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RFC 2119 五級要求

RFC 2119 五級要求 必須MUST / 要求REQUIRED / 應當SHALL(強制要求,必須如此) 應該SHOULD / 建議RECOMMENDED 得以MAY / 可選擇OPTIONAL(有選擇,可以) 不該SHOULD NOT / 不建議NOT RECOMMENDED 禁止MUST NOT / 不得SHALL NOT(強制禁止,絕對不可) 台灣法律用語三級要求 應 = MUST (強制要求,必須如此) 得 = MAY(有選擇,可以) 不得 = MUST NOT(強制禁止,絕對不可)

Release 發行, Release Note 發行備註, Pre-release 預先發行, Release Candidate 發行候選版

在電腦資訊界中打滾,總會常見到 Release Note 一詞。通常是軟體的發行單位推出新版本時,一併附上該次版本值得注意的變動、新功能與特性、 臭蟲 修正等簡要資訊,讓使用者可以一次概覽產品的新狀態,好準備採用。  軟體產品正式推出時,這個動作稱為「Release」。在正式發行之前,可能會有內部測試「Alpha」,再來外部測試「Beta」兩個階段。外部測試時也算是一種 release,但非正式 release,所以稱為 Pre-release,比較繁複的會依次 Release Candidate 發行候選版 1 2 3 下去,直到確認產品沒有重大問題 (blocker) 阻擋發行,就會宣布正式 Release。 以公開透明開發,而且採自由軟體授權的 LibreOffice 為例,在產品新版的內部開發階段,依據情況而定,主導開發者(或品管者)會在提交特定功能,或臭蟲修正的程式碼到儲存庫的同時,也一併在 Wiki 中對應版本的 Release Note 裡寫下簡短的概要介紹。 Fedora 這套 GNU/Linux 作業系統也是一樣,在新版的內部開發階段,開發者會先提案變更的 Change Proposal 給工程執導委員會確認,接著進入開發過程,等到時程表約略要推出新版時,再由工程執導委員會 (Engineering Steering Committee, ESC) 評估進度並確認是否完成,通過品管測試後,推出整套作業系統的 Release Candidate。反覆測試幾次無重大問題後,最終發布 Release Note 與新版本推出的消息給大眾,讓大眾可以開始採用。 瞭解一般軟體產品開發的流程後,我們來看 Release Note 和 Release Candidate 的翻譯怎麼說比較好。 個人推薦翻譯者可以多參考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或 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ies 英英字典的英文解說,來瞭解與確認對應詞語在英語世界中是怎樣被理解與使用的,而非我們自己過去學習時以中文詞先入為主以為的概念。 以 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ies 為例,符合上述情境的 Release 釋義有:    stop holding something: ...

Property 屬性, Attribute 特性

剛好被問到這兩個字的翻譯,已經在 LibreOffice 中使用多年。 Property 在 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ies 釋義為:      a thing or things that are owned by somebody; a possession or possessions 指屬於誰所有的物品,更貼近「屬性」。   Attribute 在 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ies 釋義為:     a quality or feature of somebody/something 指某人某物的品質或特質特徵,更貼近「特性」。  特性,一般是指這個物體和其他物體特別不同之處,而不會隨著分類方法、思考方式改變,是人類賦予事物的標籤。 英文的 Attribute 比較類似這個概念,以馬自達的魂動紅特色車為例,它的顏色:「魂動紅」,品牌:「馬自達」,引擎:「SkyActive」等等,這些就是與其他車子特別不同之處。 屬性,通常是指物體具備的性質,可能各式各樣,只要是可以觀察得到的性質即可,是人類依感官觀察事物的不同面向。 英文的 Property 比較類似這個概念,以上述的車子為例,則是有「顏色」,有「品牌」,有「引擎」 等等,這些就是物體所具備的性質。

