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pane 窗格

關於 pane 一詞,字典是說:「鑲板」,也就是一種板子,上面可以鑲上各式各樣的裝飾品。 那麼 context pane, navigation pane 該怎麼翻呢? 查了一下,pane 的中文似乎沒有統一的翻法,而 navigation pane 微軟譯為「 瀏覽窗格 」;IBM 則將 design pane 譯為「 設計窗格 」。 2010/04/16 查閱。

Quote

The real threat in translation work is the "I don't know how to code, how to draw icons, but I want to help open source, so I translate"-syndrome :) by Luca Ferretti 對於翻譯工作的真正威脅,是這種「我不知道該如何寫程式,也不知道該怎麼畫圖示;但我想要幫助開放源始碼,所以我翻譯」症候群。 http://getsatisfaction.com/indifex/topics/coordinating_translations_and_other_stuff

短期內的翻譯目標

第一、翻譯準則的建立 第二、翻譯術語庫的雛型 距離第一次提到這些目標,都快要半年了。XD

翻譯人才

最近在 ubuntu-tw 上, OpenShot 翻譯 炒得如火如荼,其翻譯效率、翻譯討論與翻譯成果都相當良好。我認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對於該領域的熱情。 是的,當您對於影片剪輯有熱情,並發現了某好用軟體沒有完整中文,那麼你一定會想要協助它完成中文化!更因為對於該領域的瞭解與興趣,翻譯該軟體變得比完全對於該領域不瞭解的人輕鬆許多。 例如其中著名的討論:Title 一詞的翻譯,應該是標題?還是字幕?對於該領域不瞭解的譯者,想當然爾,直接輸入「標題」!只有真正對於該領域有熱情的人,才會去探究、去測試,並瞭解到使用該軟體的 Title 相關功能時,是替影片加上字幕。 因此,翻譯其實需要熟悉各種領域的專業人才。我們需要的專業領域有很多,包括影像處理、影片製作、影音播放、相片管理、光碟燒錄、無障礙領域、系統管理、瀏覽器、即時通訊(包括 irc)、軟體開發、BT 下載、辦公軟體、益智遊戲等。 最終的目標, 是希望培養各個領域的翻譯人才 ,每個領域都有人負責翻譯,有人負責校閱。而翻譯協調者這種角色,則負責統一、標準化各種領域的翻譯術語。 ****** 目前我用過的翻譯平台有這些:Transifex、Damned lies、Launchpad、Tryneeds。 Tryneeds 平台的管理機制大概是目前最好的,由管理員審閱翻譯內容,因此可以統一最低限度的用語,也就是單一軟體內的用語。不過缺乏管理員也成為其問題之一。 相較於其他,Launchpad 是其中翻譯管理最雜亂的平台。同一個軟體內,相同的術語因為有不同的人翻譯,讓用語相去甚遠。因此,若要管理 Launchpad 平台上的翻譯,必得先有翻譯準則,其中更要提到同一個軟體內術語統一的要求。 此外,Transifex 平台越做越好,目前也加入線上編輯的行列,提供簡易的線上編輯與基本過濾功能;將來也會納入校閱功能,讓翻譯的品質能夠更好。缺點在於 Transifex 是以專案為分割,每個專案都有其翻譯團隊,因此無法統合各個專案翻譯團隊的人力資源;但這卻較符合各種領域都有其各自的翻譯人才。如果能為各個專案加上各種領域的標籤(Ex. graphic, audio, internet),並且提供同一領域內各專案翻譯團隊彼此溝同的渠道會更為理想,甚至校閱者都相同會更好。

手寫辨識

原本想說要自己裝裝 tekagi 看看的,不過今天逛 ubuntu-tw 發現有人已經把安裝方式等貼上網,相當值得參考,也不用在那邊看文件了。 ubuntu下的手寫辨識輸入 

