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為什麼自由軟體?為什麼 Linux 桌面?

自由軟體 自由的價值:不被特定廠商、規格束縛,有自主性 實質平等:不分你我(資訊科技社會之基礎建設、公共事業) 成品共享 人群共創 Linux 桌面 自由軟體生態圈的根基(推動自由軟體、自由內容的最佳載體和平臺) 人人都可以自由使用、自由研究、自由分享、甚至透過一己之力作出改變 多元、充滿各種可能(軟體之寶庫、重拾使用電腦的歡樂 Put the fun back into computing) 操之在己的電腦,自己的運用自己決定(包括隱私) 背後的精神體現 共創共享;共生共榮 法國大革命精神:自由、平等、友愛 佛教覺醒之道:無我 大乘菩薩道:自利利他 南非 Ubuntu 精神:I am what I am because of who we all are. 《鋼之鍊金術士》:一為全、全為一 《龍族》:我不是單數 《君の名は。》:結び(むすび),將繩線連結起來的是『結』,牽起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也是『結』,時間的流動也是『結』,全部都是神的力量。我們製作的結繩,也是神明的作品,體現了時間的流動,聚在一起成型,扭轉、纏繞,時而返回原路、或者斷裂,接著又再聯繫一塊,這就是所謂的『結』,是所謂的『時間』。 請參考拙作《 自由軟體:不只是軟體,更是編織人心的故事 》。  受自由軟體精神影響衍生出的專案 1. Creative Commons (inspired by GPL) 受開源軟體開發方式影響而衍生出的專案 1. Mozilla (influenced by 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 by Eric S. Raymond) 受去中央精神影響衍生出的專案 1. Git 2. BitCoin 類似的開放文化專案 1. Wikipedia 後記 最近發現《 來用 GNU/Linux 吧! 》這個網站,簡要描述了許許多多我深感認同、且覺得重要的觀點。 突然發覺這個網站上的內容太過基礎、重要,而且淺顯易懂,所以要好好推廣出去讓更多人知道才行。 我透過前個週末匆忙初次校對一遍,把「大多數」翻譯有問題的地方都修正了,剩下的錯誤就要靠各位關注者的眼睛了! With enough ...

自由暨開源軟體與商業小探討

著名的自由暨開源軟體商業服務公司 1. Red Hat 2. Canonical 3. Novel 4. IBM 著名的商業應用案例 1. Linux 衍生產品 (許多以 Linux 為底開發的產品已深入生活中,也有很多商業公司投入開發) 2.  Android (利用 Linux 為核心,以及其他自由暨開源專案) 3. iOS (利用 Darwin 為核心,以及其他自由暨開源專案) 4. Oracle (利用各種自由和開源產品) 5. Facebook (起始於 LAMP 架構,並開發且利用各種開源專案) 6. Yahoo (創業時利用 FreeBSD 架服務) 7. Whatsapp (利用 FreeBSD) 商業討論 用語解析 問:什麼是商業? 答:簡單說就是以「營利」為目的。 問:什麼是 商業軟體 ? 答:軟體的開發受到 商業行為 的支持而開發成,有則是商業軟體,包括 自由軟體 和 專有軟體 。 問: 自由軟體的反面? 答: 專有軟體 問:免費軟體? 答:免費的專有軟體 問:付費軟體? 答:付費的專有軟體 問: 為什麼自由軟體不能以「免費軟體」或「付費軟體」來稱呼? 答:因為自由軟體的授權允許散佈者自由地向收受者收取合理的費用,因此 不一定可免費,也不一定要付費,端看散佈者而定 。這個概念 類似 薛丁格的貓 ,要打開觀察才知道貓是生、是死 。 問:專有軟體與自由軟體的主要差異? 答:並非價格,唯授權、開發方式不同而已。 自由軟體並不反商、可以販售,常見作法 購買制 期費制(定期付費以持續取得軟體或軟體支援服務) 雙授權制(若改作想封閉源碼就必須付費) 自訂價、樂捐、基金會、周邊商品 群募專案、獎金懸賞 專有軟體透過免費化營利,常見作法 免費防毒軟體(擴大 user base,提升轉換率、吸引購買正式版) 免費作業系統(作業系統即販售平台,賣加值服務,如 MacOS 或 iOS 上的 Apple Music、iCloud、App Store、iTunes⋯等服務) 學生授權免費(掌握未來客戶群、提升轉換率、吸引購買正式版) 小結 軟體免費...