Intel NUC 8i5INH 在 Linux 上 3.5mm 音源插孔無效解法

買了 Intel NUC8 i5INH 很久了,一直苦於 3.5mm 音源孔無法播音效,只能透過 AMD HDMI 接上的螢幕內建喇叭播,實在是體驗很差。 最近在弟弟的推坑下買了 Austrian Hi-X65 開放式耳罩耳機,如果不能接上電腦聽實在太可惜了!今天心血來潮,查了一下網路,找到這篇《 How To Fix Audio Issue (Dummy Output) In Intel NUC On Debian 11 And Proxmox 7 》。 發現 Linux 已經自動載入 snd_hda_intel 驅動,而且有找到兩個 psi 音訊輸出裝置: 00:1f.3 Audio device [0403]: Intel Corporation Cannon Point-LP High Definition Audio Controller 和 01:00.1 Audio device [0403]: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AMD/ATI] Baffin HDMI/DP Audio [Radeon RX 550 640SP / RX 560/560X] 所以其實只是自動設定的組態出錯而已。 解決方法很簡單,打開終端機,透過指令加入一個帶有相關調整選項的設定到 alsa-base.conf 組態檔裡即可。 $ echo "options snd-hda-intel model=dell-headset-multi" | sudo tee -a /etc/modprobe.d/alsa-base.conf  重新開機後,插入音源線後,GNOME Shell 會提問你插入的是哪一種音訊,頭帶式耳機、耳機麥克風、麥克風?選好你的對應即可。 從今以後可以享受 3.5mm 音源輸出啦!爽!

GNU 網站語言翻譯協調者的實用資料

Free software, free society 對照 https://hackmd.io/VQXyik2-Qj6evg1On5bLJA?view zh-tw 正體中文翻譯專案任務協調 https://savannah.gnu.org/task/?group=www-zh-tw cvs 常用法 https://www.gnu.org/software/trans-coord/manual/web-trans/web-trans.html#Commits gnu 網站翻譯 README https://www.gnu.org/server/standards/README.translations.en.html cvs 翻譯協調者操作手冊 https://www.gnu.org/savannah-checkouts/gnu/trans-coord/manual/cvs/cvs.html#Top cvs 快速入門 http://www.study-area.org/cyril/opentools/opentools/x718.html gnu 網站官方優先翻譯目標 https://www.gnu.org/savannah-checkouts/gnu/trans-coord/manual/web-trans/html_node/Priorities.html po 檔檢核 https://www.gnu.org/server/standards/translations/po-how-to.html 特別條目 Translator's Credit https://www.gnu.org/software/trans-coord/manual/gnun/html_node/Credits-Slot.html 特別條目 Translator's Note https://www.gnu.org/software/trans-coord/manual/gnun/html_node/Notes-Slot.html#Notes-Slot gnu 網站指引 https://www.gnu.org/server/standards/gnu-website-guidelines.html gnu 網站管理指引 https://www.gnu.org/server...

Quit 退出, Exit 離開

一些常用詞語的翻譯。 Quit 退出 Exit 離開 Abort 中止 Terminate 終止

Fedora 的新翻譯平臺 Weblate 上線

去年 (2019) 中起,Fedora 社群的在地化 (l10n) 貢獻者開始討論,要從原先 Red Hat 自家停止維護的 Zanata 翻譯平臺,轉移至積極維護中的開源網頁式持續性在地化翻譯平臺 Weblate。隨後,LibreOffice 社群也開始討論,並同樣決議轉移至 Weblate。 如今 (2020) 三月底,無論是 Fedora 或 LibreOffice 社群皆已轉移完成。 Fedora 的新 Weblate 翻譯平臺網址為: https://translate.fedoraproject.org/languages/zh_TW/ 歡迎所有喜愛 Fedora 專案,並想要為之貢獻一分心力的網友們一同參與!