Ubuntu 10.04 Beta

當畫面被鎖定時,其他人可以使用「留言」功能。 輸入時可以切換輸入法很好。但是!選字時不會出現候選字詞表單! 很糟糕! 回到桌面後,會看到 gnome-screensaver-dialog 對我說「某時某分某秒 XXXXXX」。

Tooltip 提示框

什麼是 tooltip? 如果你去 Google 字典,它會跟你說它叫做工具提示。不過這聽起來不像平日白話,而是直接照字面直譯而成。 我建議不知道的英文字還是先查 wikipeida 吧! 以下節錄自維基百科關於 tooltip 的簡要說明: The tooltip is a comm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element. It is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a cursor , usually a mouse pointer. The user hovers the cursor over an item, without clicking it, and a tooltip may appear — a small "hover box" with information about the item being hovered over. 挖掉 tooltip,其他大略翻為中文: tooltip 是種常見的圖形化使用者介面元素。它和游標(通常是滑鼠指向圖示)的使用相關連。使用者把游標移到某個項目上停駐不動,但是不要點按它,接著 tooltip 就可能出現 — 一個小小的「停駐框」裡有著游標指向項目的相關資訊。 如果是我,我會把 tooltip 依照其實際作用改寫譯為「提示框」,而不是缺乏情境脈絡的直譯「工具提示」。

說真的

我討厭使用 Launchpad 進行翻譯! 目前有這幾項,整理一下: 第一、反應速度慢 第二、翻譯不會回報到上游 第三、不會標示出哪些條目是 ubuntu 自己修改程式後加入的,也就是和上游出入的條目(有翻譯者在 Launchpad Roadmap 中有提出來,但是被打槍) 第四、Traditional Chinese 翻譯團隊的每個成員都有翻譯的最終決定權 第五、zh_TW 跟 zh_HK 雖然在 Launchpad 上是分開翻譯的,但是在 ubuntu 安裝中卻只有「中文(簡體)」跟「中文(繁體)」兩種!香港的用語跟台灣的大不相同!有香港朋友會把我翻過的用語換成他們常用的.....= = 第六、下載 po 檔時還要等 Launchpad 寄信給我 第七、上傳 po 檔時 (Need Review) 還要等管理者批准 (=>Approved),接著再等管理者匯入(=>Imported),在這段等待時間(大約兩天)中有多少人可以去翻它?重複翻譯的情況難以避免 第八、上游翻譯檔匯入時間超慢,我已經在 Simple Scan trunk 內翻完了大部分,結果隔好幾天都沒有匯入 lucid;我把 PulseAudio 翻了一下,過了好幾個禮拜都沒有匯入,還要靠我手動 ******* 回首往事: 關於在 Rosetta 上翻譯一事 註解: 首先,上游翻譯者在 GNOME 上游翻譯了一次。接著 Ubuntu Launchpad 平台排定匯入翻譯的某個日期,會將 GNOME 的翻譯抓下來,放到 Lauchpad 上,就是我們在 Launchpad 所看到的翻譯條目,以及翻譯內容;當然,他們可能還沒翻譯完全,所以會有「未翻譯條目」。 此時,若有個熱心的翻譯者看到尚未翻譯完全,於是進行修改與更新,然而因為 Lauchpad 不會向上回傳翻譯成果,因此他們得不到新增的或修改得部份。這還不打緊,因為沒有動到這個軟體維護者(也就是認領 PO 檔回去翻譯的人)翻過的東西。 又或者,有個熱心的翻譯者看到不喜歡的翻譯, 於 是進行修改與更正(這是 Woodman 所指的第二次翻譯);但是這個軟體的維護者(也就是認領 PO 檔回去翻譯的人)不認同,還得再上  Launchpad 平台修回去他的翻譯法,才能在 Ubu...