邁向永續的臺灣桌面應用自由軟體在地發展

 ─ 談跨專案的 L10N 專案、L10N 社群經理 (Community Manager)、和專職貢獻者 (長文慎入) 因為自由軟體的共創共享,不分你我是何人精神而喜歡上自由軟體,因此個人滿在乎桌面應用自由軟體的在地發展的,尤其是 Linux 桌面領域的永續發展。想讓 Linux 桌面有朝一日能飛入尋常百姓家。 然而 Linux 桌面領域的基本中文資訊處理,不管是介面翻譯也好、字型顯示也好、文字輸入也好,總是處在堪用邊緣。每當有不錯的進展後卻又乏人問津,導致實際成品上的支援衰落。 翻譯 以個人翻譯經驗為例,可能軟體前一版有時間大幅度完成翻譯,但之後貢獻時間不足或關注項目轉移後就又開始缺失了,目前最為明顯的例子是 LibreOffice。雖然以往 UI 部分我都能衝上 100%,但如今開始職業生涯後,往往回家不是要準備報告,就是一陣疲累,全無動力、心力再去處理翻譯。只要任何的自由軟體專案越來越成熟專業複雜,每次發表新版都會有大量字串,業餘的有經驗貢獻者已越來越難在有限時間下趕得上進度,更何況同時維護多項專案翻譯? 找不到人維護的專案,或許就只能默默等候有心人的出現了吧!志願者貢獻或許多少會有,但如今各大軟體專案這樣成熟的情況下,即使是使用人數最多的 Ubuntu 來看,本次新版 Yakkety 也多只能見到老面孔的貢獻。現實是 Ubuntu 中文翻譯團隊首頁的加入要求,也只是請有心協助翻譯的朋友「在申請成員資格前,請先寄信到郵遞論壇告知願意遵守目前的翻譯規範」,但卻常常只見到加入要求都沒看的熱心朋友路過,手癢按一下申請鈕而已。 字型 字型顯示方面自從 Adobe 和 Google 合作推出的思源黑體/Noto Sans CJK 推出後,廣被各 Linux 散佈版使用,目前 Fedora、Ubuntu、Chakra 等預設的無襯線體中文對應都已經是思源黑體/Noto Sans CJK。 雖然 Sans-serif 無襯線體已有良好的開放字型對應,但 Serif 襯線體、Monospace 等寬字還沒有。目前即使沒有如思源黑體這樣全尊重各地規範寫法的 Pan-CJK 字型,仍還有開放的中文襯線體如 AR PL UMing/全字庫宋體、等寬字體如思源黑體 HW/文泉驛等寬微米黑/文泉驛等寬正黑可用,一樣可以透過設定檔去套用(註:...

GNU/Linux 桌面推行的基本條件

2012年 Linus Torvalds 在 Aalto University Center 接受提問時曾說過: "I started Linux as a desktop operating system. And it's the only area where Linux hasn't completely taken over. That just annoys the hell out of me. " 粗略翻成中文,是說「我一開始是把 Linux 用作桌面作業系統的。不過桌面是至今 Linux 唯一還未全面主宰的領域。那真的是讓我非常煩擾。」 2016年8月,時值 Linux 誕生 25 週年,Linus 接受  CIO 訪問 時說: "Despite the fact that I'm known for sometimes not being very polite to some of the desktop UI people, because I want to get my work done. Pretty is not my primary thing. I actually am very happy with the Linux desktop, and I started the project for my own needs, and my needs are very much fulfilled. That's why, to me, it's not a failure. I  would obviously love for Linux to take over that world too, but it turns out it's a really hard area to enter. I'm still working on it. It's been 25 years. I can do this for another 25. I'll wear them down." 中文意思大略是「雖然大家都知道有時候我對一些桌面 UI 的人講話不是很客氣,但那是因...

ibus-array compile

Fedora 24 上面的編譯方式 1. sudo dnf install @development-tools gettext-devel libtool ibus-devel libsq3-devel 2. mkdir git 3. cd git 4.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lexical/ibus-array.git 5. cd ibus-array 6. ./autogen.sh 7. ./configure prefix=/usr 8. make 9. sudo make install 10. 重新啟動 11. 從系統設定的地區和語言裡面,找漢語(臺灣)下面的 Array 加入即可。 未來官方源碼更新後,就進到 ibus-array 資料夾下,git pull 取得最新源碼,重新編譯一下即可 1. cd git/ibus-array 2. git pull 3. make clean 4. make 5. sudo make install 6. 重新啟動