GNOME Boxes 安裝 Windows 10 祕訣

從今天起放棄 VirtualBox,改投入 GNOME Boxes (機櫃) 的懷抱。 GNOME Boxes 背後的技術 有 QEMU with KVM、libvirt、SPICE、VNC。簡而言之,就是一套 GNU/Linux 下很成熟的虛擬化技術,以 Red Hat 公司為主導開發(KVM、libvirt、SPICE)。 1. 記憶體至少分配 3GB,硬碟至少 50GB 2. Windows 10 安裝完成後,要安裝 Spice-space 的 Windows guest tools ,才會有正常的解析度,以及剪貼簿共用。 3. 如果要和主控端共享資料夾 ,要安裝 spice-webdavd ,並重新開機。重新啟動後,到 GNOME Boxes 右上角三個點裡面的「屬性」裡設定,到「裝置與共享 > 資料夾共享」,選擇想要共享的資料夾即可,在檔案總管裡會現身為 Z: 網路磁碟機。

中文排版精要大綱

1. 歐文排印字體基本分類:襯線體、非襯線體,以及等寬體(LibreOffice 排版設計第四章 77) 2. 歐文排印基本字型樣式:羅馬體、義大利體、粗體(LibreOffice 排版設計第四章 79) 3. 中文排印字體基本分類:明體、楷體、仿宋體、黑體、圓體(應該要增補的內容) 4. 簡易中文歐文混排搭配原則(可以打破此原則,但如果沒有其他評判標準可依循時則採用此簡易原則):明體、楷體、仿宋體配襯線體,黑體、圓體配非襯線體(應該要增補的內容) 5. 基本對齊方式:中文多採兩端對齊,但最後一行向左對齊。(LibreOffice 排版設計第五章) 6. 歐文斷字處理、第一行縮排、行距設定(LibreOffice 排版設計第五章) 7. 文字放在圖片上時,文與圖之間要有明顯對比(LibreOffice 排版設計第六章 149) 8. 邊框與陰影沒事不要用(除非有目的要製造效果) 9. 有步驟順序性的列表用數字清單,沒有步驟順序性的列表用項目符號清單(LibreOffice 排版設計第十章 296) 10. 臺灣常見的中文排印標題樣式與內文樣式為:標題大字黑體,搭配內文小字明體,強調處用楷體;或是標題大字楷體,搭配內文小字明體,強調處用仿宋體或圓體(應該要增補的內容) 11. 在書本設計中,左至右橫向排印的書籍,開章第一頁皆在右頁(LibreOffice 排版設計第八章 221) 12. 邊距設計的重點,書本式左右翻頁的書籍中,左右兩邊要留約一些手指擺放的寬度,中央因裝訂而出現的溝不能太窄而使文字被溝吃掉(LibreOffice 排版設計第八章 228 231) 13. 目次的設計,可以先設定好內容的標題樣式、內文樣式層級後,以程式內的功能自動產生(LibreOffice 排版設計第十一章 349) 14. 投影片設計,條列重點式落落長的投影片,是講者不在場時才能使用(LibreOffice 排版設計第十二章 383) 15. 常見的開放授權字型:思源黑體(黑體)、思源宋體(明體)、jf Open 粉圓(圓體)、全字庫宋體(明體)、全字庫楷體(楷體)(應增補的內容) 16. 常見的開放字型授權有:SIL OFL(主流)、Apache、GPL、APL (文鼎公眾授權 Arphic Public License)

VirtualBox VDI 磁碟遷移工作需要修改 uuid

本人剛買了一顆 1T SSD 的美光硬碟,原先放在 USB3 外接硬碟的 VirtualBox VDI 硬碟檔就考慮更換位置了。 先將檔案複製到所要的位置,然後下以下指令:  VBoxManage internalcommands sethduuid 'Windows 10.vdi' 接著在 VirtualBox 下「設定 > 存放裝置 > 控制器:SATA > [Windows 10.vdi] 」右側面板箭頭下拉圖示選擇一下新的 VDI 硬碟位置即可。