如何從 Damned Lies 進行 po 檔翻譯

圖片
GNOME 上游翻譯 Damned Lies 網站位址: http://l10n.gnome.org/ teams/zh_trad 在 GNOME 正體中文翻譯上游網址內的右方,有個「登入」,點進去後可以進行「註冊」。這樣就能直接上傳翻譯的 PO 檔給正體中文翻譯團隊。 首先,因為 Damed Lies 等大型翻譯專案都是使用 po 檔進行翻譯所謂的 PO 檔就是一個包含軟體內所有翻譯條目的檔案,由 msgid (英文原文)與 msgstr (譯文)構成。可以使用 poedit 這套跨平台的程式讀取、翻譯、編寫 po 檔。 您可以從 GNOME 翻譯網址內,找到「GNOME 2.30 (開發版)」、「額外的 GNOME 應用程式」,從清單內挑選您想要翻譯的程式後下載到電腦裡。下方以 Poedit 編修 fspot 程式為例。 1. 安裝 Poedit Poedit 是個好選擇,輕巧、實用。用 Ubuntu 安裝 Poedit 很簡單,只要透過「應用程式」選單內的 Ubuntu 軟體中心 搜尋 poedit 就能輕易安裝。 打開 Poedit,進行初次設定。英文姓名與電子郵件比較重要,可以確實填寫。 2. 下載 po 檔,以 fspot 為例。 選擇「額外的 GNOME 應用程式」 找到 f-spot,點進去 直接下去不會下載,按右鍵另存連結 3. 下方的「動作」,請設定「欲翻譯請保留」後送出。 4. 編修 po 檔作翻譯 開始編輯 輸入翻譯 對不確定的翻譯標記「模糊」 編修完成後按下「儲存」 4. 送出翻譯檔 如果要送出的話,選取「上傳檔案」,並在備註中視情況描述翻譯概況,像是:「部份會的已翻,剩下部份請協助」之類 選擇系統上的檔案後,再按「送出」 由於 GNOME 的軟體很多,有些術語需要統一,所以翻譯的部份最後會給協調者作裁決,如果您發覺有些詞語被調整,請不要驚慌,若您對於某些翻法有偏愛,沒關係,歡迎寫信給論壇 zh-l10n 提出討論!因為我們有個翻譯術語統一詞庫的構想,提出來將會很有幫助。

Ubuntu 作業系統

什麼是 ubuntu? ubuntu 是一套作業系統,提供一套完整的電腦使用解決方案。其預設安裝就包含了文書處理軟體、最先進的瀏覽器、簡單易用的燒錄程式等日常生活會用到的軟體,但是你不需支付任何費用就能夠擁有!在南非原住民的語言中 ubuntu 代表「慈愛待人」或「我存在於群體的存在」這種奉獻自己最好的一面來讓群體變得更好的精神。ubuntu 作業系統便是建基於此理念所誕生的孩子。 目前 ubuntu 官方提供 Live CD 的 下載 ,可以在安裝之前預先探索 ubuntu 作業系統,接著再考慮是否安裝。進入下載頁面後,選取桌面版本、系統版本、你想要使用的 CPU 架構後,直接按下「開始下載」即可。請不必擔心此下載是否違法,因為 ubuntu 作業系統本身的授權提供大家可以自由散佈的權力。 什麼是 Live CD? 它其實和一般輕薄短小的 CD 沒什麼不同,但是請不要小看它所能做的事。它除了可以拿來安裝 ubuntu 作業系統之外,還可以直接進入 Live CD 模式,讓你不需安裝就能直接進入 ubuntu 作業系統,體驗它所提供的基本操作環境!要製作 Live CD 也不難,你只要從官方網站下載光碟映像檔(副檔名為 .iso),然後再使用任一種光碟燒錄軟體製作成光碟即可。如果您使用的 Windows 下方沒有光碟燒錄軟體,那麼沒關係,安裝免費又好用的 CDBurnerXP ,點兩下安裝後即有中文界面,而且簡單輕巧又容易上手。 如何使用 Live CD? 只要將你的主機板 BIOS 設定為光碟機優先開機即可。一般來說,開機後螢幕一出現畫面,馬上按下 Delete ,就能設定 BIOS,找到「Advanced Chipset Feature」之類的選項,按下 Enter 確認。接著找到有關「Boot」內容的選項,再將光碟機調到最優先。設定完後,按 Esc 跳回主設定頁,選取「Save and Exit」後重新開機。此時,放入 Live CD 即可。 註:各家主機板的詳細設定皆不同,請操考你的主機板或電腦使用者手冊。