剛裝好一臺新的 Fedora 24

發現有以下系統安裝上的問題: 1. 安裝程式中的鍵盤一樣會先抓到「漢語」zh 鍵盤,但臺灣習慣看到的是「英語」en (US) 鍵盤,雖然兩者好像是一樣的鍵盤配置。 回報處: https://github.com/mike-fabian/langtable/issues/5 2. 首次登入 GNOME 時,輸入來源提供的是系統根本沒裝的「chewing」給你選… 而不是系統預裝的 ibus-libzhuyin 的「New Zhuyin」。 回報處: https://bugzilla.gnome.org/show_bug.cgi?id=772674 另外的問題有: pcman-gtk2 檢視中的中英文字型用預設的思源黑體會有字型顯示上的問題,需要安裝 cjkunifonts 的 Uming,然後手動指定中文、英文字型才行。

Tar 裡面有這句話

「Cowardly refusing to create an empty archive」目前被譯者翻成「低調拒絕建立空白的保存檔」。 先不管 archive 中文稱呼是保存檔、封存檔(推薦使用)還是存檔好了,我們來看看 Cowardly 在這裡扮演的角色。 首先程式類似操作者的奴僕,操作者為大人(Master)的情況下,奴僕沒有說拒絕的權利。為何要說 Cowardly refuse?正是這個道理,Tar 想要委婉地拒絕你,所以只好說我怕怕地、怯懦地、孬孬地拒絕你這項看似沒有意義的動作,也就是目的「建立空白的封存檔案」。 這種情況就類似古裝劇中臣子跟皇上的對話,我們常聽到「微臣斗膽怎樣怎樣」,意思是我想要怎樣怎樣,但你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所以我會這麼跟你講真是因為我的膽子太大,是膽子這麼大才敢這樣像你請求的。雖然跟英文用詞相反,但建立在同個情境與意義上。 好比中文說「超酷的」,英文則會說「Cool enough」一樣。 所以,或許這句話可以改翻譯成「斗膽拒絕建立空的封存檔」更貼近中文。

Build ibus-libzhuyin for Testing (from epico repo)

本文授權為 CC BY-SA 3.0。 作者:陳貴鑫與曾政嘉 Install Dependancies  sudo dnf -y install gnome-common automake autoconf intltool ibus-devel libpinyin-devel opencc-devel gcc-c++ libstdc++-devel libdb-devel Git Clone  mkdir git  cd git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epico/libzhuyin.git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epico/ibus-libpinyin.git   Compile And Install  libpinyin  cd libpinyin  ./autogen.sh  ./configure prefix=/usr --enable-libzhuyin  make  sudo make install   cd .. ibus-libzhuyin  cd ibus-libzhuyin  ./autogen.sh  ./configure prefix=/usr  make  sudo make install   Restart Ibus ibus-daemon --replace & (因為開啟之後他不會進到背景執行,所以加上 & ) or nohup ibus-daemon --replace & (上面的方法在關閉 terminal 之後會失效,所以把他寄放給系統) or reboot (重開機也行啦)

blender 待處理的在地化/翻譯問題

需區分字詞 normal 目前沒有區分,但原文字串應分情境區分為法向、一般,兩者獨立開來給譯者翻譯 emit 材質時應該是發光,粒子模擬是發射,應獨立開來 待討論字詞 gimbal 使用問題 1. 中文介面無法在按下空白鍵後輸入指令,功能都變成中文了,打英文找不到功能。 問題:在中文界面下,應該用英文搜尋,還是中文搜尋功能?或者兩者都該支援? 如果是兩者都該支援,那麼可以來向官方回報,提請改善。個人覺得兩者都支援最好。 歡迎至本篇下回報你遇到的相關在地化問題,方便整理統整。 我會盡一己之力向官方回報,我會盡可能找空閒時間處理。 自由軟體是大家的,需要你我一同努力,未來才能有更好的自由軟體!