未來走向

未來,我會越來越專注在我的工作,以及想學與做的事本身,也就是醫藥與療癒領域。 至於自由軟體翻譯這塊,大略只會繼續維護 LibreOffice UI、GNOME 部分自用軟體、Fedora 部分軟體、GNU 網站翻譯與校對上,其餘皆應沒有多餘的時間與心力繼續下去。 darktable 的翻譯從二月起就有要推,但還找不到時間校對並推回上游,這部分一定會在今年度解決,我會努力擠一擠,哈哈!XD

Blender 翻譯未來 2019

Blender 2.8 大抵已定,不過我是幾乎抽不出時間為它翻譯了。 身為 Blender 在地化專案的正體中文語言協調人,實際上應該要帶領翻譯團隊,與翻譯者們定期互動並協調工作、討論翻譯、擬定術語等,最後上傳翻譯到官方專案中。不過以臺灣的社群參與狀況來看,目前我們沒有翻譯團隊的翻譯志工參與者,而只有協調人。 多年前,約略是我大學時期,我花費大把寒暑假時間,從頭到尾將 Blender 2.6 的翻譯跑過一次,並修訂、校正不少舊的錯誤,曾經衝到 90% 以上的翻譯比率。然而出社會工作後,再也沒有這樣的時間處理,畢竟還是要討生活的。 所以,歡迎有興趣協助翻譯的朋友,無論有無經驗皆可,動手幫忙翻譯,我能協助給予翻譯上的相關觀念、建議、討論,並提供曾經使用過的術語對照表,最後協助上傳至官方專案中。 有熱誠長期投入、有興趣改善 Blender 正體中文翻譯的朋友,歡迎與我聯絡,請 email 至 pswo10680 [At] Gmail Dot com。 目前我們把翻譯檔放在 GitHub 的儲存庫上 https://github.com/l10n-tw/ blender -branches-tw ,裡面有稍微簡介翻譯專案,並已經和 Weblate 翻譯平臺整合,意思是各位可以直接註冊帳號,並線上協助 blender 翻譯了! Weblate 翻譯平臺網址 https://r2.tw.pan93412.dedyn. io/engage/ blender /?utm_source= widget 歡迎大家一同參與翻譯!有什麼問題都歡迎提出。 至於若想自己編修翻譯並輸出給自己使用,可以前往官方翻譯檔位置 https://developer.blender.org/diffusion/BTS/browse/branches/zh_TW/ ,再用 poedit 編修後輸出 mo 檔,最後將之放置到對應檔案覆蓋即可。

darktable 翻譯流程

前置作業   sudo dnf builddep darktable   pip install --user jsonschema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l10n-tw/darktable.git   cd darktable   git remote add upstream https://github.com/darktable-org/darktable.git 翻譯前  git pull --rebase 建置   git submodule init   git submodule update  ./build.sh 建立 pot 模本  intltool-update -p 接著再用 poedit 打開 pot 檔,建立 zh_TW.po 並接手翻譯即可。 以 pot 模本更新 po  intltool-update your_PO_file 官方給譯者的翻譯資訊 https://github.com/darktable-org/darktable/blob/master/doc/TRANSLATORS.md

translation project 與 robot 打交道的技巧

寄給 robot 的主旨是     PACKAGENAME-VERSIONNUMBER.TEAMCODE.po 其實就是你從 translationproject.org 下載的對應語言 po 檔檔名,可以直接複製貼上。 寄出前,用文字編輯器檢查一下 po 檔標頭中 Project-Id-Version 欄位的版號有沒有和檔名中的版號一致,這點很容易忽略。 確認標頭內容差不多後,就將 po 檔作為附件寄出給 robot,信件內容維持空白即可。