D-Link dwa-140 在 Ubuntu 重新復活

原本我讓他在 ubuntu 9.10 下運作的方式是透過安裝 linux-backports-modules-2.6.31-14-generic_2.6.31-14.16_i386.deb 來達到,請見 這篇 。 但是今天聽到 pesder 說他之前回覆過一個相關問題,所以回家查了 ubuntu-tw 發現解決的方法是不同的! 摘錄如下: 其實在 Linux 中只要 Kernel 有支援的晶片都很好驅動才是,像這一款採用的 Ralink 公司就對 Linux 滿友善的,在公司網頁就有相關驅動程式,而 Linux Kernel 也有現成的驅動程式可用,其實已經到了隨插即用的地步。 回到正題,D-Link DWA-140 使用的是 rt2870 晶片,其實在 Ubuntu 9.04 就完美支援了,只要插上去就抓得到。反而是 Ubuntu 9.10 會發生問題,原本我是打算放棄了,後來在 Ubuntu 英文討論還是哪裡找到了解法,其實重點即在 /etc/modprobe.d/blacklist.conf 中加入的 blacklist rt2800usb 也就是原本 Ubuntu 9.10 的 Kernel 就支援 rt2800 及 rt2870,原因應該是在連接 DWA-140 時搶先載入了 rt2800usb 驅動程式,導致無法正確驅動 rt2870 晶片,也阻礙了 rt2870sta 的載入。 因此只要做好以上設定,擋掉 rt2800usb,就可以載入原本就有的 rt2870sta,功能也就正常了。 如果還抓不到前面提供檔案的人不妨直接先試試 blacklist 的動作,應該會有所收獲。 所以我今天用 alternate CD 重新安裝 ubuntu 9.10 成功後,就下 lsmod 指令,發現已經載入 rt2800usb、rt2x00usb 和 rt2x00lib 這三個模組了!看來上述文字方法可行,所以我 blacklist rt2800usb 和 rt2x00usb 後,重開機就能偵測訊號了!總之,復活! 不過之前為何安裝 backport-modules 可行呢?要不是我在把 Lucid 搞壞後才發現這個方法,說不定 Lucid 也能這樣讓 dwa140 運作....= = ****** 然後,openSUSE 即使安裝了 firmware-ralink r...

字型檢視軟體

http://suruma.freeflux.net/blog/archive/2009/10/14/fontik-a-font-configuration-gui.html

fontforge 教學資料

http://wenq.org/index.cgi?fontforge_GBK 簡中。

Google Chrome in Ubuntu

圖片
我目前用 Chrome 為止,遇到最大的缺陷就是他的中文字顯示問題,預設好醜。不過預設好醜沒關係,我們可以手動調整。按一下 omnibox 右方的「手把圖示」,選擇 Options 並切換到 Under the Hood 分頁,下拉到 Web Content,再點擊 Fonts and Languages 調整設定如下: 這樣可以解決大多數中文字型難看的問題。 這是個會用到 Serif 字體的網頁: 看起來滿好看的。 這是個會用到 Sans-serif 字體的網頁: 也很美觀。 然而,很多網頁都會像這個一樣,顯示出莫名的難看字型,這類難看字型可以看出有兩種以上。一種是模糊的 A 字型,應該是宋體字,粗體時會變得超醜!像是鏤空一般。令一種是當 A 缺字 (For example: 檔、說、更、檢,因此可以推斷 A 不是台灣或大陸主流的字型,然後經確認也不是日本的 Sazanami Mincho 或 Sazanami Gothic,需要再研究研究) 時來補的 B 字型,是楷體。 還有,內嵌點陣似乎在 Chrome 內無效;除此之外,Google Chrome 似乎用了自己的字型繪製引擎,而不是使用 Cairo,因此可見防鋸齒效果和 Firefox 顯示的不相同,Chrome 所製造出來的效果邊緣較不清晰。要不然本網誌看起來會像這樣 (firefox 的瀏覽效果): 某簡體中文網站顯示效果: 將上述網站使用 Google 翻譯成正體中文後:

determine, 判定

Unable to determine free space in temporary folder '%1'. 無法判定暫存資料夾「%1」內的剩餘空間。 無法得知暫存資料夾「%1」內的剩餘空間。 determine 有決定的意思,直接翻譯為「無法決定....內的剩餘空間。」然而這對於使用者來說難以理解,因為不瞭解為何程式無法決定?不都是使用者下決定的嗎? 其實程式無法決定或判斷剩餘空間,等同於程式「無法判定」或「無法決定」剩餘空間,這種說法對於使用者來說更好理解。

_Network (IP, Wifi)

empathy 中有個條目是 _Network (IP, Wifi)。 一般來說,以 _Network 為例,中文會翻成「網路(_N)」 ,然而這個條目本身已經有括號了,這是個棘手的問題。 解決方式很直覺:翻譯部份遵循一般內文譯法,此處半形括號內皆是英文,所以翻譯為「網路 (IP, Wifi)」;而譯文一樣補上後綴的快捷鍵指示,一貫直接黏附在翻譯後方,所以如「網路 (IP, Wifi)(_N)」這樣直接連接起來即可。 建議翻譯:網路 (IP、Wifi)(_N) 註:如果內文譯文中括號內部為中文,則改用全形括號括住,例如 _Network (wired) 應翻譯成「網路(有線)(_N)」。

volume 存集/(儲存)卷宗/儲存區

常常可以見到 volume 這個字,但是卻不是音量之意。 像是: update notifier 內的 Software Packages Volume Detected Upgrade volume detected 這是在某些存放有軟體包的裝置插入電腦時所會跳出的訊息。 K3b 內的 Volume Id: Volume Size: 這是關於光碟的顯示資訊部份條目。  以上,不難推論出 volume 即是指「存放內容的容器」,或是「存放內容的空間區塊」。 Volume 常用於儲存裝置之切分單位、封存檔之切分單位,意思很簡單,就像是故事書、小說、劇集一樣,切分成好幾集來存放,簡單說就是存成一集一集的意思。 如果是磁碟分割下的儲存單位,常見翻譯為卷宗。細究卷宗一詞,代表公私機關分類彙存的文件;或是存放文件的紙夾。既然是分類彙存、存放檔案的容器,那麼確實可以廣義類推到數位情境下繼續使用,類似「桌面」、「資料夾」、「封存」、「存檔」這類辦公用詞。 所以可以翻譯為:「存集」(archive 情境用)、「儲存卷宗」(disk/storage 情境用,簡稱卷宗)或「儲存區」。 如果 save 和 storage 要區分的話,save 為「儲存」,storage 為「儲藏」。   ****** 1 月 23 日後記: 今天聽到 pesder 說他之前都翻作「儲存裝置」,不過後來翻譯 disk-utility 時發現有些分割區也會用 volume 這個詞表示,所以後來他改翻「儲存區」。 ****** 2/5 今天看到 HP 把 volume 翻為「容體」,請參見 HP 技術文件 。