elementaryOS Loki 雜感

圖片
不管是虛擬機或實機上,只要在 elementaryOS Live 一啟動後,在「鍵盤=人類」圖案出現時隨意按下任意鍵進入,這時 installer 中選用「中文 (繁體)」界面去「安裝 elementary」、安裝過程中有啟用「安裝 elementary 同時下載更新」,安裝完後重新開機的系統中不管怎樣都是英文。去查詢一下安裝的軟體包,系統又說 language-pack-zh-hant language-pack-gnome-zh-hant 都已經裝了,system settings 系統設定值中也明確選了 Language: Chinese, Region: Taiwan,重登入後也都沒有任何反應;奇怪的是改成「日本語」卻能成功。應該是 locale 設定爆掉了。 如果乖乖在 elementaryOS Live 啟動後,等候「鍵盤=人類」圖案消失讓系統自己出現 installer 安裝畫面,安裝完後雖然一樣沒有中文,但只要要手動去系統設定值裡調整,後續就會是正常的! 這印象中是 ubiquity 很久以前的碼蟲啊… 遇到程式劣退了。 然後輸入法目前也還沒整合,是個問題… 想瞭解輸入法怎樣設定的話,請見 Ubuntu TW 論壇上這位 Hiunn-hué 大大的分享。 https://www.ubuntu-tw.org/modules/newbb/viewtopic.php?post_id=354780#forumpost354780 概觀使用感,整合度很高!差新入的 epiphany 沒有直接改名叫「網頁」。Geary「郵件」我也還沒時間翻完… 話說想支持在下的微薄貢獻可以投點錢贊助喔!XD 有興趣可以透過 Paypal 表示支持,帳號是 pswo10680 [At] hotmail [.] com 。

Regression 倒退、劣退

記錄一下個人看法,免得以後忘了。 Regression 是相對於 Improvement,中文語境就是退步之於進步。 Regression 不見得一定修正過往後又出現,只要是「 原先好好的功能後來壞掉了」都算。 可以視為「退步」、「退化」、「倒退」。 其中,個人認為「倒退」應該是裡面最適合的,例如「文化上的倒退」剛好就跟這個意義差不多。 這幾天突然有個想法,或許 Regression 就叫「劣退」好了,有點像是「惡化」的感覺。XD 有把更差了的感覺講出來。

觀 COSCUP 2016 有感

圖片
COSCUP Flickr, BY-SA 很喜歡自由軟體,也崇尚自由軟體願意賦予其他人自由使用、研究、修改、再散佈的開放精神,所以我推廣 GNU/Linux 桌面和自由軟體。 不過這幾年來 COSCUP 界參加者的電腦已多半都是 Mac,但這無可厚非。使用 Mac 不外乎因為其設計新潮、硬體穩定、使用操作上不折騰、文化環境需求(例如公司指定、設計業界常用之類)等。畢竟使用 GNU/Linux 桌面的道路之難,有時候甚至難於上青天。 所以有句話說:「男人有錢會變壞,Linux User 有錢會投入 Mac 懷抱!」,因為同樣都是類 Unix 系統,還不用煩惱裝機遇到硬體問題,作業系統升級時一般也都很平順,隨機還有免費的 iWork 辦公軟體授權,更不用提硬體等級之高、開發環境穩定流暢、許多設計人士商業人士都用 Mac 等等。 然而,之所以 Linux 桌面重要,是因為自由軟體界的最新發展動態、和生態系統都和 GNU/Linux 桌面息息相關。就從各作業系統的生態系統來看,Linux 桌面都會搭載自由軟體,例如 LibreOffice、Firefox… 等,而非自由的軟體因為授權之故,不見得能容於各 GNU/Linux 散布版本的軟體庫之中;也就是說 GNU/Linux 桌面是孕育自由軟體的一片沃土,原生且強勢的自由軟體能在這片土地中自由地成長、茁壯。 那麼自由軟體如果想到 Windows 或 MacOS 的土地上發展呢?當然可以的!但那裡的生態系已有許多原生的軟體在,也已佔好了各種生態地位 (niche),想要擠到生存的空間可沒那麼簡單。LibreOffice 難與 MS Office、iWork 競爭,Blender 也難與 3Ds Max 或 Maya 競爭,在該地的環境下(除了軟體授權這個基本因素外,更包括相關產業和教育界的習慣、動態等),新來的自由軟體很難和原有的強勢軟體競爭到一塊立足之地。若要打出一片天,當然只能發展還沒有相關軟體競爭的生態地位去做突破。 很多人很可敬的努力在專有的作業系統上推廣自由軟體,著實不易;但可想而知這樣的努力會是艱苦的、很難有速效或大效的。而且要和專有系統的生態環境打交道,通常推廣者都會以「免費的自由軟體」這個角度去推,反而讓大眾誤解了自由軟體,從錯誤的角度去認識自由軟體,到頭來花了軟體外的...