程式翻譯與文化引介 — 論譯法風格,兼談 breadcrumb、permission、lint 等譯詞

圖片
當一位譯者在考量某個詞彙的翻譯時,必須一併考量原作者本身的文化背景,以及自身語言的文化背景,如此才能得出好的、如實呈現的翻譯。 信實傳遞原文化背景,並以自身語言貼切表達(思果提出的信達貼守則) 以 Weblate 為例,翻譯編輯器除了一般模式外,還有一個提供譯者心識狀態更專注於翻譯的 Zen mode;另外,翻譯專案下也提供一個 Insight 項目向內觀察專案下的大略樣貌,像是翻譯的歷史、活動、統計數據資料等。 如果譯者稍微瞭解近期佛教發展的動態,以及美國嬉皮文化引領的新世紀風潮,甚至到後來心理學浪潮,如心流、正念冥想、超覺靜坐等技巧,便知道作者可能有過相關體驗而特意採用(賈伯斯學禪亦是曾浸在這個文化背景中),Zen、Insight 都是內觀禪修很常見到的英語用字。 因此,這裡的 Zen mode 將之譯為「禪譯模式」(帶有禪意的心流翻譯模式),Insight 直接對應為「內察」(往內觀察專案的內在樣貌,並稍微變化用語,以降低內觀二字的佛教感)。Zen 與 Insight 這些皆是作者選擇採用的譬喻詞,而不說 Mind-flow mode、In-project stats。 說穿了,今日若有譯者認為 Zen 此處不該譯成禪譯、Insight 不該譯成內察,打算依照自身理解與此處作用去描述它,例如改說是「連續模式」(Continuous mode), 或「概觀」(Overview)、「數據統計」(Stats) 諸如此類,等同指明他不懂相關的文化背景脈絡,亦不打算深入瞭解原作者心思,只想以自身見解自行解釋。   一旦完全丟失了原作者採用該詞語想表達出的旨意,這樣一來就不是譯介,而是譯者主觀詮釋的個人改作。 ======== 磅蛋糕,出自嘉義的「自由が丘」小店 再來曾見到網友討論 breadcrumb 的翻譯,抨擊不應該直譯為「麵包屑」云云。   其實,如果譯者慧根夠,就會知道作者採用此字眼的典故出自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糖果屋。糖果屋的故事在臺灣同樣廣受歡迎,幾乎眾所皆知。讀者多半看見這個字眼後,稍微動點腦筋就會想到糖果屋,心中立刻會有相應的概念浮現出來,這也就原作者採用這個字眼的用意。 在這個案例中,甚至可以說兩個語言間的文化脈絡是互通的。 更換原文意思概念,以操作導向或個人解讀來表達(作用理解式轉意改寫) 若另外譯為諸如「網址...

在 fedora 上將 Google Nexus 6 (shamu) 刷機成 LineageOS

圖片
首先安裝必要的工具  sudo dnf install android-tools   再來參考 LineageOS wiki 上的資料,以下為 Nexus 6 代號 shamu 的相關資料。 https://wiki.lineageos.org/devices/shamu/ https://wiki.lineageos.org/devices/shamu/install Nexus 6 刷完機後,採 LineageOS 15.1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除了刷 LineageOS 外也打算安裝 GApps,那麼在 recovery mode 選 Install 安裝時,必須要 Add more zips 多選 GApps 的 zip,而不是只有單選 shamu lineageos 一個。 否則一旦開機,之後要再裝 GApps 就只能 format data、advanced wipe 後從頭開始。  shamu 相關檔案下載 TWRP https://dl.twrp.me/shamu/ LineageOS https://download.lineageos.org/shamu GApps https://wiki.lineageos.org/gapps.htm

