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來抓蟲,我們付錢
非營利公司所維護的自由軟體專案通常都有個問題:沒有足夠的人力與時間修復每隻臭蟲。 這是起因於這類自由軟體專案多半是設計師業餘投入,以正職養活自己,讓自己閒暇時間可以投入;另一類則是以專案為主業,試圖靠贊助、付費功能養活自己。不過礙於自由軟體可自由取得的特性,投入者幾乎無法得到金錢上的回饋,所以後者的數量很少。 麻煩的事情就是,既然多數投入者都不能全心專注在這個專案上,那使用者又該如何期待軟體的品質變好、發現的臭蟲都能盡速解決呢? 這就是自由軟體專案的「投入時間」惡性循環:閒暇開發 + 自由散布 => 程式臭蟲無法迅速處理 + 沒有從專案獲得收入 => 使用者失去興趣 + 無意捐款 => 找正職養活自己 + 副業自由軟體開發。 然而,專案受到歡迎也會另開發者頭痛,因為回報的臭蟲量會大量增加,如果開發者不多時,將對專案帶來管理上的災難。究竟是要先停下腳步,分類好臭蟲逐步處理到某個程度後再繼續開發新功能呢?還是一邊開發新功能,一邊處理臭蟲呢?這成了該專案是否能繼續下去的關鍵時刻。除非有更多新血人力協助處理,否則專案受歡迎的同時,原本開發團隊的步調、規劃、目標,會被突然湧入的回饋打昏。可是人力要怎麼吸引過來?這又回到了今天的重點:投入時間的惡性循環。 圍繞在這循環中的關鍵,就在於是否能解決投入者生活上的金錢問題,一旦生活無虞,就能全心投入,臭蟲也就逐漸少了,功能也越加豐富了。 自由軟體與專有軟體相比,其實對於資金的需求相去不遠,就是所得資金要滿足開發軟體的成本;差異只在於資金的投入方式而已。自由軟體的資金投入方式有:開發者自行投入 (以正職來養自己作副業)、募款 (使用者、公司行號、基金會給予捐助)、組織機構參與 (公司行號、基金會直接參與開發,多半為大型、企業相關領域之開源軟體專案才有此種投入)。 由於小型自由軟體專案很難取得公司行號、基金會的捐助或參與,想要增加投入時間、拉攏人力參與,能仰賴的資金來源扣掉自己的薪水外,就只能仰賴使用者了。可是,別忘了自由軟體幾乎皆能免費取得!自由軟體可是直接給予使用者使用、研究、改善軟體的權利,並不像專有軟體般,需要付費才能取得使用授權。以資金的流入量,單就「使用者」這領域來說,自由軟體可是落差大了。 近來也有不少專案都試圖透過群募資金平台,徵集特定數目資金來支付開發者在某段時間內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