世上沒有白得的軟體,自由軟體亦如是(下)

那麼對於沒有公司或基金會支撐的小型自由軟體專案,如果以免費方式發佈又會遇到什麼狀況呢? (續) 貢獻者時間競逐問題 要讓一個自由軟體專案能更多人參與,就必須解決貢獻者的生活問題,他們才有時間投入貢獻。因此要讓一個自由軟體專案能在臺灣在地生根發展,也一樣必須解決貢獻者的生活問題。 常見的自由軟體專案「投入時間」惡性循環就是:作者用閒暇時間開發,以自由軟體授權發佈 => 但只用閒暇時間開發,因此程式的臭蟲問題無法迅速處理,而且自由軟體的特性讓作者幾乎無法獲得額外收入 => 一些使用者因為程式問題久久未修而失去興趣甚至口出惡言,也因為忿恨心起當然無意樂捐給作者 => 作者只能用正職養活自己再說,有閑暇時間再把自由軟體開發當副業。 圍繞在這循環中的關鍵,就在於是否能解決投入者生活上的金錢問題,一旦生活無虞,就能全心投入,臭蟲也就逐漸少了,功能也越加豐富了。這就是為何許多專業的自由軟體專案,都需要有公司、有基金會、不斷籌募資金才能長遠持續下去的主因。 隱藏在免費自由軟體背後的代價 話說,各位知道你免費取用自由軟體時換取了什麼背後的代價嗎? 就小型的專案來看,通常沒有職業員工,只有業餘志工,因此需要業餘志工貢獻者的犧牲才能成就這樣一個專案。以臺灣常見的業餘志工參與模式為例,他們可能犧牲 了假期、睡眠時間或是健康(例如腕隧道症候群)、犧牲了和家人或小孩相處的時間、犧牲了交女友或陪女友的可能性等等,只為了能讓大家可以閱讀到中文介面、 能輸入中文字、甚至去貼合臺灣人的使用習慣。 有位朋友剛好是某自由軟體專案的主要翻譯者,他的職業是老師,他曾跟我提及:「老師是個做業餘自由軟體翻譯的好職業,因為寒暑假放假剛好適逢主要桌面環境或 Linux 散布版 string freeze 階段之後,正好可以處理翻譯。」(註:string freeze 是指這項軟體開發到一個程度,打算發表新版本,於是就不再改動軟體介面上看得到的文字,讓翻譯者有時間去處理的階段,最後再統合收錄翻譯整合到軟體中。) 永續經營自由軟體專案需要資金投入 所以大家能瞭解 LibreOffice、Blender、GNOME、Fedora、Ubuntu…等大型自由軟體專案何以免費提供了嗎?正是募集資金去支應貢獻者做事情,方法主要就是透過基金...

世上沒有白得的軟體,自由軟體亦如是(中)

這樣一來,通常自由軟體專案都怎樣收費呢?(續) 常見自由軟體收費方式 目前主流常見的自由軟體廠商或發行單位,有以下的軟體收費方式: 宣佈永遠免費提供,例如 Canonical 公司發行的 Ubuntu 作業系統、The Document Foundation(文件基金會)發行的 LibreOffice 辦公套裝軟體都是如此。 必須付費的訂購版(月費制、年費制、或一次買斷),例如 Red Hat 公司發行的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RHEL,Red Hat 企業用 Linux) 作業系統等。 自由讓用家決定費用,例如 elementaryOS 組織發表的 elementaryOS 作業系統等。 主要軟體免費,但模組或額外功能需要付費,例如 XMind 公司推出 XMind Free、XMind Plus、XMind Pro 三套心智圖軟體,僅 Free 免費提供,而有更多附加功能的 Plus 和 Pro 則必須付費。 僅發佈軟體不提及費用,但免費放在網路上供大衆取用,目前絕大多數自由軟體專案都是採取這樣的發佈方式。 問題來了,前面有提到即使是原作者或發佈者都無法限制後續第二手、第三手的收費模式,那麼他們是如何賺錢的?畢竟第二手以後都有可能另外以免費模式提供,或是以更低價跟他們競爭?例如 CentOS 作業系統,就是先取得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的源始碼,然後重新編譯出來,免費在網路上發佈供大眾使用的成品。看到這裡,你可能認為這是兩個互相排擠的兩種產品,CentOS 應該會搶走許多 RHEL 的潛在客源。 Red Hat 公司和 CentOS 結盟 或許會令你意外,在2014年的時候,Red Hat 甚至宣佈跟 CentOS 組織結盟, 也協助 CentOS 建立正式的管理委員會架構來帶領 CentOS 社群。他們並非是要透過這種滲透來打擊 CentOS 社群,而是透過支薪的員工來協助 CentOS 專案處理目前該專案運作上遇到的問題,並透過合作以擴大 Red Hat 相關產品的整體生態系統。為什麼呢?Red Hat 發表的問答集中就提到,CentOS 和 RHEL 的產品定位實際上並不相同,前者為使用者和貢獻者開發、維護支援的社群專案,後者為 Red Hat 公司為其...