感謝有您——個人自由軟體參與回顧

圖片
昨天晚上,信箱來了一封信,是由我放在本網誌側邊欄中贊助連結來的,感謝林姓網友贊助了 600 圓臺幣!這是連結放著多年來的第一筆贊助,甚是感激!今日有感,寫下了這一段我個人參與自由軟體的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就自己隨意看看囉。 翻譯自由軟體這差不多十年來,一開始是因為喜歡上自由軟體無私的精神開始踏入的。 緣起 一切最初的起因,就是我就讀嘉義市立北興國中電腦課中(2003年), 吳政祥 老師 在第一堂課便介紹「作業系統」,它是操控電腦進行作業的基礎環境;市面上常見的是 Windows,此外還有 DOS、Mac OS 等,甚至有一種「 完全自由 」的 GNU/Linux 作業系統 。 Fedora 13 桌布,Kyles-mockup-2。飛向自由的浩瀚無垠宇宙 一般人買電腦,主要用途不外乎辦公打字和上網查資料。除了自由的 GNU/Linux 作業系統外,也有自由的辦公軟體——OpenOffice.org,以及自由的瀏覽器——Mozilla Firebird 或 Mozilla Suite。後續課程中,也從老師那學習了 OpenOffice 的操作、Mozilla Composer 的操作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我開始崇尚起 自由軟體背後的精神 。 家中的個人電腦裡,我就是從 Windows 平臺上的 Mozilla Firebird、Mozilla Suite (SeaMonkey) 開始接觸的,而 MozTW 論壇 是當時我最常瀏覽的網站之一。在那個年代裡(大海盜時代),除了自由軟體外,我也在網海裡四處飄盪,找尋各種覺得有用、值得採用的軟體與資源。 GNU/Linux 初探——Tetralet、jserv 隨後,隨著對自由軟體興味越來越濃,便花費了臺幣六百左右,購入了旗標出版的 Fedora Core 1 書籍,每天睡前讀一點,但從來沒有裝到電腦裡。從這本書中,知道了 DistroWatch.com 、freshmeat.net、SourceForge 等,也試著在上面亂晃,知曉了軟體海之遼闊。 在 DistroWatch.com 裡,我發現了 Knoppix 這套基於 Debian 與 KDE 桌面的 Live CD。查詢資料的過程中,相繼發現了 自由軟體技術交流網 、舊臺南縣網路中心的 B2D 專案 、 Moto 摩托學園 等。...

翻譯者簡要 cvs 用法 (以 gnu 網站為例)

前置環境 (專案成員 CVS 存取,透過 SSH) cvs -z3 -d:ext:[USERNAME]@cvs.savannah.gnu.org:/web/trans-coord co www 若為匿名者 (非成員), cvs -z3 -d:pserver:anonymous@cvs.savannah.gnu.org:/web/trans-coord co www 翻譯前 cvs update 翻譯中 編修 po 檔 再將 po 檔加入版本管理系統追蹤之列 cvs add po/pagename.zh-tw.po 翻譯後 cvs commit -m "(FILENAME): Short description of the change." po/pagename.zh-tw.po Commit 摘要指引 https://www.gnu.org/software/trans-coord/manual/web-trans/web-trans.html#Commits  參考資料 GNU 網站譯者指引

翻譯者簡要 svn 用法 (以 blender 為例)

前置環境  svn checkout --username [USERNAME] https://svn.blender.org/svnroot/bf-translations/branches 翻譯前  svn up 翻譯中 編修 po 檔 翻譯後  svn commit -m "update to Chinese (Taiwan) translation" zh_TW/zh_TW.po 參考資料 Blender SVN howto

常見的翻譯 epic fail

有「A, B and C」或「A, B or C」翻譯成「甲、乙,和丙」或「甲、乙,或丙」的。 可是,大家在讀以漢語為本的小說或文章時,絕對只會看見「甲、乙、丙等」或「甲、乙、丙……等等」這樣的寫法。 很喜歡思果著作裡說的,佳譯像鹽化在水裡,看不出痕跡,但鹽總在那裡,沒有添,沒有減。 好的翻譯應該不著痕跡,像是母語寫成的一樣,而且應該貼合原著寫作的意境。 想的是:「當原作者會講本地語言時,他會怎麼表達呢?」。 所以,譯者本身的母語文素養也是很重要的,以英漢翻譯為例,起碼要會寫基本的漢文文章,瞭解漢文語句的結構,才不至於翻譯時迷失了,變成翻譯味濃厚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