Context 情境

圖片
Context 這個字很常在說明欄位時出現。但是查了 Yahoo!奇摩字典 卻發現他的敘述如下: n. (名詞 noun)[C][U] 1.【語】上下文;文章脈絡 You can often tell the meaning of a word from its context. 我們往往可以從一個字的上下文知道它的意思。 2.(事件的)來龍去脈,背景 Crime has to be studied in its social contexts. 犯罪活動得聯繫其社會背景來研究。 如果翻為「上下文」「前後文」等都很怪。 於是查了維基百科,發現有這麼一個條目是跟電腦相關的: Context menu 。 簡介摘錄如下文: A context menu (also called contextual, shortcut, and popup or pop-up menu) is a menu in a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GUI) that appears upon user interaction, such as a right mouse click. A context menu offers a limited set of choices that are available in the current state, or context, of the operating system or application. 文中右方還附上 GNOME 與 WinXP 在桌面上按下右鍵的截圖比較。從而可推知,context menu 大概是使用者互動時所出現的彈出式選單,基本上提供一些目前情境下的可用選項。而這些選項也可稱 context,基本上就是「情境下的選項」,或許可稱為「情境項」。 把剛剛那段英文翻成中文來看:「情境選單」 (也稱為捷徑選單、彈出式選單) 是指圖形使用者介面中在使用者互動下所顯現的選單,好比說點擊滑鼠右鍵。情境選單提供作業系統或應用程式「目前狀態或情境下,可用的有限選擇」組合。 還有,Blender 這套 3D 繪製軟體官方網站的 wiki 文件上可以看到這張圖: 然後切換到 Conetxts 的文件頁面可以看到一些說明,摘錄如下: Once the Co...

Note 備註不是 Record 記錄

有很多人都把 Note 翻成「紀錄」或「記錄」,這是一件很怪的事。Note 一般來說就是「要特別註記下來的事」,用來作為提醒之用。 像是 notebook 我們都稱為:筆記本,點出了註記的行為:筆記。 然而電腦用語上已經不是「筆」記的,用中性的「備註」會更好一點,也能點出這是作為提醒用的說明文字;而 Record 是種單純的記錄行為。 英文:Release Note 建議的中文:發行備註 Release Note 存在的目的就在於,想提醒要安裝此發行版的使用者,需要注意的相關大小事。若翻成「發行紀錄」便無法完全表達其意,況且反推為英文會變成「Release Record」。 至於 Log 的話,如果去看電腦中常見 log 的格式,都是以日期、時間開頭,後列事件通知或相關記錄,與中文所指稱的「日誌」用途一致;至於特定針對變動事項所做的說明記錄,如 Changelog,則可以翻成「更動日誌」。 Log 動詞:記錄 Log 名詞:日誌

難懂的原文以及選單條目如何翻譯

難懂的原文 ,怎麼翻譯才能更好? 來源:ubuntu “ubiquity” source package - Template “ubiquity-debconf” 英文:Install them side by side, choosing between them each startup 原本的翻譯:依一個接著一個方式安裝,每次啟動時在其中做選擇 看到這裡應該有看沒有懂吧?我就是在幫同學安裝 ubuntu 時發現這個「晦澀」的翻譯。 之所以翻譯得讓人難以理解,是因為不懂什麼是 "side by side",所以請查詢手邊的字典,這裡以 Yahoo! 奇摩字典為例,可以查出: 英文:side by side 中文:並肩地;一起 範例:The two bottles stood side by side on the table. 兩個瓶子並列在桌上。 還是不懂沒關係,把這句原文輸入 Google 搜尋,可以在某個 Ubuntu 安裝圖文教學中查到這樣的敘述: This way, each time you turn on your PC you get a menu where you can choose between Ubuntu or Windows. This is called a "dual boot" configuration. It's like having two computers in one. 以及 Softpeida 上的編者註記: Editor's Note: This option will ONLY appear if you have another operating system installed, such as Microsoft Windows. Remember that, after the installation, the Windows boot loader will be overwritten by the Ubuntu boot loader! 綜合以上可以得知,只要選取了這個選項,ubuntu 就會偵測您電腦上已安裝好的作業系統,並將它們加入開機載入程式的選目,讓我們在開機時可以選取進入。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