世上沒有白得的軟體,自由軟體亦如是(上)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有句俗諺這樣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說明白點就是凡事都有代價的,東西不會憑空出現。即使你真的哪天得到一頓免費的午餐,事實上你或其他人可能已經為這頓午餐付出你所不知道或忽略掉的代價。 自由軟體目前流行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可以免費取得」,但最常被拿來反駁自由軟體背後成本高的論點亦是「免費的最貴」。 四大自由 首先,我們必須先澄清一下。「自由軟體」一詞並非指價格免費,而是強調使用者有四大自由, 自由之零:自由使用、 自由之一:自由研究與改寫、 自由之二:自由散佈、 自由之三:自由改善並釋出成果。 在實務上,即使是把軟體轉手給其他人的動作都需要成本,因此在軟體散佈出去的過程中,散佈人都可以向受用人收取費用。 自由軟體可以販賣 回到最早先 Richard Matthew Stallman (RMS) 開始提倡 自由軟體概念的洪荒時代,他 就是以販售 Emacs 這套編輯器賺錢生活的。此外,如 GPLv3 這項自由軟體基金會(FSF)所定的授權條款中的〈 Preamble 〉(前言)一節就明講到,   When we speak of free software, we are referring to freedom, not price. Our General Public Licenses are designed to make sure that you have the freedom to distribute copies of free software (and charge for them if you wish), that you receive source code or can get it if you want it, that you can change the software or use pieces of it in new free programs, and that you know you can do these things. 概略翻譯供參考:「當我們提及自由軟體時,我們講的是自由,而不是價格。我們的 GPL 通用公眾授權主要目的是希望您可以自由地將自由軟體散佈出去(而且如果你想要的話可以收費);自由軟體是提供你源始碼,...

升級到 Fedora 24 之後的 broadcom 非自由專有驅動

圖片
之前 fedora 23 上,broadcom 非自由專有驅動搞了我一陣子,查了一些資料動手做才讓它跑了起來。但 fedora 24 釋出後的 fedora 23 以及升級之後的 fedora 24,都有一個怪現象:只讀得到 wifi 熱點訊號,但不管怎樣連線都連不上去。 總之升級到 fedora 24 後,今天下定決心要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去爬爬有沒有什麼新資料,有找到一些今年2016年3月針對 f23 的資料。 動手測試的總結:f23 更新到最新狀態,以及 f24 都不再需要手動編譯,或是停用 mode n。因為不管是手動編譯或是停用 mode n 都會有上述的「只看得到 wifi 熱點訊號,卻怎樣也連不上」問題… f23最新狀態和 f24 都只要加入 rpmfusion 這個第三方軟體庫,然後下以下指令即可:  sudo dnf -y install kernel-devel akmods akmod-wl broadcom-wl 我的電腦可能有殘留之前 akmod 編譯的 module,一開始無效,再另外下  sudo akmods --force 強制重編 module 後重開機就能正常連到 wifi 熱點了。 但是另一個小問題是,跑一跑會看到 broadcom 跑掛的臭蟲報告… 不過 wifi 還是可以用,似乎有重新啟動 module 吧,總之能用就不管它了。 另一個大問題是,wifi 熱點明明就在我旁邊,但是收訊的強度會一直飄來飄去,不是很穩,而且超出一個距離後雖然其他裝置都還收得到強訊號,但這臺筆電的 wifi 卻已經完全連不上了… Orz 未來我要買 Librem 13 作為我的工作機,不想再煩惱這些有的沒的專有驅動問題了。 慢慢來存錢買吧,或是誰來買給我也可以。XD 參考資料: https://fedora-tw.org/t/feodra-22-23-24-broadcom-bcm43142-802-11b-g-n/32/1

