影響廠商時,確實管不著。 而 Linux 作業系統很大層面圍繞著自由軟體/開源軟體世界運作,各大軟體專案的開發方式通常都能讓大眾自由參與;也就是說跳脫硬體層面,在軟體層面或許我們可以試著努力去做改變,讓未來我們能因改變而受益。 第二點的解決方案,約莫就是寫好 Secure Boot / UEFI 的相關設定文件,放在一個專門 Linux 桌面應用的文件網站上公開給大家分享。 第三點的事務很多,就 GNU/Linux 散布版獨立的事(如自有軟體之翻譯、預設字型、字型打包、預設輸入法),需要各個 GNU/Linux 散布版的愛好者/貢獻者(有心人)自己投入心力作出改變了;至於那些橫跨 GNU/Linux 散布版本的事(如常用程式翻譯、中文字型、輸入法框架,以及注音、倉頡、無蝦米、行列輸入法等),就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