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8的文章

翻譯者簡要 cvs 用法 (以 gnu 網站為例)

前置環境 (專案成員 CVS 存取,透過 SSH) cvs -z3 -d:ext:[USERNAME]@cvs.savannah.gnu.org:/web/trans-coord co www 若為匿名者 (非成員), cvs -z3 -d:pserver:anonymous@cvs.savannah.gnu.org:/web/trans-coord co www 翻譯前 cvs update 翻譯中 編修 po 檔 再將 po 檔加入版本管理系統追蹤之列 cvs add po/pagename.zh-tw.po 翻譯後 cvs commit -m "(FILENAME): Short description of the change." po/pagename.zh-tw.po Commit 摘要指引 https://www.gnu.org/software/trans-coord/manual/web-trans/web-trans.html#Commits  參考資料 GNU 網站譯者指引

翻譯者簡要 svn 用法 (以 blender 為例)

前置環境  svn checkout --username [USERNAME] https://svn.blender.org/svnroot/bf-translations/branches 翻譯前  svn up 翻譯中 編修 po 檔 翻譯後  svn commit -m "update to Chinese (Taiwan) translation" zh_TW/zh_TW.po 參考資料 Blender SVN howto

常見的翻譯 epic fail

有「A, B and C」或「A, B or C」翻譯成「甲、乙,和丙」或「甲、乙,或丙」的。 可是,大家在讀以漢語為本的小說或文章時,絕對只會看見「甲、乙、丙等」或「甲、乙、丙……等等」這樣的寫法。 很喜歡思果著作裡說的,佳譯像鹽化在水裡,看不出痕跡,但鹽總在那裡,沒有添,沒有減。 好的翻譯應該不著痕跡,像是母語寫成的一樣,而且應該貼合原著寫作的意境。 想的是:「當原作者會講本地語言時,他會怎麼表達呢?」。 所以,譯者本身的母語文素養也是很重要的,以英漢翻譯為例,起碼要會寫基本的漢文文章,瞭解漢文語句的結構,才不至於翻譯時迷失了,變成翻譯味濃厚的翻譯。

辨析 Contents 目錄與目次

對於目錄與目次不大明瞭,查了一下資料。 簡單說,古代書籍如章回小說、經典,每章每回每段都會有一個開頭的區分標題,稱為「題目」。 為了方便查找,在書籍的最前方放一份列表,列出題目的次序,稱為「目次」。 如果有許多藏書,為了方便清點與查找各書,會做一本收錄各書籍的「目錄」。 至於「書目」,是指「研究書籍外形、出版及版本,以究明書籍歷史之一門學問」,或「某一特定主題或由或某一著者所撰之著作清單」、「在撰述一著作或一篇文章時,所參用之資料清單」。簡單換句話說,書目就是指文獻資料。 如果對應到英文的話,羅列如下: 題目 Titl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Contents) 目錄 Catalogue 書目(文獻資料) Bibliography/Reference 但人生最重要的就是這個 But。基本上大多人都不懂傳統圖書文獻學,所以也不清楚「目錄」跟「目次」的差別。 在今日,即使是出版社也大多使用「目錄」一詞來指稱「目次」這個意義,或許是因為 Word 之類的文書處理軟體翻譯時,多以「目錄」稱呼「Table of Contents」所致。 如果想要隨波逐流,在今日 Table of Contents 混用「目錄」與「目次」的社會中,想用哪個翻譯都可以。 但如果想要正本清源,Table of Contents 應該使用「目次」而非「目錄」。剛剛正好看到一篇日文 wiki,日文中還是依據過去漢文學傳統稱這個 Table of Contents 為「目次」。 至於索引,是由外來書籍引入的做法,英文為 Index。 資料來源 《 目錄、書目、目次及索引之概念釐清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編審兼圖書館主任 劉春銀。

二零一八年春

圖片
PGY 完後大約過了半年。這半年裡的前兩個月,其實都在補眠、打包行李、搬家,還有在懷念的地方行走;第三個月走出臺灣,去了一趟羅馬看看所謂的 LibreOffice Conference。 後四個月裡,原先想專心搞好翻譯,剩下時間好好準備考學士後中的。但沒錢真的難過活,只做志工的自由軟體翻譯是收不到錢的(左手邊贊助連結放了很久,可從來沒有收到捐款過 XD)。後來在介紹之下,去認識的診所上個幾診打點工,維持住微薄的生活開銷。 此時,可自由運用的時間越發少了,扣掉上班、翻譯、睡眠等時間,其實沒剩多少可以唸書。以前之所以可無虞貢獻自由軟體翻譯,正是因為學生靠家裡,不需煩惱生活費而來的。之前花自己錢買的函授課程(線上課程有時間限制到今年六月結束,教材部分為一期的份),只上了一個月左右就無暇顧及。因此,也考學士後中這條路也就放棄了。我想,或許先把 LibreOffice 設計那本書的翻譯趕完後,盡快開始看線上課程吧,看不完的部分就算貢獻課程公司好了,在此為我拋灑的錢致上最高敬意。 在世界角落默默綻放的櫻花,唯有從鐵道駛過才能偶然一瞥它的美。 如果要盡快完成預想的翻譯,就得花全力的時間在那上面;如果想要一次就考上學士後中,也是得花上全部的時間才能擠到前面去;如果想要更好的生活,不必細細計較每次開銷的花費,就得更專注在工作上才行。這就是取捨。而三者兼做的結果就是,什麼都有些許效果,但什麼成果都不豐碩,而且花上比專心作一件事更多的時間。無法專注在一件事上,就是進度遠落後於個人預期。 以前學生時期,其實不曾真正想過花費的問題,直到最近這幾個月不斷吃老本寅吃卯糧,又遇到朋友邀約出國旅遊,努力東湊西湊刷個機票錢才感覺到金錢壓力的沉重。 自由軟體貢獻之消亡,甚至我們更局部來看自由軟體翻譯之殆,無疑就是取決於貢獻者是否要為自己的生計奔走。只要忙於生計,那麼便無瑕顧及自由軟體的永續經營。可歎的是,雖然明知有這些問題,卻沒有能力解決。因為臺灣的生態環境下,很難形成像 Red Hat 這樣可以靠自由軟體服務賺錢的公司,或是像 The Document Foundation、GNOME Foundation 這些支持某項自由軟體專案發展的基金會。 即便曾經向 OCF 這樣的組織提過類似的環境改善發想,看大家能不能一起為臺灣這樣的環境做些甚麼,得到的就只是「想法很好」、