真心徵求《中日韓越資訊處理》絕版書

因為來到 Linux 桌面,認同自由軟體運動的精神,遇到使用上的各種中文問題,讓我一直對於中日韓越資訊處理很有興趣。 一直聽聞《中日韓越資訊處理》一書和小林劍的大名,很想一讀。 記得大學畢業時後,剛好適逢國中圖(國立臺中圖書館)開放不久,前去探索時發現《中日韓越資訊處理》,便滿心歡喜的借了一陣子。 後來也去網路上查了二手書資訊,有看到露天剛好有人有賣,只可惜當時沒錢沒下標,而且還想說未來仍有機會到國中圖借閱。 接著當了兵,又回到了家鄉嘉義服務。然而 Linux 桌面下的中文問題還是依然存在,必須要做點什麼才行。 這幾天我剛從 fedora 23 用圖形界面方式升級到了 fedora 24,甚是開心。但又想到了中文問題,突然下了「fedora」和「 中文」兩個關鍵字,想知道能查到什麼。 發現很久以前,三秒緯對我的一篇訪問[1],轉錄並修整如下:     他目前是中山醫學院牙醫系的學生,也是目前 Fedroa 台灣社群的大使。自己本身有參加許多的翻譯工作,像是 Ubuntu 的正體中文翻譯、Libreoffice、GNOME、Tryneeds 專案等等,他本身專注的工作就是在自由軟體的翻譯上。而除了自由軟體的翻譯之外,他也常常協助回報臭蟲 (bug),將有使用者可能也會遇到的問題找出來,然後直接回報給上游開發者或者是製作團隊。      他接觸到自由軟體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國中時期,那個時候因為老師有報告要做,而題目剛好是跟自由軟體有關,所以他才開始去找了跟 Linux 有關的資料。也就是在國中的時候(2003年),買了 Fedora Core 第一版的書,也可以說是他最早最早接觸到的 Linux 作業系統。接著,他因為這項作業而發現了 DistroWatch 網站,進而認識了一個 Linux 散佈版本的分支系統叫做 Knoppix,特點是不用安裝起來,只需要 Live CD 就能運作的版本。之所以重要就是它不會更動硬碟,因此可以方便試用、使用 Linux。接著,他注意到了有臺灣人自己(臺南縣網的 OSL3)製作的類 Knoppix 客製版本─B2D,所以也拿這個版本來嘗試了一下,就這樣愛上了 Linux 作業系統。     不過真正要說深入投...

完善的 GNU/Linux 桌面電腦應該如此

圖片
在臺灣,GNU/Linux 桌面一直在電腦桌面領域推動不起來,其實有很多原因。 歸納起來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購買的硬體無法良好支援 Linux 作業系統,所以裝不起來; 二、想要和 Windows 安裝在一起,但是卻卡到了分割區設定、Secure Boot 或是 UEFI 的問題,不會解決或無法解決; 三、選好一套 GNU/Linux 散布版本後,裝到電腦卻發現中文支援有點缺陷,包括: GNU/Linux 安裝程式無法直覺切換成中文、 以中文介面裝好作業系統後,重新登入卻發現介面還是缺少許多中文翻譯、 系統預設字型不好看、系統的 Sans-serif 該對應黑體,Serif 該對應宋體/明體,Monospace 該對應等寬中文字體(英文為中文字寬半寬)卻沒有、 安裝程式沒有自動安裝輸入法,或輸入法設置不良無法正常運作、 散布版沒有提供自己想要的輸入法(注音、倉頡、無蝦米、行列為四大宗) 四、 所要使用的軟體介面翻譯缺失、不良,沒有支援在地使用習慣(例如辦公作業中,臺灣常用中一刀紙張格式作為列印用,應該要有這個紙張大小選項) 那麼你說人們有選擇作業系統的自由嗎?我看不見得,選擇 GNU/Linux 系統的第一件事就被限制在「請自行查詢/找出支援 Linux 的硬體,沒有明列的話就當碰碰運氣囉!」。 當然,要市面販售的電腦硬體能良好支援 Linux 的確很難,或許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而當我們影響力不夠大,還無法大到能影響廠商時,確實管不著。 而 Linux 作業系統很大層面圍繞著自由軟體/開源軟體世界運作,各大軟體專案的開發方式通常都能讓大眾自由參與;也就是說跳脫硬體層面,在軟體層面或許我們可以試著努力去做改變,讓未來我們能因改變而受益。 第二點的解決方案,約莫就是寫好 Secure Boot / UEFI 的相關設定文件,放在一個專門 Linux 桌面應用的文件網站上公開給大家分享。 第三點的事務很多,就 GNU/Linux 散布版獨立的事(如自有軟體之翻譯、預設字型、字型打包、預設輸入法),需要各個 GNU/Linux 散布版的愛好者/貢獻者(有心人)自己投入心力作出改變了;至於那些橫跨 GNU/Linux 散布版本的事(如常用程式翻譯、中文字型、輸入法框架,以及注音、倉頡、無蝦米、行列輸入法等),就需要...

不會偷偷追蹤你的 Librem 2合一平板電腦

圖片
Indiegogo 上的 Librem 筆電募款專案: https://www.indiegogo.com/projects/librem-2-in-1-tablet-that-does-not-track-you#/ Purism 如果各位有在關注 Linux 硬體/筆電的最新脈動,就會知道有間名為 Purism 的美國公司,正努力打造跑 Linux 不必煩惱的 Librem 電腦專案。他們從最高階的 Librem 15 開始設計,製作出原型、和零件供應商討論好價格後,開設募資專案來滿足下單最低限額。也因訂單數量較少,價格也就偏高,畢竟拿不到品牌電腦那類大量生產的紅海價格。 他們除了主打可以開箱即用的自家 Linux 作業系統外,也確保任何 Linux 散佈版本都能無憂無慮的運作;並且提供最佳的隱私,他們也針對可能會損害使用者隱私的設備,如攝像鏡頭,加上獨立開關的選項,需要者可以加價選購有這類開關的筆電版本。 這幾日最熱門的新聞之一,就是 Facebook CEO Zuckerberg 在自己筆電的 WebCam 攝像頭用貼紙貼住的消息了。這個做法是為了保障自己筆電攝像頭不會意外被惡意程式控制,而損害自己個人隱私。不過如果有了注重使用者隱私的 Librem 筆電,他可以直接切換攝像頭開關,直接切斷攝像頭的供電,完全不必煩惱額外貼紙該怎麼貼,或如果想用時撕下貼紙後會不會有殘膠導致攝像頭無法拍出好畫面等問題。 該公司的終極目標,是希望能打造出高品質的「完全解放的自由電腦」。意思是除了作業系統外,硬體的驅動程式和韌體,還有 CPU 內部、主機板 UEFI 等都完全自由,沒有任何部分採用封閉的專有授權。不過截至目前為止該公司所做到的部分,仍僅限於可以自由運作 Linux 作業系統於其電腦上的階段,該公司終極目標是否能完成,還需要一段時日才能證明。 若有興趣瞭解 Purism 公司的核心理念,可以看這裡: https://puri.sm/philosophy/ Librem 15 和 13 Librem 15 是 15.6 吋高階筆電的設計,已募款成功,詳細規格和訂購方式可以參考 https://puri.sm/librem-15/ 。 Librem 15 成功後,Purism 繼續他們的高品質 Linux 電腦發展路線:15 吋...

自由軟體:不只是軟體,更是編織人心的故事

朋友們,或許你們曾經讀過《 Ubuntu 的意義 》,那今天我們來更進一步談談自由軟體。 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自由軟體從開發到產出成品,都需要社群的參與,這點我相信大家多少已能理解。而一個自由軟體專案的運行,須要三個要件:人.心.結。 他們這群人有著各自的興趣專業,彼此協調、分工,參考規劃的時間表一同努力做出成品。人們使用這些軟體,人們在生活中、網路上討論、分享軟體的使用經驗,而分享又幫助了其他使用者,開發者甚至從中再去改善軟體。這樣共創共享、互助合作的人文氣氛,就是自由軟體。以下分別舉 Blender、Fedora、LibreOffice 等專案來向各位說明。 《人 People》 只要你願意試著接觸、參與自由軟體專案,你會發現其實每個自由軟體的背後,都是一群人。不管是使用者、推廣者、試驗者、開發者… 等,都因為這個軟體而產生了連結。 Blender 問:「請問這個叫『Blender』的怪東西究竟是什麼?」 Blender 基金會主席 Ton Roosendaal 答:「Blender 是在講一群人。」 Q: What is this strange "Blender" thing about? A: Blender is about people. — Ton Roosendaal, Chairman of Blender Foundation Fedora 問:「請問什麼是 Fedora 專案?」 答:「Fedora 專案是全世界自由軟體社群成員間的互助合作。Fedora 專案孕育許多開源軟體社群,並打造出一個名為『Fedora』的 Linux 散佈版本。」 Q: What is the Fedora Project? A: The Fedora Project is a partnership of Free software community members from around the globe. The Fedora Project builds open source software communities and produces a Linux distribution called "Fedora." LibreOffice 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